钘怎么读(与平定县志商榷)
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就《平定县志》中"盘石,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于公元前994年出巡,'觞天子于盘石之上',就在这个地方,后分为上盘石、下盘石两村"这一观点,从文献考据的角度,进行了一点粗浅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3000多年前庚辰这一天,穆天子在盘石之上接受他人敬酒,这个'盘石',未必就是指今天的平定县盘石村。"
头条号相关图文资料截图
今天这篇文章,重点从田野考据的角度,试着探讨一下,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穆王时代,一支由七萃之士、六师之众组成的浩浩荡荡的皇家车驾,能不能从漳水河畔,越过壁立千仞、重峦叠嶂、险象丛生的太行山,在两天时间内长驱直入,抵达今平定县盘石村。
《周穆王传》是周史实录,还是文学作品
欲考证《穆传》西征往还之今地,须先明了《穆传》的性质,也就是说,《穆传》这本书到底是信史,还是文学故事。如果单纯就是一部"神话小说",那就由他信马由缰去好了,没有必要纠结文中古今地名之真假。
晋郭璞注、明范钦订《穆天子传》影印本
从今日行世的一些载籍和主要目录书来看,历代学界对《穆传》体裁的认识有所不同。
《隋书·经籍志》中,将《穆传》始载于史部起居注类,新旧《唐书·经籍志》仍之。所谓起居注,就是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撰修国史的重要材料之一,这说明,隋唐时期的学者完全相信它是三千年前周史所记穆王西游的实录。
到了宋明时期,人们对《穆传》的看法发生了一些变化。《宋史·艺文志》列于史部别史类,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王应麟《玉海·艺文》、明《道藏》等皆列于传记类,说明对它所记故实信疑参半。
清朝由于考据学发达,重实证,尚实际,人们多以小说家视之,如《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录》《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崇文书局《子书百家丛书》、杨立诚《四库目略》等,不过呢,在认为它"为经典所不载"的同时,又说《穆传》"较《山海经》《淮南子》尤为近实。"
清丁谦撰《穆天子传地理考证》影印本
近代以还,随着现代地理学和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发展,趋向以地理之著论列。如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王庸《中国地理学史》、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等。
可见,《穆传》一书,治史者认为它是史学著作,至少也是历史传记;治文者认为它属于小说,甚至是神话小说;折衷而论者,则认为它是历史地理著作,或者是古代历史小说。
那么,《穆传》到底是周史实录,还是地理之著,抑或文学作品呢?
当代学界普遍认为,《穆传》并不是一部向壁虚构的小说,而是记载周穆王西征东巡的托古体游记,或者是实录性散文,是一部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历史文献,特别是其所记述的地理概况,尤具有突出的史地学价值。
民国时期顾实《穆天子传西征讲疏》影印本
如此,《穆传》性质既明,周穆王发成周,绝漳水,觞于盘石之上,猎于钘山之西阿,当为可信之史。
除了平定县,井陉一带有没有以"盘石"为地名的村落呢
关于《穆传》之"盘石",自郭璞注成,《隋志》列于史部,至清以前,千余年间,数十刊本、钞本流传,皆对"盘石"一名视而不见,没作任何注解。
"盘石"到底是一块大石头,还是一个地名,谁也说不清楚。
直到清末,著名学者陈逢衡在《穆天子传补正》中,以《太平寰宇记》《清统一志》为据,曰:"平定县盘石故关,在县东北七十里。"
山西省平定县上盘石村
民国学者顾实从之,在《穆天子传西征讲疏》中说:"盘石,当在今山西平定州"
当代历史学者王贻樑亦称:"诸考《穆传》盘石为山西平定故关,甚是。"
平定一地的官书方志,皆采用上述学者的观点,认为《穆传》中"觞天子于盘石之上",就是指平定县上盘石村。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平定盘石说"提出质疑,认为诸家考地,或于今地多所参差,或于路线大相径庭。
甘肃泾川王母宫,相传周穆王曾到这里游历,西王母曾在这里设宴招待穆天子
如著名历史学家岑仲勉在《穆天子传西征地理概测》中这样写道:"盘石,陈逢衡引太平寰宇记,平定县盘石故关,顾(实)氏从之,按此地方向不合,地名词典名盘石者有五六处,既属普见,不足为据。"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所教授靳生禾在《〈穆天子传〉若干地理问题考辨》一文中亦称:"岑先生(即岑仲勉)所云盘石之名多见,不足为据,这是颇有道理的。"
又云:"至若《穆传》的'盘石'当今平定东北的盘石故关(固关)?抑或稍东的早在战国时代已是通都大邑和军事要地的石邑呢?这个问题尽管尚未知见确切的原始文献依据,犹难结论。"
山西省平定县上盘石村古驿道
山西平定县有盘石村,那么石邑一带有没有以"盘石"为地名的村落呢?
石邑,又作石城,战国中山邑,后入赵,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东南。《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年)攻中山国,"取鄗、石邑、封龙、东垣",即此。
在今天的河北石家庄一带,以"盘石"命名的村落很多,比如距石家庄数十公里之外的平山县小觉镇,就有"西盘石" "东盘石" "南盘石"等三个村子。
河北邢台盘石村
再如,一百公里以外的邢台县龙泉寺乡,也有前、后两个盘石村。
更重要的是,平山县的盘石村距滹沱河只有十多里路,邢台县的盘石村则位于漳水故道(老漳河)之畔。这两个县的盘石村,都离井陉不远。而漳水、井陉、滹沱河,是穆天子西巡的必经之路,在《穆传》中均有明确记载,并为历代学者所肯定与今地相差无几。
邢台县的盘石村,原名龙盘石,是邢台西部浅山区一个古老的小山村。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近年来不断有村民捡到石斧、石刀、石臼、陶器残片等古人类用过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就是实证。
河北邢台盘石村民居
据《邢台县志》记载,盘石村至迟也有400多年的历史,因村西坡岭上有一平整的花岗岩巨石,形似龙盘而得名,后改名为盘石。
据实地考察,邢台盘石村为沟通晋冀两地的交通要道,在西山上建有多处古寨。村子周边至今尚留明清时期通往山西的古商道遗存,属于河北邢台到山西三条古道的"中路",几百年来,冀晋商人的马帮、驼队行进这条山路上,铃声响彻山谷。
河北邢台盘石村之“盘石”,以及古驿道
由此可见,在我国,数地一名,或一名数地固多,地名层化现象比较普遍,若无原始的直接材料,仅靠望文生义,而以今名附会古地名,是不能认为足资征信的。
穆天子从漳水至"钘山之阿"具体线路是怎样的
《穆天子传》第一卷开篇从"饮天子蠲山之上"始,说明此前部分已经缺失,据晋代郭璞注,穆天子是从成周洛邑,即今洛阳出发,统率六师北上西征。
"蠲山"疑为古代地名,现已不可考,郭璞也没有注明此山究竟在什么位置,但从下文"戊寅,天子北征,乃绝漳水"来判断,"蠲山"的具体位置应在漳河以南是肯定的。
日本学者小川琢治《穆天子传地名考》影印本
日本学者小川琢治《穆天子传地名考》认为,蠲山,当为今山西省高平县泫水之山,即赵、秦故战场长平附近之山。
漳水,晋代郭璞谓在邺县,当今之河北临漳;清朝丁谦《穆天子传地理考证》说是在彰德府。彰德府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清朝乾隆时期,临漳、涉县、武安、安阳、内黄、汤阴、林县等7县隶属彰德府管辖。
顾实《穆天子传西征讲疏》则从清人檀萃山西长子县浊漳水之说,认为"漳水,即源出今山西潞安府长子县发鸠山东之浊漳水也。蠲山在今高平,从高平而北绝漳水,正入潞安府长子县境内,横截浊漳水之上流而为过,甚明也。"
河北境内之漳水
靳生禾认为:"郭璞以来各家考定《穆传》之漳水,即当今山西之漳水,在先秦文献里是不乏根据的。"
尽管学界对穆天子"绝漳水"的具体地点有所争议,但是古之漳水,就是今之漳水,这一点大多数学者是予以肯定的。
漳水,有清漳水、浊漳水二源,均出山西省东南部,在河北省南部边境汇合后称漳河。 《禹贡》之"衡漳",《周官职方氏》所称"冀州,其川漳"即此。
在"戊寅"这一天,周穆王从今山西省高平往北,渡过漳河后,经过今长治市长子县,一路向北行进,"庚辰,至于口,觞天子于盘石之上。"
山西境内之漳水
戊寅,干支纪日,具体时间不确。顾实认为是周穆王十三年闰二月初十日,民国学者卫挺生则定为穆王十二年十一月初七。不管哪一天,戊寅到庚辰,就是三天时间。
原文中的"口"是表示文字残缺的符号,晋代学者在对该书进行整理过程中,对于不能辨认的文字,即以空格阙如。
卫挺生对此进行了一番考证,他认为,这个方框空格所指即为"皋落氏",还说:"盘石正在皋落氏境内""觞天子者当为皋落氏";王贻樑认为卫氏此说"可参,然尚不能过于肯定。"
按:毗邻平定县的昔阳县东南39公里处,今天仍有皋落村,传说2700年前赤狄别种皋落氏族居于此,于公元前660年被晋国公子申生所灭。
山西省昔阳县皋落村
从戊寅日到庚辰日,北行三天,周穆王自漳水河畔,来到了"盘石之上","载立不舍,至于钘山之下",言之站立在车上不休息,一直到达钘山脚下。
钘山,晋代郭璞注:"燕赵谓山脊为钘,即井钘山也,今在常山石邑县。钘,音邢。"
明代洪颐煊校云:"井钘即井陉,古读钘如陉。"
钘山,就是古井陉山,在今天河北井陉县境内。
从盘石到钘山,这段路走了几天,《穆传》没交代。清人丁谦认为此句前似脱干支"壬午"二字。从下文"癸未,雨雪,天子猎于钘山之西阿,于是得绝钘山之队,北循滹沱之阳"来看,丁说甚是。
河北井陉天长古镇城门
那么问题又来了,高平县至平定县上盘石村,按今天的公路里程,有近400公里,穆天子车驾跑了3天。平定盘石故关至河北井陉关,不过数十里地,穆天子站在车上不休息,驱车直驰,竟然跑了2天时间,这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
很显然,穆天子渡过漳水之后,并没有驱车直达平定盘石,而是另走别道。
凭什么这样认为呢?
除了上述路程时间上的疑问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周穆王时期,根本就没有一条路线,可以从高平县、长子县出发,在3天时间内直达平定县盘石村。
为什么从漳水河畔不能直接到达今平定县盘石村
从高平县、长子县出发,经过长治、黎城、左权、和顺、昔阳,到平定县盘石村,这是一条最快捷近便的路线,按照今天的公路里程,大概是将近400公里左右。
太行山地形图
若是在今天如此平坦、畅通、便捷的现代化柏油公路条件下,穆天子驾着八匹骏马拉的车驾,带领七萃之士、六师之众,昼行夜宿,一天走个100多公里,应该是问题不大的。
可问题是,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周穆王根本没有能力在壁立千仞、重峦叠嶂、险象环生的太行山间,开辟一条可供八匹马的车驾行驶的通衢大道。
这里讲几句题外的话,说一说战国初期晋国智伯灭仇由国的故事。
仇由国故址(今山西省盂县境内)
据《吕氏春秋·权勋》载:"中山之国有厹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厹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
这里提到的"厹繇(qiúyóu)",即仇由、仇犹。公元前457年,晋国六卿之一的智伯准备进攻中山国,需要经过相邻的仇犹国(今山西盂县境内,紧邻井陉,距平定县盘石村大约100里地)。
但是,仇犹境内林深树密,山高涧险,路途坎坷难行,晋国大军人马根本无法通过,智伯便用献钟之计,诱使仇犹君为其开通道路。仇犹君果然中计,令人"斩岸堙溪",建造"方车二轨"(可以同时容纳两辆马车)的大道来迎接大钟。智伯大军从仇犹国境通过后,"攻中山,取穷鱼之丘",回头就把仇犹国顺带灭了。
太行八陉示意图
战国时期,深处太行山腹地的盂县、平定一带都没有一条"方车二轨"的道路,更遑论距此数百年之前的西周时期呢?
古代文献中,从洛阳至井陉的交通路线是如何记载的
台湾著名历史学者严耕望所著《唐代交通图考》,不只是对唐代的交通地理沿革进行了考订,也对其他一些朝代的交通路线、沿途的驿道、军镇、山川形势、道里远近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古代交通史巨著。
据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至唐朝,从洛阳到井陉的通衢大道,只有两条路线可走:一是洛阳太原驿道,二是洛阳通幽州的太行东麓南北走廊驿道。
台湾学者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影印本
洛阳至太原驿道,"由东都(洛阳)东北行一百四十里至怀州(今河南沁阳),又北上太行关一百四十里至泽州(今山西晋城),又北微东一百九十里至潞州(今山西长治),又北四百五十里至太原府(今晋源,旧太原县),共九百二十里。"
潞州北通太原有东西两道,东道由潞州,经襄垣县(今县)、武乡县(今县)、太谷县(今县),至太原府,去潞州四百四十五里。西道由潞州西北行至断梁城(今沁县)、团柏谷(今祁县东南六十里),至太原府,去潞州四百五六十里。
从潞州到达太原后,再向东经榆次、寿阳、平定,至井陉,又三百余里。
台湾学者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影印本
洛阳通幽州驿道,则须在潞州以北,取道滏阳(今河北磁县)之滏口入太行山道。
此驿道走向,据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考证:"滏阳西北有滏口,为太行八陉之第四陉,当西通太原与潞州之孔道。"
又云:"洛阳东北渡河至怀州(今沁阳)一百四五十里,又东微北至卫州(今汲县)二百六十里,去洛阳四百或四百一十里。……卫州又北微东至相州(今安阳)一百九十里,去洛阳五百八十里。又北至磁州(今磁县)六十五里,去洛阳六百四十五里。又东北至洺州(今永年)一百一十里或一百二十里。去洛阳七百六十里。又北微西至邢州(今邢台)九十里或一百二十里。……邢州又北微东至赵州(今赵县)一百九十里,去洛阳一千零三十里。又北微至恒州(今正定)一百里,去洛阳一千一百三十里。"
到达恒州治所真定县(今正定)后,南行入获鹿县(今鹿泉),又西行入土门关,至井陉。
不仅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没有从高平、长治直达平定的路线记载,历朝历代的文献资料,从未有此记载。直到清末,山西境内也没有开通这一条路线。
台湾学者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影印本(文中插图)
据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杨玉霞《晚清民国时期的山西交通》,清代中央在兵部设车驾清吏司管理道路、驿站,并根据驿站的要冲或偏僻程度,将全境驿道分为"大驿" "次冲",和"偏僻"三种。
杨玉霞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山西交通》中,详细罗列了山西境内所有的交通路线,计有大驿道2条,次冲道3条,偏僻道5条,从高平、长治直达平定的路线,没有任何记录。
下面把杨玉霞《晚清民国时期的山西交通》中的此段文字照录如下:
大驿道主要有两条:由太原经榆次、寿阳、平定各驿出娘子关,入直隶(今河北)达京师黄华驿,全程575公里,这是通往京师的要道。另一条由太原经榆次、平遥、介休、灵石、霍州、洪洞、临汾、侯马、闻喜、安邑、运城、解州、虞乡、永济、韩阳至风陵渡,渡黄河抵达西安。
山西省行政区域地图
次冲道有:由太原经榆次、太谷、武乡、襄垣、长治、高平到泽州府(今晋城市),从泽州府西行至天井关,越过太行山到达怀州(今河南沁阳),再经河阳、偃师抵达洛阳的太原洛阳道。由太原北经石岭关、忻州、崞县、代州、怀仁到大同的太原大同道,它又从大同延伸出两条道:由大同经左云到靖边军(今右玉城),出杀虎口抵单于都护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的道路是它的延伸段;由大同经阳高、天镇经河北宣化入居庸关也是它的延伸段,是通往京师的一条要道。
汉刻周穆王见西王母画像
偏僻道有以下几条:从太原西南经交城、文水至汾州(今汾阳),折向西北经芮城到玉亭(今离石),继而向西经青龙至军渡,过黄河抵达绥德州;从太原北行经忻州、崞县至代州,往东北沿滹沱河上行至繁峙,再往东经平型关到灵丘,再过直谷关至长城口,向东北30公里到安边(今河北蔚县)抵达京师;从太原沿汾河谷,向西北经阳曲县西到娄烦,出娄烦经岚县、岢岚、五寨、偏关入陕西和内蒙地区;由太原向西北经岚州、蔚汾关至河津(今黑峪口);沿太原风陵渡行至灵石,折向西到隰州,经大宁县到黄河渡口马斗关,过黄河到陕西延州。
周穆王西征路线复原图(从洛阳出发,渡漳水,经山西高平、长治、河北邯郸、邢台到井陉,未过山西平定盘石)
综上,穆天子西征的路线,当从成周洛邑出发,经山西高平,渡过漳水之后,入长子县,在潞州以北,向东取道滏阳(今河北磁县)之滏口入太行山道,经河北临漳、邯郸、邢台、赵县、正定,向西入井陉关,穿越"钘山之队",即井陉山深谷险道,折西北经晋冀间滹沱河、雁门关、张家口、直至河套、阴山一线。
也就是说,穆天子西巡没有途经平定县盘石村。(张文平)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life/169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