老照片的唯美句子(青春散场)
情怀,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以人的情感为基础与所发生的情绪相对应。它是从我们的情感深处萌生出来的,无关时间和金钱,美好、朦胧而又令人向往,恰如酝酿在心底的一圈圈涟漪,即使时光浑浊了双眼,斑驳了容颜,可那些情愫从未被剥夺一星半点,就像顾城说的那样:“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秋风沉醉的正午,阳光大好,窗外的紫藤沿着墙壁向上攀援,在窗台印下斑斑驳驳的光影,像极了手中泛着黄渍的黑白照片,它们真实地记录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生活。这时候,心里慢慢地滋生出温暖的感伤,不自觉地便想起了那个青春飞扬的纯真年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社会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新旧观念也在不断地进行着碰撞和交锋。
那时候家中最好的装饰品是墙上那贴满老照片的相框,还有古旧的座钟、双卡录音机、二八自行车——城市里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喇叭裤——不是现在的阔腿裤,是那种长得拖到地面并覆盖住整个脚掌可以用来扫地的喇叭裤。流行霹雳舞、迪斯科、爆炸头,这些元素构成了那个华丽而浓烈的一去不复返的八十年代。
此时,透过这些老照片,已尘封多年的记忆带着古旧的气息扑面而来,时隔经年的旧时光再一次生动鲜活地浮现在眼前,那么真实和温暖,如黑白老电影的胶片在一一倒带,带来愈加浓烈而怀旧的情绪。
曾经有人说:每一张照片都是年代的缩影,每一个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此话确非虚言。随着时下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社会已经被物质渲染得五光十色,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面目全非,越来越难得再寻回纯朴真挚的感觉。但是回味起那个年代傻傻的纯真和热烈的心跳,仍是件令人愉悦的事。
1、八十年代的文学情结
八十年代是崇尚文青的时代。相比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那时候物质匮乏得近乎可怜,人们的欲望也没有那么膨胀,似乎更看重精神方面的感受。
也许是刚经历过十年的“空窗期”,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处于极度饥渴的状态,表达欲望也空前的高涨,导致那时候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多种流派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是一个文学的春天,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场饕餮盛宴。
“文学青年”这一称号好像就是从那时候流行起来的,那时候的人都以能冠上这个名号为荣,就连青年男女约会也常常会手握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交流的话题也会围绕着保尔·柯察金和冬妮娅最终为什么没有走到一起而展开。
那个年代,生活真的不止苟且,还有诗歌和远方,读书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北岛、顾城、海子、舒婷等等,他们的诗歌经常被大家耳熟能详地提及,成为好多人的座右铭和口头禅,甚至年轻人写情书的时候都会引用他们诗歌中的经典句子。可现在,很多年轻人已不知诗歌为何物,而且也不屑于去了解诗歌、亲近诗歌。
记得那时候刚毕业参加工作,有个年长我们十来岁的厂报女编辑在当地日报上开设了专栏,每周的副刊版面都会刊载一篇她的文章,不长,豆腐块大小,大多是记录着充满烟火气息的关于家务琐事的小品文。当时她的身旁围绕着一大帮有同样爱好的文学小妹,她发的每一篇文章都会受到她们的热烈拥戴,有些人甚至专门备上剪贴本把她的文章一篇篇粘贴下来进行收藏,那是年轻时候处于对文字的尊敬才会有的举动。
而现在,如果被人贴上“文学青年”或者“文艺青年”的标签,心里会不免一紧,总感觉其中带有几分调侃揶揄的成分,缺少那份发自心底的尊重和真诚。
这种感觉不是空穴来风,是大环境给予的馈赠,当下的社会一切都以实用与否来作为判别价值的标准,而权力和金钱这些无疑是最受人追捧的,权生钱,钱再生权,如此循环往复,便进入了一个怪圈。加之当下的文化思潮越发变得浅薄和媚俗,越发远离文化的初衷,这种文化环境很难得让人对它充满热爱与崇敬。
作家冯骥才就对这种现象进行过入木三分的揭示:“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现象不能不使人忧虑。”“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庸俗,甚至徒有虚名,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也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传承。”“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的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
2、八十年代的英雄梦想
八十年代还是一个推崇英雄主义梦想的时代。
那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名字:雷锋、焦裕禄、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草原英雄小姐妹……一个个被烙刻在我们的青春记忆中,成为了自己的精神教父和人生灯塔。
而最能触动我们的,还是那时候的香港黑帮电影,它是我们年少时候一个挥之不去的记忆。
还记得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系列,那个由周润发、狄龙和张国荣共同构建的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义薄云天的英雄气概,还有无与伦比的画面震撼力,也就是动作电影的震撼力,后来被人称之为电影界里的“暴力美学”。
影片中那个带着一些青春的叛逆、带着一些玩世不恭,同时仗义、纯真而又满腔怒火的小马哥在成就周润发的同时,也使得这个银幕形象永远地留在每一个观看过这部影片的人的心里。
至今还记得小马哥那个经典的形象:戴着礼帽,穿着竖领的长风衣,嘴里叼着牙签,一副游戏人间、吊儿郎当的模样,无聊到用打火机烧美钞来点烟。
但就是他,又是一个善良、纯真、简单的人,没有心机,更不世故,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拼死相助,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这就是周润发扮演的小马哥给我们那个年代带来的记忆。
他的英雄气概给那个时候处于成长过程中的男孩子树立了一个活生生的榜样,很多男孩子都向往成为他那样的英雄,都想通过侠义之气来打通自己跟这个世界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到一种成就感和存在感。
随着时代更迭,人们的欣赏口味似乎也发生了改变,影片的主题也改弦易张,慢慢地开始放弃了描写英雄主义题材,而过多地放在探索人性中阴暗、抑郁和变态这些东西上,让人看了总觉得有些压抑。
缺少大气磅礴英雄主义梦想的电影,让我们感觉英雄已经离我们远去了,甚至已经死了,再也不存在了。
想想也是,时代和平的时间已经很久了,现在的时代似乎已不再需要英雄了,这是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功利,变得敏感细腻,变得锱铢必较,在这样的环境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行其道,很难得有超越功利的人出现,更难得有人为了侠义丢弃功名利禄。
而且,在我们已有的认知中,英雄往往是乱世的产物,一般都出生在草莽之间,所以有“乱世出枭雄”和“草莽英雄”这些词的出现。不可否认,英雄的诞生需要相对艰苦的成长环境和相对粗放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没有那么功利,没有那么细腻,而是简单、直接、豪放。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英雄都是一种理想主义,是理想的化身,可以超越功利,超越世俗,让一种更高贵的类似舍身取义的精神成为前进的坐标。
所以,生活在现代功利主义的围剿中,义气、正义和公平这些东西是越来越少存在了。“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这是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这样的时候再来谈论所谓的英雄和理想反而显得是不合时宜,像是天方夜谭了,我们不得不悲哀地承认,英雄死了,理想也死了。
只是,当烂片和脑残剧疯狂刷屏的时候,我们止不住的还是会怀念起张国荣的柔情和小马哥的豪迈,还有古惑仔的耍帅和星爷贱贱的笑……我们爱港片,我们爱黑帮电影,因为它早已和我们的青春捆绑在一起,令我们无法遗忘。
3、八十年代的青春旋律
关于八十年代的记忆,不曾忘却的还有曾经飘荡在各大校园的滚烫旋律,至今还让我们理直气壮地回忆起。
那些令人伤感的静谧雨夜,那些轻风拂面的夏日黄昏,在溢满浓香的咖啡馆,在空寂无人的街旁拐角,有可能是邓丽君,有可能是罗大佑,有可能是蔡琴,那些声音如穿越尘世喧嚣般翩然而至,伴随着你在生命的某个时刻去用力地拥抱幸福,期待明天。
如今,随着时光慢慢流逝,它们被冲刷得越来越远,甚至已被遗忘得差不多了。
时隔经年,当我们再次听到那些熟悉的旋律,闭上眼睛,让它们再一次轻轻地拨动着尘封已久的心弦,那一刹那,似乎仍然能清晰地感受到那时候阳光的颜色和空气的触感,那便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记忆。
那个时代的歌曲朗朗上口,一唱就成为经典,令人入耳不忘,相伴一生。还记得那时候的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晚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风惹人醉。”现在想来,那份旖旎和欢快依然跃然眼前。
三十年过去了,当时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变成了如今喜欢怀旧、注重养生、开始祭奠青春的发福掉发的老一辈,而且大多变成了油腻的中年男和肥腻的中年女。这时候,知道现实并不能够兼顾理想,而且很多人的美妙梦想早已经烟消云散,很多时候只能是痛并快乐着生活。
4、八十年代的单纯快乐
回想起来,八十年代的我们,也许什么都没有,但大家似乎都很简单,一句笑话,可以笑上几天,一点点小确幸就能让我们很知足、很开心。就像有首歌唱到的:“我们都曾经年少,什么都不知道,却只是喜欢笑,笑爷爷和奶奶为什么会那么老。我们都曾经爱笑,笑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却笑得月亮弯下了腰,笑得大家都莫名其妙……”
这种简单快乐不是偶然的,改革开放让神州大地充满活力,让黎民百姓充满希望,加上不那么强烈的物质欲望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催生了每一个人的单纯快乐。
而现在,距离那有着怒放的青春、飞扬的神采和热烈的心跳的盛世年华已经很久很久了,随着颜值和记忆力越来越下降,快乐的阈值越来越高,生活对我们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小,好奇心在慢慢消退,感兴趣的东西逐渐减少,这时候再来谈起年少时的梦想,有点不知所措,甚至羞于启齿了,这时候不得不承认,彻底走向衰老的时间也到了,似乎注定要被这个崭新的时代遗落在后面了。
于是,我们缅怀,我们凭吊,同时,不甘心地也在憧憬和期待,很多时候必须得借罗曼·罗兰的那句话给自己打上鸡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丽日高照,秋风送爽,在这个适合怀旧的季节,向充满情怀的八十年代致敬。青春散场,不诉离殇。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psh骤雨打新荷,曾经的金融女,业余文字爱好者。逃不过红尘俗世里的一地鸡毛,渴望用文字给疲惫的心找一个倾泻的出口。有缘不拒千里,期待您的共鸣!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44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