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位军事家排名(中共将帅为何只有36人被定为)
1989年11月30日,在解放军军报上出现了这样一篇文章——《中央军委确定33为军事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名列其中》。文章中提到,这些军事家将被载入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分册》。
为何会编撰这样一本百科全书?为何要在中共将帅中选出三十余位军事家?这一切都要从1978年那场对于中国至关重要的会议说起。
共和国的三十六位军事家
1978年,我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文学界、文艺界都活跃了起来,为了迎接一个崭新的中国,一部宏伟的巨制《中国大百科全书》也紧锣密鼓地提上了制作日程。
而这次会议上,大家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对党内的事务以及中共的发展作出实事求是的批评,党史党建步入正轨,至此之后,中国共产党军事人物的研究也随着党史党建方面的研究的发展与成熟进入到了一个十分繁荣的时期。
随着史料的挖掘与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全国各个出版社都大量影印了解放前的报刊,中央档案馆和博物馆以及各个科研单位都陆续公布了一些文献资料,如《革命烈士传记资料》、《毛泽东军事文集》等军事人物的文章、日记。
回首中国的一百年,几乎都在战火和屈辱中挣扎度过,而在枪林弹雨中,有这样一群人不畏艰险走来,带领我们冲破黑暗走向光明,他们就是共和国的开国将帅。所以,在军事人物研究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中国大百科全书》也在计划收入对中国贡献最为巨大的军事家。
军事家的评定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建军以来,在这几十年的岁月中,我党和我军内出现过许多“将星”, 《木兰诗》里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些功勋卓著的将才,确实有许多遗憾地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
但也有更多的人身负他们的希望前赴后继投入到了抗战事业之中,所以,在1955年至1965年新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我国就有1614位开国元勋被授予了少将以上的军衔。但在这一千六百余名开国元勋里,仅有三十六位最终被评定为了军事家。
在1989年的那篇文章中中央军委宣布了三十三位,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随着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基础上编撰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推进,1994年8月经中央军委审议过后,又增补了黄公略、方志敏和刘志丹三人,总计三十六人。
1614中的这36个人,究竟有怎样的卓越贡献,评定军事家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军事家的评定
在这三十六位军事家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如毛主席、周恩来、邓小平等;二是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共二十人;三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就为革命事业献身的高级将领,共十一人。
可知这三十六位军事家的评定与共和国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评定标准应当是有很大的重合部分。1955年通过的《军官服役条例》中,对元帅的评定标准作出了规定,必须是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者领导战役军团作战作出卓越贡献的将领。
而军事家的评定标准还增加了两条,一条着眼于出身,是否进入过军事学校学习,具有系统的军事知识方面的学习和实践;一条着眼于军队建设,是否在新中国成立后对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由于评定标准的严苛,所以这一千多名高级将领中,最终只有三十六位获得了如此殊荣。
这36为军事家排名顺序基本上是按照首先为统帅级人物,如毛主席;第二梯队为元帅;第三梯队为大将,第四梯队为牺牲的先烈。
还已在世的军事家们,关于他们的评定过程相对来说较为简单,毛主席、朱德、邓小平等人对军队的贡献自不必多说,他们长期担任着军队首脑的之职务。
而在新中国前就牺牲的高级将领,如果没有过硬的能力和实力还有突出的贡献,恐怕难以服众,所以着十一名建国前便为革命事业献身的高级将领的确定,中央军委做了多方面的考量。
在第四梯队,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前便献身的十一名高级将领里,叶挺将军名列其中。在评定十大元帅时,陈毅元帅还曾感叹,如果叶挺将军还未牺牲,那么新四军中就会有两位元帅了。
陈毅
叶挺将军是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还是新四军的首任军长,所以他成为三十六军事家之一是完全符合条件的。
而黄公略和方志敏、刘志丹这三位将军,恐怕人们对他们的了解相对来说会少一点,对他们最后增补进入三十六军事家里,怀着更多的好奇。
黄公略先是进入湘军,后又被送到湖南陆军讲武堂、黄埔军校学习,也是在那段时间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黄公略利用狭窄的地形,将阻击战变成伏击战,以极其迅速的动作打乱了敌方公秉藩的计划,当时数万名红军从山岗密林中跳出来,吓得公秉藩直呼他们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黄公略在这场战役中的英姿又被毛主席写进了诗词中,“枪林逼,飞将军从重霄入。”至此,黄公略多了个“飞将军”的美誉。
黄公略
然而,这位被毛主席寄予厚望的飞将军,生命却只停留在了33岁。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结束行军途中,突然有三架敌军战机追来,第七师走在大道上,完全暴露在敌机的射程范围里。
为了掩护第七师撤退,黄公略右腋却被三颗子弹穿过,最终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毛主席听闻此事之后,心中大恸,亲自泼墨为他写下挽联,送了黄公略最后一程。
加入红军这短短的几年里,黄公略先后担任了红六军和红一军团第三军军长,指挥红三军英勇作战,歼灭了国民党第28师和第9师独立旅,又在石岭追击战中歼灭敌军第52师等部队,为我党和我军的抗战事业作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
所以黄公略被评为共和国的军事家,可谓是当之无愧。
后来的赣东北根据地和由其发展而来的闽浙赣根据地,方志敏便是其主要创始人之一,这两个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时期是我党重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毛主席为此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当中,还将其称呼为“方志敏式根据地”,对他的贡献作出了高度的肯定。
1929年起,方志敏就开始担任新江苏维埃政府的主席,带领赣东北根据地的同志组织革命活动,毛主席曾盛赞他为“根据地模范工作者”。
1935年共产国际还曾将他的名字和朱德与毛主席并列称为“中华苏维埃和中国红军的领导者。”方志敏所做出的贡献从这个称谓中便可见一斑。
方志敏
而1935年,这位对红军工作有着真知灼见的优秀领导人,却被杀害于南昌,年仅36岁。
刘志丹是陕甘红军重要的创始人之一。1926年,23岁的刘志丹从黄埔军校毕业之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之后,共产党人遭到国民党残忍地迫害,逐渐意识到“枪杆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
刘志丹
刘志丹便与谢子长等共产党人在陕甘地区开展革命斗争。1930年刘志丹以商借粮草为名,发动了太白起义,缴获大量枪支弹药,组建了一支150余人的游击队伍,被称为“南梁游击队”。
九一八事变后,他又组织了西北反帝同盟军,任副总指挥及参谋长,后来,反帝同盟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刘志丹历任副总指挥、总指挥等职位。
在经历了七十多次兵运的挫折失败之后,1932年,刘志丹终于创建了陕甘地区第一支正规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
1936年4月14日,刘志丹指挥红军向西山中阳县三角镇发起进攻,在战斗中他冲锋在前,不幸中弹牺牲。他牺牲的消息传回陕甘大地之后,陕甘地区的百姓无不感到遗憾和心痛,自发地组织为他送行。
刘志丹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发展、对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对工农红军的创建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央军委将其选入中国36位军事家之一,实至名归。
从增补进来的这三位军事家的重要贡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军事家的评选,是否对中国工农红军或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做出过突出贡献,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隐形标准。
而在这36位军事家中,军衔最低的也是大将,没有一位上将位列其中,如果说36为军事家的组成元帅和大将是主体的话,还可以细分为元帅是评选的上限,毛主席、邓小平、周总理等人属于自辞元帅头衔,其实也可以归入其中,而大将则是评选的最低标准。
而其中李先念、杨尚昆等人没有授大将军衔却也能够被评为军事家,是因为在授衔时他们与邓小平情况相似。他们虽然在革命时期历任中央军委、红军军团的重要职位,但在50年代时已不在军队任职,而转入了政府工作,故没有参加授衔,不过资质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正是因为这样严苛的标准线,最终我们国家才只评出了36位军事家。
无衔之“军事家”
黄公略和方志敏的事迹就已经令人动容不已,而在这三十六位军事家当中,如他们一样为革命事业,为中国共产党,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不在少数。
因为中央军委制定的标准,我们选出了这三十六位。这三十六位军事家,是官方评定的军事家,也是我们认可的军事家,他们实至名归。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将领的贡献不值得我们赞扬和尊敬。
如果按照人民心中的标准,堪称“军事家”的还有很多,他们虽没有这个头衔,但每一个为抗日战争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军人,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们最崇高的敬意。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read/17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