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十大名中医(大雪节气)
名医小传
张庚扬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名中医,全国第三批老中医继承指导老师。张庚扬教授热爱中医事业,长期致力于中医外科及中西医结合外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尤擅长疮疡疾病、糖尿病足坏疽、周围血管疾病、乳房疾病等的治疗。
大雪节气来临,意味着已经进入冬天最冷的时候,可谓冰冷入骨,更应该注意保暖。
寒冷的冬天仍是众多周围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疮疡及周围血管病科张庚杨教授认为,大雪时节养生应以“通脉防寒”的原则防治糖尿病足。
张庚扬教授指出,对于糖尿病足的预防,大雪节气的养生重点在于通脉防寒,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一 顺应四时,谨慎起居
大雪节气的养生重点在于防寒护阳,但需要适度,否则可能会造成身体失调,甚至耗气伤神。
大雪节气是万物储藏的时候,养生也应顺应自然规律,《黄帝内经》中就讲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特别强调了在起居方面应当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
中医学认为,阳气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温煦和营养全身的作用,而在冬季之时,人体阳气因寒冷而闭藏,血液失于推动而运行减慢,则筋骨肌肉失于血液的濡养。
而糖尿病足患者,脉道欠通且气血不足,双足更是身体之末,此时冬季阳气的闭藏无疑是雪上加霜。
因此,糖尿病患者要重视自己的阳气,只有阳气盛,脉道通利,筋脉才能得养;平时生活中要注意养和防,调养宜以温补为主,预防重在防寒,尤其注重双脚的保暖。
二 科学饮食,适度调补
大雪节气是进补的好时节,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冬季进补时必须要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要在血糖平稳控制的情况下,选择含糖量低、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适当进补,并且要规律地监测血糖,规律服用降糖药控制血糖,注意避免低血糖发生。
只有血糖控制达标且平稳,才能为糖尿病患者的冬季防病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补法主要有两种,即食补和药补。
食补
食补的补益之力较为温和,糖尿病足患者在饮食上应控制主食的摄入,并适当搭配多种清淡、富含维生素、低脂肪、低糖的食物作为补充。
另外,还要注意部分糖尿病足患者存在糖尿病肾病等其他并发症,此时患者还要注意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尤其是肾功能较差、有蛋白尿的患者。
而对于平时常觉乏力、畏寒、手足不温的患者,由于其素体虚寒,阳气本不足,此时可适当进食羊肉、鸡肉、虾仁、桂圆、大枣等温性食物来补益阳气。
药补
药补的补益之性较食补力强且功专,对于一些明显身体虚弱的患者,可在食补的同时结合运用药补。
若一身阳气不足,则宜选择紫河车、蛤蚧、杜仲、人参、黄芪等中药,可将其与肉类一起做成药膳食用;若偏于肾阴不足,则可选用女贞子、阿胶、冬虫夏草、枸杞子等;若夹瘀血症状,可加适量桃仁、姜黄等中药。
以上方法可滋补肾中阴阳,疏通一身之气血。
三 循序渐进,适度运动
大雪节气应注意运动养生,适度的运动可以调动体内的阳气。
● 糖尿病足患者在没有足部不适的情况下可以适度运动,运动时间应选在每天早上9点出太阳以后,运动场地应选择平坦、干燥的地面,避免积雪、结冰的地面,运动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充分做好热身运动,快走、慢跑、蹬自行车等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 运动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强度和幅度,运动量以全身有温暖感或微汗出为宜,避免大汗淋漓,因为汗出过多反而会伤及阳气。
● 对于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坚持每天慢走半小时左右也是不错的选择。
● 遇到下雪等不利天气时,患者可以在家中的床上做蹬自行车等动作,以活动关节,加快下肢的血液运行。
四 调养情志,心态健康
大雪时节,寒冷的季节使得很多户外活动受限,阴晦的天气常使人心情沮丧。
● 此时患者要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情,可以在家里听音乐、看书、跳舞、给亲朋好友打电话,到外面晒太阳、赏雪景、滑冰等,这些都是消除冬季低落情绪、保持精力充沛的好方法。
冬季虽然要“封藏”,但只有精神上适度的外放,收放有法,才能阴阳平衡,更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和康复。
● 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要严格禁烟,心情抑郁的时候更要注意,因为吸烟会加重组织缺血,并且还会刺激肾上腺素释放,使血糖增高,促进疾病发展。
● 中医很重视情志对人体的影响,素有“七情致病”学说。
张庚扬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时,常会导致情绪不畅,尤其是糖尿病足患者可能还会伴有疼痛、行动不便而加重情绪的问题,而不良情绪又会反过来影响血糖,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病情。
因此在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过程中,积极进行自我调节,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并全力配合医生的治疗,对于改善症状、控制病情非常重要。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摘选自《中医名家谈节气防病与文化》,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注:文中涉及的药物、药方、验方等,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处方,切不可盲目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患者用药请遵医嘱。
来源/微信公众号“科普酱紫蛙”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read/169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