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血瘀怎么调理(气滞血瘀)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生气以后,觉得胸闷难舒。这是因为情志不畅会导致一时“气滞”。如果是因疾病而导致的气滞体质,可能会长期胸闷喜叹息,情绪波动时易腹痛腹泻,嗳气,女性乳房胀痛,甚至咽部如有异物梗阻,尤其常见于性格内向、忧郁寡欢的人,舌色暗,脉弦。
气滞血瘀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百病丛生。“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和血瘀常常互为因果。
医学研究证实,微循环瘀阻,是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也是慢性病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所以又有“久病必有瘀”的说法。
体质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与情绪、饮食、年龄、环境、疾病等诸多因素有关。气滞血瘀会引起很多疾病,想要调理好体质,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很多。
一、辩证施补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讲究辩证施治。同样道理,使用补药也要辩证施“补”。也就是说,要根据人体阴阳气血、何脏何腑的亏虚,采用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或补脏腑的方法,对证进补,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否则,盲目进补,补不对证,阴虚者用补阳药,阳虚者用滋阴药,结果造成虚者更虚、实者更实,出现许多副反应。
二、饮食调理
淤血体质者具有血行不畅甚或淤血内阻的特征。选用具有健胃、行气、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桃仁、油菜、黑豆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黑木耳能清除血管壁上的淤积;适量的红葡萄酒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山楂或米醋,能降低血脂、血黏度。
凡具有寒凉、温燥、油腻、涩血的食物都应忌食,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如乌梅、苦瓜。柿子、李子、石榴、花生仁等。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也不可多食,如蛋黄、虾子、猪头肉、奶酪等。
三、情志调理
血瘀体质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瘀倾向。
四、中药进补
可选用具有活血养血的中药,以达到“以通为补”的效果。
著名的理气、活血化瘀方剂如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失笑散,应根据气滞血瘀部位不同灵活选用。
【柴胡疏肝散】
方源:方出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景岳全书》。
用量:陈皮(醋炒)、柴胡6g,川芎、香附、枳壳(麸炒)、芍药各4.5g,甘草(炙)1.5g。
用法: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
功效:疏肝理气,行气止痛。
【血府逐瘀汤】
方源:出自《医林改错》。
用量: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g,川芎、桔梗各4.5g,赤芍、枳壳、甘草各6g,柴胡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失笑散】
方源:出自宋代《苏沈良方》。
用量:五灵脂(酒研,淘去沙土)、蒲黄(炒香)各6g。
用法:研为末,每服6克,每日1~2次。亦可用布袋包,入汤煎,或改用饮片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life/168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