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法律百科

农民工工资拖欠找哪个部门最快最有效(拖欠农民工工资)

拖欠农民工工资,除了拨打举报投诉电话,还有这些重要规定

原创出品,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每到年末的时候,在外打工的人们最关心的就是能不能按时、足额拿到工资,毕竟辛苦了一年,谁都想回家过个好年。然而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每每引发社会的关注。

近日,各省人社厅相继公布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举报投诉电话,比如山西省在本月7日就发布了相关举报电话。其实关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这些年国家下了很大力气来整治,除了投诉电话以外,还实施了很多重要的措施。

拖欠农民工工资,除了拨打举报投诉电话,还有这些重要规定

一、拖欠工资问题由来已久

在很多年前的春晚上,有一个叫《装修》的小品,里面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农民工工资不能拖欠啊”,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也由此引发社会的关注。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启了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城市的建设中,开始了大刀阔斧地拆建工作,这时就需要很多建筑工人。于是大量农村人进城务工,从事的最多的就是建筑工人这个职业。随着这个群体数量逐渐庞大,于是就有了“农民工”这个称呼。

城市变得越来越发达,越来越漂亮,而这些在城市背后建设的人却一直受到不少歧视。很多人说,农民工干着城市里最脏、最累的活,却拿着最低的工资。但其实这些他们并不在乎,出来打工最在乎的就是辛苦了一年,到年底能拿到钱回家过个好年。然而最令人头痛的事就是他们的工资却每每被拖欠,有的拖欠几个月,有的甚至几年,甚至有的直接跑路连人都找不到。后来事情愈演愈烈,时常会发生农民工群体讨债等事件,因此也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拖欠农民工工资,除了拨打举报投诉电话,还有这些重要规定

二、大力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为有效解决拖欠工资问题,在2017年的时候,人社部专门印发了《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有两种情形将被纳入到“黑名单”:一类是克扣和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且数额达到认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数额标准;二是因拖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的。而一旦被列入“黑名单”的单位以及相关的人员,在招投标、生产许可、资质审核以及融资贷款、税收等一系列方面都会依法受到限制。

这个政策颁布后,2018年7月人社部就公布了第一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黑名单”,并在后续几年中这个名单一直在陆续公布,使拖欠者受到惩罚。

去年5月又推出规定,支付农民工工资的时间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而对不执行的相关单位将会面临5~10万的处罚等,如涉嫌拒不支付的,甚至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等,进一步加大了处罚力度。

然而,光有处罚还不够,于是在今年11月的时候,又再次推出相关政策对农民工工资的支付予以保障。

拖欠农民工工资,除了拨打举报投诉电话,还有这些重要规定

三、为农民工工资进行兜底保障

处罚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保障农民工工资的支付。因此,从今年11月1日起,全面开启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规定。

所谓“保证金”的意思是,从工程建设领域施工总承包单位建立一个专用的账户,按照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存储资金作为农民工工资的支付保证金。一旦发生发生欠薪跑路时,农民工也不用再去到处申诉求告追讨欠薪,而直接从这个保证金中支付工资。

其实这一规定在2016年时就已开始,但是当时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地在账户的设置以及比例设置上都存在差异,所以没有落实到位。而今年则是在全面统一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落实,其中规定保证金的缴纳比例在总投资的1%~3%之间,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如果农民工工资没有拖欠,保证金就会原路返回建设单位,如果一旦发生拖欠,工资将从保障金中支付,这样就使农民工工资有了极大的保障。

拖欠农民工工资,除了拨打举报投诉电话,还有这些重要规定

四、任重而道远

近几年,我国农民工的数量呈递减之势。递减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例如前不久,天津、湖北等地就相继发出通知,要求建筑行业施工单位不得让60岁以上的农民工进入施工现场从事作业,而且也不能签订劳务合同。这就使得一些超龄农民工只能返回家乡。

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历年的拖欠问题,令很多人不再愿意从事这个又苦又累甚至可能还拿不到钱的行业。而且很多年轻人现在也不愿意从事建筑行业,其中一个原因是“农民工”这个称呼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带有某种歧视的称呼,虽然后来改名叫“新产业工人”,但是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并不是仅仅改个名称这么简单,而且从实际工作的人的平均年龄来看,仍然呈上涨之势。

所以保障农民工的工资这是第一步,未来如何保障高龄农村务工人员就业以及退休问题,还任重而道远。

更多三农问题,欢迎关注“新农观”。

拖欠农民工工资,除了拨打举报投诉电话,还有这些重要规定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law/11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