飖怎么读(专题)
#专题·毛泽东诗词鉴赏#
上期精彩: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一」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二」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三」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四」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五」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六」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七」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八」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九」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十」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十一」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十二」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十三」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十四】
40.【毛泽东诗词赏析】五云山
五云山
毛泽东
五云山上五云飞,
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
此中听得野莺啼。
【赏读】
这首诗是1955年作者攀登五云山后为赞美五云山而作。
首句从五云山的传说着笔,以山的名称起兴,写五云山上的五色彩云舒卷飘飞,五云山古有五色彩云常年缭绕的传说,诗借用传说,实写眼前所见景色。
次句写五色彩云飘飞的情状——远与五云群峰相接,近与西湖大堤相拂。五色彩云弥漫在整个西湖风景区的上空,西湖因之更加美了。
三、四两句意思更进一层。第三句轻松设问:“杭州何处好”,笔锋跌宕摇曳,更便于拓展诗的意境。
结句“此中听得野莺啼”,使全诗的审美意境倍显升华。在缭绕的彩云中,娇莺婉转的啼鸣,有色有声,画意与诗意融汇,使五云山更加令人神往。
整首诗语言自然畅达,清新恬静,充分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境是多么的轻松洒脱。
41.【毛泽东诗词赏析】看山
看山
毛泽东
三上北高峰,
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
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
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飖下,
欢迎有晚鹰。
【赏读】
1954年底开始,诗人到浙江莫干山和杭州等处度假。他游兴很高,接连攀登了南高峰、北高峰、五星顶、莫干山等处。《看山》与《莫干山》《五云山》等诗作,均出自此时。
该诗创作于1955年,在古典之中透出某种现代诗的敏感,写得看似随便,却独有创意。
该诗首联写曾多次登上北高峰,眺望杭州城。“三上”,表明登北高峰已不止一次。北高峰林木葱郁,雾霭缭绕,恍若仙境。北高峰最高处海拔约三百一十四米,站在峰顶,眺望杭州,一览无余,所以作者说“杭州一望空”。
颔联写游览的具体景点。飞凤亭、桃花岭都是诗人曾驻足之处。飞凤亭并非有凤,桃花岭也并非无树,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一树一凤,各有特色,也足以展示诗人的游览兴致。
颈联写作者的联想。这里的“热”和“冷”并非实指夏季和冬季。是作者看见扇子岭、美人峰后的联想。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扇子岭和美人峰写得十分形象具体。
尾联写“看山”以后的事。从眼前的山景写到空中的晚鹰,由相对的静景写到雄鹰飞翔的动景。“一片飘飖下”,是说从地面望去,空中飞翔的雄鹰在晚空巨大的背景衬托下,给人以“一片”落叶的感觉。“下”,从高空而下,是“飘飖”的方向。作者十分善于联想,把从高空而下归巢的晚鹰看作是来“欢迎”自己。表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感受的细腻。
这首五律诗中间构联全用对仗,严整工稳,用韵宽泛。语言自然流畅,毫无雕凿之痕。首联总起写登高,颔联、颈联写北高峰附近名胜;尾联交代游览时间,主旨明确,层次分明。颈联风趣,尾联飘逸,作者闲适愉悦的心境,跃然纸上。
42.【毛泽东诗词赏析】和柳亚子先生
和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
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
【赏读】
毛主席写这首诗的时间是新中国即将要诞生的时刻,正是千头万绪,百事待理,忙得不可开交。就在1949年的2月,毛泽东电邀柳亚子这位著名民主人士、爱国诗人,从香港来北京,筹备新政协,共商建国大计。亚子先生于2月28日欣然北上,辗转于3月18日抵达北京。同月25日,毛泽东也从石家庄飞抵北京,柳亚子与其他一些民主人士同赴西苑机场迎接。当晚,毛主席在颐和园益寿堂宴请了他们。柳亚子因觉受到敬重,当晚异常高兴,即席赋诗三首。可没有几天,他又不高兴了,觉得对他安置不妥善,礼遇规格不太高。于是,柳亚子怀以郁闷的心情写了《感事呈毛主席》一首七律诗以发心中牢骚,明确表示给他的政治地位及物质待遇与自己不相称,而且最后说要归隐家乡去当隐士。而那时毛主席刚到北京4天,新中国马上又要成立,事情之繁重、头绪之万千简直令人难以想象。但毛主席仍抽出时间,在读完其诗后当即指示有关部门对柳亚子的生活问题作妥贴安排,让他马上从东交民巷六国饭店迁入颐和园内居住。
4月29日,毛主席又作此和诗,委婉地对柳亚子进行了劝诫。这首诗不仅是毛主席与柳亚子之间的私人唱和,也极好地反映了毛主席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及策略。通过回忆与柳亚子先生交往的往事和对柳亚子先生的劝勉,表现了一代领袖真诚相待,对民主人士十分关心并委以重用的态度。
此诗首联回忆了两人的友谊。作者借用柳亚子重庆赠诗中“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的说法,唤起对方美好的回忆,激发起当年的革命热情。作者追述历史上的交往,通过具体细节的叙述,说明作者对柳亚子印象深刻,两人友谊“难忘”,显得格外亲切。
颔联写今日重逢。“还旧国”与“读华章”用流水对法,自然流走,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距上次离开北京三十一年了,这期间沧海变桑田,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简单的时间性概念,寄托了作者的无限感慨;这时,作者以领袖地位,以“赶考者”的谦虚谨慎态度,再次进入北京,与参加新中国建设的老朋友重逢,两人不仅在政治上再度合作,而且不同常人的是继续以诗词相交,其言甚欢。
颈联紧承“华章”,针对柳亚子的诗意,“牢骚太盛”与“风物长宜”又是用流水对法,自然生发,直达诗境的顶峰。柳亚子的牢骚发端于对生活待遇条件的不满,是个小牢骚,所以他的归隐想法表现了旧知识分子具有代表性的狭隘脆弱的一面,于是作者以一个伟大领袖的非凡气度,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上,依托于共产主义人生观,劝诫柳亚子先生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要持正确的方法,而且要“放眼量”,不仅看到现在,也要看到未来;不仅看到自己,也要看到国家。此两句,表现了作者对老朋友深切的体恤和关注,但写来却是风华有致,意蕴深远,似平易婉转,而寓意深刻。
尾联引出“昆明池”与“富春江”,收势自然,委婉含蓄,同时结在实处,既符合眼前生活环境,又针对所和诗句原意,是含蓄深情地劝导亚子先生不要回去归隐田园当隐土。这个劝导是通过比喻而说出的。以“昆明湖”指代北京,以表作者想让柳亚子留在北京加入新政协的工作之切切心意;又以“富春江”(东汉高士严子陵曾在此垂钓归隐,拒不接受光武帝刘秀所赐的高官)循循相劝:在富春江观鱼还是不如昆明湖好吧。不仅如此相劝,而且诗人还已将柳亚子先生安排住进了颐和园。
通观全诗,自然贴切、深厚、温煦;感情真挚,荡人肺腑,言浅意远,语短情长,达到了雅俗共赏,含义隽永的艺术高度。这首诗超越了一般只涉及个人生活范围的“酬答诗”。它在双方深厚的友情中,显示出博大的胸怀和恢宏的气度;在谆谆的规劝中,表达出高度的政治原则性。因为句句言于肺腑,诚于中而形于外,章法严谨,流转自如,自然浑成。“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全诗的诗眼,不仅是劝戒柳亚子先生,其他人读来,也觉意味深远。
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life/108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