骀怎么读(听沁源)
全球共谱沁源赋征文活动获奖作品集
引言
2020年4月,沁源县文联与山西文学院、山西晚报联合举办了“沁源赋”全球赋文学大赛,中华辞赋、荀社、山西文学院、山西晚报、老家山西、沁源艺苑等媒体公众号进行了广泛宣传,力求征集范围广,渲染面积大,最大程度地吸引更多的词赋精英参与其中。全国各地辞赋作家积极响应,踊跃投稿,由我省及国内词赋顶级专家组成评委会,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甄别,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共75名。这些作品以赋的形式展现沁源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讴歌正在发生的新面貌新气象,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评选结束后,我们将75篇获奖作品集结成册出版。
《沁源赋》序
——张石山
锦绣中华,处处皆锦绣;华夏子民,人人爱故乡。
热爱自己的家山故土,是一种极其纯真质朴而美好的情感;而热爱家乡,正是热爱祖国的最坚实的基础和最真切的体现。
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爱屋兼而及乌,睹物偏能思人。爱家乡山水的人,亦会欣赏它处风光,何况名山大川;挚爱家人乡亲,扩而大之,则能友睦吾国吾民。此乃人情之常也。
今番“沁源赋”赋文学大赛,吸引来全国各地辞赋界众多名家高手。参赛作品琳琅满目,整体水平甚高;获奖篇章咳珠唾玉,是为实至名归。本次大赛,可以说取得了预期的成功,是为可喜可贺!
沁源,不仅有独特的地理山川自然景观和悠久深厚的人文历史遗存,在抗日战争年代更建树起了光耀史册的沁源精神。本次大赛,旨在将斯地斯人最值得称道的方面,通过大赛本身以及诸多精美赋文介绍给众多国人,使之播扬光远。沁源赋大赛的获奖作品结集出版,不啻亦是本次大赛的可见成果之一。
质言之,赞美沁源的风物山川,同时正是赞美我锦绣中华;歌呼传承沁源精神,无疑也正是歌呼传承我中华民族之精神。
参赛作者,在创写赋文的过程中,足可体悟传统、陶冶情操,载欣载奔,自是获益良多。希望众多喜欢赋文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初则赏心悦目,终能开卷有益。如圣人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红叶满山,水碧天蓝;风霜高洁,秋阳艳艳;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仓廪丰盈,原是收获的季节。
庚子深秋 是为序
获奖作品一等奖
沁河赋
王 青
若夫出沁源之城北,发太岳之山麓。凝瑞气而沉融,降甘霖而涵蓄。分水岭上,眺蜿去之二龙;河底村边,循狭徊之绝谷。崖峙泉流,水清烟淑。随并随分,时腾时伏。初汩汩而汇涓,继湍湍而化育。从兹形迹,山海经想拟而虚谈;渐得声名,郦道元访探而实录①。赋沁园而泛觞,歌沧浪而濯足②。遂稽山积鸿休,川流景福。其德所以配乾坤,其情所以称河渎。
继而寻源深涧,溯脉僻乡。延青山于万象,化渌水于一方。峭壁沓联,仰古松之倒挂;危崖孤耸,看白练而铺张。溪幽思以委曲,浪欢脱而飞扬。或宽或窄,若畅若徨。经村绕镇,过垄分冈。依地形而上下,随遇合而轻狂。似飘浮之裙带,犹隐秘之羊肠。收雨露而蠲修,青螭出洞;壮波涛而驰逐,骏马控缰。观其漫弥寒雾,驯抚煦阳。映空灵而濯彩,碎琉璃而漾光。藻轻柔而浮荡,鱼自在而徜徉。可以丰林草,饮牛羊。淌天浆之甜美,酿甘醪之芬芳。焕情貌于沁水,隐身姿于太行。巍巍峨峨,浩浩汤汤。应知自状浮沉,润沧桑之域;还诩翛然变化,拓文化之疆。
遂走河道而景明,顺水程而眸展。降峻岭而波绥,趋草丘而流缓。逶迤王和镇,证历史之纷纭;错落古寨村,想英雄之推演③。审其村背碧岑,水环芳畔。处盆地之交枢,为晋商之周转。沿河迁垦,递代繁居;据险倚凭,屡遭兵燹。龙凤峡寓故事而天成,建筑群著风情而荣显。夙亲溪水,因往者而泽滋;受惠沁河,助此间之生衍。日用赖存,洗菜湔裳;谋筹就构,渠疏地灌。养植被而婆娑,兴兽禽而缱绻。且喜蕴充沛之药材,哺珍稀之黑鹳④。贯长川之浸浸,时跃鳞甲;委清浪之悠悠,长栖羽翰。萃光景于百村,动涟漪于两岸。是谓抚恒古之晋民,摩清新之绘卷。
至若导乘洪响,汇合支流。念柏子河多情,赏紫红河骀荡;同马泉河回梦,解狼尾河轻柔。扪战场之遗迹,觅修道之青丘。或神农之尝草,或嫫母而戏虬。有幻冲虚,琴高乘鲤而涉水;当其迅激,介子去山而回眸。司马懿凿经于栈道,樊梨花领率于兜鍪。李世民催以急鼓,窦建德放之飞舟⑤。乱世因河而设阻,泰时分脉而开畴。屡侵扰于烽烟,护全乡土;从击抗以日寇,要固金瓯⑥。况乎供兹嘉县,丰此遐陬。得野生之美味,捧精炼之珍馐。玉米高粱之广获,粉皮莜面之和揉。转石磨而不竭,取木瓢于一抔。冲积平原,百姓秧歌以蹈;饶培沃野,域民击壤而讴。
于是壮沁河之风光,爱沁源之水土。究极生命之源,创争生态之主。下流绵邈,愿表清而不浊;上善昭融,故守和而抱素。持理论于两山⑦,贯精神于今古。助润泽之成功,扶耕桑而反哺。河防治缮,专置有司;水利规谋,幸从明府。乃教生民蕃息而感恩,嘉客溯游而思慕。梦由景行,入黄河而化奔;志切朝宗,与大海而同注。愿沁水之扬波,期德辉之遍布也。
注释 骈赋,900字。一段总写沁河地理渊源。二段写沁河源头风景。三段写沁河沿岸遗迹和生态。四段写沁河人文和物产。五段写沁河的今状和精神。①《山海经》记载: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沁水出焉。《水经注》中也记载:沁水即少水也。 ②沁水公主沁园之得名。③王和镇古寨村,在沁河边为保持完好古建筑民居群。④沁河源头为黑鹳栖息地。⑤前面几句皆为沁河相关传说和人物。⑥指经历的沁源抗日战争。⑦指习近平主席的两山理论。
作者介绍王青,山西太原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会员,忻州诗词学会秘书长,楹联曲协会理事。喜爱传统文化,诗琴皆能,著有《待梅居吟草》。
来源:沁源县文联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life/173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