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解放汽车价格(58年邓小平视察一汽)
前言
图|邓小平视察一起老照片
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只有汽车使用和修理业。
从1903年中国引进第一辆汽车,到汽车工业的完善,中国人用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而中国汽车工业的产生,源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诞生。
1949年12月21日,毛主席率团访问苏联,刚到莫斯科不久,就参观了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当随着一辆辆汽车从生产线上走下来时,毛主席也十分肯定的说:
“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工厂。”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时,第一汽车制造厂就是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之一。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诞生
筹建第一汽车制造厂,理所当然地选择到了距离苏联较近的东北。
时任吉林省委常委的饶斌自告奋勇去当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厂长。
新中国是建立在旧中国的废墟之上,汽车工业在当时是一穷二白,我们一没有技术,二不具备管理经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筹建之初,便遇到了重重困难。尤其是和苏联方面也产生了一定分歧。
考虑到要提高产量、增加投资、还要缩短时间,从原来计划的4年缩短至3年,第一机械工业部认为该任务困难,于是向中央报告:
“4年完成就有困难,3年完成更无把握;但是如果不这样亦有若干需要考虑之处,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图|毛主席
1953年6月,毛主席召集中央领导人开会,就第一机械部的报告进行讨论,一致决定,调动全国的力量来支援建设长春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汽)。
邓小平也出席了这次中央会议,并在会上赞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关于三年建成一汽的发言。
6月9日,毛泽东主席签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 造汽车成为我国首批重点工程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
"由于我们技术落后和没有经验,要在三年内建成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工程,不论在施工力量上的组织、施工的技术、国内设备的供应以及生产准备等方面,都将会有很大的困难。因此,中央认为有必要通报全国,责成各有关部门对长春汽车厂的建设予以最大的支持,力争三年建成。"
也就此,邓小平与一汽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1953年7月15日到1956年7月14日,一汽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顺利地建造起来,并生产出第一批12辆载重4吨的的卡车。
当时的一汽,拥有员工3万余人,技术人员数千名,还有从苏联来的专家。
图|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老照片
1958年2月,毛主席视察一汽时,对身边的饶斌说:“什么时候我能坐上我们自己生产的轿车呀。”
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一汽在这年4月份组建了轿车生产突击队,开始整车组装的最后冲刺。
5月12日,一汽造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打破了中国不能生产轿车的历史,当时新闻报道里有这样一句话: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职工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试制成功了东风牌小汽车,经过检验,一切都合乎设计要求,职工们热烈庆祝自己新产品的诞生,随后就要去向毛主席、党中央报喜。”
“东风”是出自毛主席的一句话“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取名东风,代表了中国人必胜的信念。
1958年5月21日,东风牌小轿车驶入中南海,围绕草坪转了两圈后,稳稳地停了下来,车门打开后,毛主席满面春风的从车里走了出来,高兴的说:
“好啊,坐上我们自己的小轿车了。”
一汽加紧筹措研发,并于同年8月生产了中国第一辆CA72型红旗牌高级轿车。
图|老款红旗轿车
同年8月,邓小平在北京参加完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后,便到了东北,除了宣传党中央的政策方针外,还准备参观一下长春一汽。
当时作为重工业基地的东北,不仅要完成自己的生产任务,还要完成支援全国建设的重要任务。
“只要不烧茅台就行”
1958年9月19日,邓小平一行人走进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刚进入会客厅,迎面而来的就是挂在墙上的产品图,邓小平好奇地问了一句:“这是什么产品?”
一旁的一汽厂长饶斌回答:“这是我们新近开发的产品。”
“好、好、好。”邓小平眼前一亮。
饶斌详细的为邓小平介绍了一汽自1956年出车以后生产情况、新品研发情况、质量水平状况以及干部队伍建设情况,邓小平听得非常认真,一边问,一边拿着小本子记录。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经济发展时期,国家要进行大规模生产建设,载重车今后用量会很大,你们要挖掘潜力多搞一些。听说你们将来的产量要向10万、20万、30万辆水平发展,这很好。发展汽车工业,就得要大批量,只有生产批量上去了,价格才会降下来。”
图|1958年9月邓小平视察一汽
邓小平详细的询问了红旗牌高级轿车生产研发情况,还兴致勃勃的参观了轿车装配车间,看着生产线上工人的忙碌,邓小平不禁有些心潮澎湃。
“红旗车比伏尔加怎么样?”
“比伏尔加高级。”
“比吉姆呢?”
“比吉姆也高级。”
邓小平听后十分高兴:“比吉姆还高级,那可以多生产几辆。”
伏尔加、吉姆、吉斯都是当时在国内的外国品牌车,伏尔加是俄罗斯高尔基汽车厂的一个汽车品牌,是当时国内比较普遍的公务用车。
而吉姆和吉斯则不同,他们属于省部级领导以上的配车,而吉斯是属于国家级领导人的专用车,从1945年到1959年,前苏联生产这种车也不过只有2000多辆,新中国建立之初,苏联赠送给中国6辆吉斯轿车作为礼物。
不过即便是能生产出汽车,对当时中国来说,还不算太难,最难的是缺油。
中国初期曾因没有大型的油田,而被定义为贫油国,这几乎也堵死了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进程。
至少是在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出现之前,中国还没能力摘掉这顶贫油国的帽子。
没有石油,也就没有汽油和柴油,这是汽车的两样重要燃料。
图|伏尔加汽车车标(一头奔腾的鹿)
五十年代初,北京的公交车烧的是煤气,每个公交车的车顶上都顶着一个黑乎乎的煤气包,甚至还有烧木炭的,汽油柴油只能供给政府部门以及军队使用。
谈到燃油紧张问题时,邓小平关切地问道:
“现在石油很紧张,能不能用其他的什么东西来代替?你们可以大胆地研究。我们国家现在红薯产量很高,它可以做酒精,可不可以烧酒精?只要不烧茅台就行。”
话虽然幽默,可也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面临困窘的局面。
不过命运还是眷顾着中国人。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曾接触过石油,根据古籍记载,中国在内陆深处的克拉玛依发现了石油存在的痕迹,李四光依据此提出了陆生石油的理论,最终为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奠定了基础,也让中国人顺利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当然这也就是后话了。
总而言之,汽车工业是中国工业建设的一个缩影,几代的中国人为此不懈努力,开创出崭新的局面。
邓小平视察一汽期间,对每一道工序了解的都非常仔细,一汽也有不少新的工业技术,是自主创新而来,邓小平对此十分感兴趣,在细心的看过工人表演后,邓小平指着机床说:
“机械加工是个很复杂的过程,许多东西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到简单的。德国现在有许多机床就很简单,但能解决大问题。”
邓小平总结了一汽生产管理的经验,总结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经验,并向党中央毛主席做了汇报。
离开时,邓小平对一汽提出了许多要求,并希望他们再创辉煌,只是没想到的是,才仅仅过去几年,一汽便又有了不一样的进步。
图|中国汽车工业之父——饶斌
1964年7月10日下午,在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长春市市长吴德的陪同下,邓小平第二次视察了一汽。
一汽副厂长郭力、孟少农引邓小平步入接待室,时隔多年,邓小平再次来到这个地方,一进门他就注意到了墙上挂着两幅黑白照片,一副是解放牌卡车图,一副是一汽开发的新的军用越野车图。
邓小平迫不及待的询问:“这种越野车的产品性能怎么样?产能有多少?”
事实上就在邓小平到一汽视察时,一汽开发的CA30A越野车已经正式投产,而生产的红旗牌轿车,也打入了国际市场,并多次在国际展示会亮相。
工作人员告诉邓小平:
“越野车已经投产半年多,工人们正在加紧制造,准备在国庆15周年庆典时拿出300辆向国家献礼。”
“好啊,一汽的变化不小。”
邓小平兴致勃勃的参观了一汽发动机厂和装配工厂,并亲切的询问了一线工人的生产生活学习等情况,
一汽对红旗轿车前后进行了十几次的改进,生产出了大小两排座和大小三排座的红旗轿车,还生产了专供国家领导人乘坐的红旗防弹车。
自邓小平换乘红旗轿车以后,就一直乘坐,并与红旗轿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图|一汽解放卡车CA10生产线老照片
1984年6月,一汽接到任务,为出席国庆35周年阅兵式的军委主席邓小平生产红旗防弹检阅车。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一汽的工人们拿出热情,组织了攻关队,终于在国庆前夕生产出两辆可供使用的红旗牌防弹检阅车,经过实地测试确保无误后,9月30日晚,该红旗检阅车开进了中南海。
11月3日,邓小平和国庆首都阅兵总指挥秦基伟专程给一气发去了嘉奖令和慰问信,以表彰他们做出的特殊贡献。
新时代,新变化
1984年国庆35周年时,一汽接到生产红旗防弹检阅车的任务,可以说是险之又险。
一汽接任务时,轿车生产已经停滞多年,而且受过去影响,一汽的生产经营也相当的困难,急需改革发展。
中国的工业水平在当时落后世界水平一大截,尤其是在汽车生产一项上,就有很大的差距。
图|一汽卡车生产线
1977年10月,中方人员赴日考察,按照惯例需要使用自己的汽车,并在车前悬挂中国国旗。
有一次,日方安排中方人员前往新日铁的八幡厂考察,结果中方的车一开上路,怎么也追不上日方的汽车。
一路上走走停停,中方人员有些难堪,也害怕丢面子,于是司机加大马力想要追上去,结果一声巨响,汽车抛锚在半路上。
最后不得已,还是坐日方人员的汽车才赶到目的地,而我们自己的车,被日方清障车给拖走了。
参加访日代表团的原东北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叶志强后来回忆称:
“我们心里真不是滋味啊,大使馆用的车时我们最好的轿车,面板用的是热轧钢板,既厚又重还要生锈,涂漆以后光洁度也不好,而日本用的是冷轧板,酸洗、镀锌、电烤漆,轻盈、透亮……”
不过汽车行业的改革究竟该如何走,在当时还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因为思维的局限,当时的中国只是想到,利用引进的外资和技术,帮助本国发展生产。
1978年10月,在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谈重型汽车项目的引进时,时任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汤姆斯.墨菲向中方提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你们只谈引进技术,而不谈合资经营。”
合资经营在七十年代末,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人提法。
图|1984年国庆阅兵邓小平乘坐的红旗轿车
负责谈合作的李岚清在时隔多年以后回忆称:
尽管我们懂得一些英语,知道“joint”是“共同或共担”,“venture”是“风险”,连在一起似乎应当是“共担风险”,但对它的确切含义并不清楚。于是墨菲就让他手下的一位经理,向我们详细介绍了“joint venture”的含义:就是我们双方共同投资,“合资经营”企业。这位经理还向我们介绍了合资经营企业的好处,怎样搞合资经营,以及他们与南斯拉夫建立合资经营企业的经验,等等。
这种新颖的提法,确实是让国人大开眼界。
当时尽管有人对这种合作方式非常感兴趣,可局限于时代认识,很多人不敢开这个先例。
有人说,这不是我们共产党人和外国人“结婚”了吗?大家成了“一家人”,这是走资本主义路子?还是走社会主义的路子呢?这是一种“洋奴哲学”,“卖国主义”的做法。
当时有规定,比较重要的谈判项目,一律要向国务院引进办公室写简报,只是没想到的是,这份简报送上去以后,很快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1978年11月9日,邓小平在简报上批示:“合资经营可以办”
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就轿车项目向邓小平请示时,邓小平明确表示:
“不仅小轿车可以搞,重型汽车也可以搞合资经营。”
有了邓小平的帮助,合资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图|邓小平视察上海大众
1984年,北京汽车工业公司和克莱斯勒共同投资的轿车生产企业诞生。是中国境内第一家整车制造合资公司。
有了邓小平的支持,时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的饶斌提出,合资项目可以由上海承担。一机部向向美国的通用、福特、日本的丰田、日产,法国的雷诺、雪铁龙,德国的奔驰、大众等著名企业发出邀请电。
当时大多数企业都认为,中国工业基础太差,难以合作,丰田、奔驰相继解决,唯独美国通用、福特以及德国大众表示很感兴趣。
经过六年多的谈判,最终与德国大众达成一致协议,大众提供1982年最新款的桑塔纳新车。
一开始上汽与大众的合作确实遭遇到重重阻力,不仅仅是我们,就连德国大众总部也对此合作产生相当大的质疑。
为促成这个项目,中德双方都付出了不小的心血。
1985年2月16日,上海大众正式建立。
图|1983款桑塔纳轿车
1991年1月28日,邓小平视察在他关注下新建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看着现代化厂房和流水线,老人感慨万千:
“闭关锁国是不行的。”
“如果不是开放,我们生产汽车还会像过去一样用锤子敲敲打打,现在大不相同了,这是质的变化。质的变化反映在各个领域,不只是汽车这个行业。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
也正因为当初有那么一大批人,敢为人先,开创性的提出发展建议,才有了今天汽车工业的发展壮大。
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借助着西方的技术,并不断改善自身的发展,如今国产汽车的品牌也日益增多,并逐渐的打入到国际市场中,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国汽车的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auto/29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