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煕来事件背后的军(长津湖战役)
随着《长津湖》电影的热映揭开了这场战争胜利背后最残酷的一面。
志愿军的战斗意志让所有人都肃然起敬,一向自诩为世界第一的美国也甘拜下风,长津湖战役也成为了美军心中的噩梦。
而战士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和敌人同归于尽的画面,更是加深了美军对志愿军的恐惧感。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了美军很久:志愿军都不怕死吗?
美军之所以会发出这样的灵魂拷问,是因为当时阵地上只剩下了杨根思一个人仍旧在坚持作战,最终拿着炸药包和敌军同归于尽。
其实杨根思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不管是谁面对死亡都会产生深深的恐惧感。
然而杨根思的英勇举动和他的生平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杨根思
用长矛缴枪,立下战功
1922年,杨根思出生于江苏泰兴县羊货郎店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佃农,杨根思从记事起对父母的印象就是不停地在田间地头劳作。
为了挣一口饭吃,父母不辞劳苦从来不敢停下来休息,每当到了收获的季节是全家人最开心的时候,同时也是最难过的时候,父母辛苦耕种一年的粮食大部分都交到了地主手里,留下的口粮也只是刚够果腹。
在杨根思8岁那年,长期辛苦劳作的父亲生生累死在晒谷场的麦垛旁,看着倒地不起的父亲,年幼的杨根思还没有意识到他未来即将面对怎样的生活。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这根柱子塌了,家也岌岌可危。
漫画《杨根思》,辛勤劳作的父母
杨根思的母亲看着累死的丈夫心如刀绞,她恨生不逢时老天太残忍,可是残酷的现实依旧改变不了,本就积劳成疾的母亲体弱多病,父亲的死对母亲的打击很大,杨根思整日里看到最多的是母亲的眼泪。
没过几天病弱的母亲也郁郁而终,离开了人世,几天之内痛失双亲,杨根思成为了孤儿和哥哥相依为命。
家里的田被地主收走,杨根思为了讨生活在地主家当“牛倌”,那里的生活暗无天日,地主经常对杨根思兄弟俩拳打脚踢破口大骂,他还经常受到周围孩子的嘲笑和欺辱。
这样的童年生活给杨根思的心里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杨根思年纪稍大点儿的时候,哥哥带着他一起来到了上海打工为生,杨根思跟随哥哥在上海林记地毯厂做苦工。
瘦弱的杨根思干不了太多的体力活,都是哥哥替杨根思承担了一切,兄弟俩在地毯厂的生活也是苦不堪言,脱离了被地主支配的恐惧,又陷入了被资本家剥削的无底洞。
为了生活杨根思和哥哥只能忍气吞声埋头苦干。
漫画《杨根思》,在工厂做工的杨根思
1941年兄弟俩工作的地毯厂倒闭了,杨根思只好和哥哥离开上海重新回到家乡。
回到家里没多久,哥哥就病倒了,长期以来哥哥在地毯厂超负荷工作累垮了身体,如今已经是强弩之末。
看着病床上的哥哥,杨根思非常难过,哥哥是他在世上唯一的亲人了。
乡下的农村没有什么赚钱的营生,杨根思独自种田勉强维持生计,这些年兄弟俩在上海打工挣来的钱只够买些粮食来勉强过活。
兄弟两人的生活过得依旧很拮据,因为没有钱,哥哥的病只能拖着,没有多久,杨根思的哥哥也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了。
身边的亲人接二连三地被活活累死饿死,这让杨根思对剥削阶级深恶痛绝,他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打倒剥削阶级。
1944年新四军要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扩充,杨根思看到了机会,于是以基层民兵的身份报名参军。
那时候22岁的杨根思瘦瘦高高的,他站在征兵报名处用当地的方言坚定地说道:“我要报名参军,保家卫国。”
征兵负责人笑了笑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杨根思回答:“羊庚熙。”
征兵负责人提笔在花名册记下“杨根思”。
杨根思原名叫羊庚熙,报名的时候征兵负责人听错了,把羊庚熙听成了杨根思,也是从那以后,羊庚熙才有了杨根思这个名字。
杨根思作为新兵参加训练还不到一个月就跟随部队上了战场,虽然是新兵,但是杨根思作战却非常勇猛。
杨根思
当时杨根思所在的部队负责攻打敌军的一个据点,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敌人被打得四散溃逃,杨根思手上的武器还是一把长矛,他很想要一把枪。
在和敌人战斗的过程中,杨根思的长矛舞得虎虎生风,他和其中一个拿枪的敌人几番回合下来始终占据着上风,此时的敌人体力不支,杨根思瞅准时机一下子就捅进了敌人的心窝子,杨根思捡起地上的枪,这是他战斗生涯中的第一个战利品。
杨根思英勇无畏的表现深受上级的赏识,从那以后他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把枪。
在跟随部队南征北战的过程中,杨根思屡立战功。
盲打——用18颗手榴弹拿下天主堂
1945年大批的国民党军兵分三路向孝丰城逼近,新四军的兵力和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相比,相差甚远,为了保住有生力量,新四军没有选择和国民党军硬碰硬,面对步步紧逼的敌军,新四军只好一步步的战略性撤退。
但是此时的国民党军却看不清战场上的局势,急于求成,将兵力分散向新四军发起了进攻,在激烈的战斗中,杨根思不畏生死,冒着敌人的炮火将两枚手榴弹丢进敌人的哨口,炸死了敌人的重机枪手。
杨根思破坏掉了敌人的火力封锁,为进一步战斗开辟了道路,被评为团战斗模范代表,这让杨根思激动不已,这是他参军以来第一次立下战功。
同年11月,杨根思通过了各种考核,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杨根思跟随部队又投入到了解放战争中,经过战争的洗礼,杨根思已经成为了一名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
杨根思和战友合影
在1946年的冬天,杨根思所在的部队接到了攻打泰安天主堂的任务,战斗中的杨根思像是不要命一般向着敌人的阵地冲去,他的脸上被子弹击中变得血肉模糊。
班长在给杨根思包扎脸上伤口的时候,连带着把杨根思的眼睛也给包上了,眼前一片黑暗的杨根思抹黑前进,他没有停下战斗的脚步。
一旁的班长指挥着杨根思进行战斗,只见杨根思拿起两颗手榴弹向敌军的阵营丢过去,两颗都精准无误地击中了目标,在和班长的配合下,杨根思连续用18颗手榴弹就拿下了天主堂,也是这一战,杨根思获得了“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杨根思
三次送拉雷,成为爆破大王
同年10月,杨根思所在的班负责在入夜以后突击国民党军的前沿阵地,杨根思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将拉雷放进了敌人的碉堡内,可是在远处等了几分钟以后,杨根思没有听到爆炸声,拉雷竟然没有响。
杨根思返回营地取回第二颗拉雷继续放在敌军的碉堡内,可是这第二颗拉雷也因为受潮没有爆炸,杨根思没有放弃,返回去拿上第三颗拉雷继续放进敌人的碉堡。
这期间杨根思往返碉堡是非常危险的,拉雷随时都有可能爆炸,他也随时都可能遇到生命危险。
第三次放上拉雷以后,杨根思刚躲开就爆炸了,前两颗没有爆炸的拉雷也在同一时间发生了的爆炸,敌人的碉堡也被炸掉了一半,杨根思和战友冲进浓烟之中消灭掉了碉堡内的敌人。
杨根思因为出色的表现被授予了“爆破大王”的光荣称号。
杨根思油画
在齐村战斗中,敌军旅长李玉堂在被新四军包围了5天5夜,仍旧没有缴枪投降,试图在坚固的防御工事内固守待援,战斗不能再继续拖延了,上级下令炸毁敌军的碉堡,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杨根思。
当杨根思放好炸药包准备拉线的时候,突然听到了碉堡内传来了争吵声,他仔细听了听是敌人内部产生了矛盾,有些人在新四军的包围下已经熬不住想要投降了。
杨根思又重新抱起了炸药包举上头顶,一脚就踹开了碉堡的大门,大声喝道:“缴枪不杀,如果顽抗,统统报销!”
敌军看到杨根思手中拿着炸药包随时都有可能拉线爆炸,一个个吓得都赶紧爬出来放下武器双手举过头顶表示投降,整个碉堡内差不多有一个排的士兵都选择了投降,新四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
杨根思以一己之力俘虏了一个排的士兵,再次立下了战功,被授予了“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的称号。
杨根思和战友合影
新中国成立以后,杨根思没有停下战斗的步伐,继续跟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
1950年11月,杨根思所在的部队接到了前往长津湖地区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作战的任务。
11月28日,杨根思带领着第三排战士坚守小高岭阵地,这是美军南逃的必经之地,也是我军必须要守住的重要阵地。
寒冬腊月的长津湖格外的寒冷,天空中还飘着鹅毛大雪,冒着零下40度的天气,杨根思带领着志愿军坚守在阵地上。
《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历史原型就是杨根思
由于来得匆忙,战士们身上穿着的还是适合我国南方过冬的薄棉衣,根本就抵御不了零下40度的极寒天气。
美军的飞机不停地在志愿军的头顶上盘旋,一颗颗炮弹落在我军的阵地上,随后就是美军一波又一波的猛烈进攻。
杨根思带领着志愿军,在一天一夜的战斗中,一共击退了美军的8次进攻,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接着一个地倒下,美军仍旧没有停下来的念头,杨根思杀红了眼。
整个阵地上躺着的都是敌我双方战士的尸体,都被冰雪覆盖上了一层白霜,此时的小高岭阵地只剩下了杨根思和一名受伤的战士在坚守。
敌人还要继续向阵地发起冲锋,杨根思的任务就是阻击南逃的美军坚守高地,他把机枪留给了受伤的战士,让他拿着离开阵地,杨根思不想战士陪着他去白白送死。
美军再次向小高岭阵地发起了冲锋,杨根思独自坚守在阵地上不停地向敌军扫射、投掷手榴弹,手上的弹药已经用完了,杨根思看着蜂拥而上的美军,抱起身边的炸药包,站在小高岭阵地的最高处冲向敌群。
随着一声爆炸,杨根思连同40多名美军全都葬身火海。
杨根思抱着最后一个炸药包冲向敌群,壮烈牺牲
杨根思壮烈牺牲的时候年仅28岁。
他用自己的生命阻击了敌军守住了高地。
为了纪念英勇无畏的杨根思,在1951年12月志愿军总部将杨根思生前所在的连队命名为“杨根思连”,这是我国第一支用人名命名的军队。
战争是残酷的,如今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向保家卫国的战士们致敬!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read/23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