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石英事件(49年英舰被我军炮击)
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前夕,解放军一炮终结了西方军舰横行中国内河的历史。
这一炮之后,再也没有任何国家敢擅闯中国内河,从黄海海战以来历经江阴河口国殇的中国领土水域之内,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军队和人民。
那么这一炮出自什么事件?当时国家中除了中国还有什么国家参与其中?为什么这一炮发生在对于解放新中国来说至关重要的渡江战役呢?
一意孤行的“紫石英”号
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在长江北岸再也无力阻拦中国共产党浩浩荡荡解放全中国的事业。龟缩在长江南岸的南京再一次企图通过和谈来拖延自己灭亡的时间,并且通过自己的下野来衬托这次和谈的诚意。
1949年4月下旬,被推上中华民国代总统职位的李宗仁代替蒋介石开始了和我党的谈判,从宜昌到上海之间一千八百余公里的长江沿线上,长江北岸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一共一百二十万人枕戈待旦、蓄势待发,长江南岸则是被蒋介石下野之前火速提拔起来的江防司令汤恩伯和他手下七十万人。
江面上还游曳着国民党重建起来的海军第二舰队和江防舰队,两支舰队合计各种军事舰艇大大小小一共一百三十三艘,一千八百余公里的长江上空还巡航着国民党空军飞机三百余架。
除了国民党的残兵之外,一直支持国民党的美英等西方国家也在上海吴淞口外的海面上部署了军舰,企图威胁或者伺机阻碍解放军渡过长江。
在国共和谈期间,我军二野和三野分别组成了东、西、中、三个集团,准备以三个方向朝长江南岸进攻,并且三野的特种兵纵队炮兵部队已经在长江北岸布置了炮击阵地,靠近出海口方向的扬州三江营到镇江张黄港段由三野东集团负责。
在国共谈判中,蒋介石虽然下野,但是依旧保持着对国民党内部政局的把控,对于国民党所秉持的涉及军队改变、划江而治和组建联合政府的相关事宜,他口头上同意,但是更多地还是想要保存国民党的军事力量,以便最后再起战端。
毛主席当然看出了蒋介石的狼子野心,也清楚地知道和谈在蒋介石的操作之下必不可能成功。但是出于对国内和平的考虑,他还是指示周总理可以前往和谈。
不过,对于国民党方面所提出的划江而治和战犯不提名问题,中共中央出于对国家负责任的考虑,断然也不可能接受,4月15日,中共中央最后一次提出了《国内和平协定》的修正案,有效日期截止到4月20日,如果南京国民党政府在4月20号之前没有同意签字,那么就视为谈判破裂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此外,针对吴淞口外西方各国布置的军事舰艇,三野也召集了各个纵队的炮兵团团长开会,4月19号晚间下达命令:“如果有外国军舰驶入既定作战区域,我方先进行警告,警告无效,则可直接炮击。”
4月20号,国共最后一次谈判破裂,渡江战役马上开始。
而就在此时,部署在吴淞口的英军驱逐舰“紫石英”号,还是逆江而上,无视解放军发出的警告,企图前往南京和另外一艘英军驱逐舰“伴侣”号进行换防。
就是这艘英国驱逐舰,拉下了外国军舰横行中国内河的帷幕。
舰炮和岸防炮的较量
紫石英号的舰长斯金勒少校傲慢地说:
“我们是英国军舰。”
“我们的军舰行驶在中国长江上已经一百多年了。”
“中国与我们有条约,在这里随意行驶是我们的权利。”
“行驶在中国的任何一条内河以及内湖,是大英帝国的权利,中国人没有权利干涉我们的自由!”
在众目睽睽之下,紫石英号的锅炉冒出浓浓的黑烟,行驶在波光粼粼的长江江面上,开始向南京进发,并逐渐接近了三野驻扎的扬州三江营到镇江张黄港江段,进入了特种兵纵队炮兵部队的射程之内。
我军立刻发现了在江面上有恃无恐的紫石英号,一开始我军并未直接开火,而是先进行了口头警告。但是傲慢的英国人以为现在还是1840年,舰长斯金勒少校下令在军舰面向长江的那一面悬挂英国国旗,并将紫石英的三座双联装一零二火炮调转炮口,对准了解放军阵地。
英国人的嚣张气焰清楚地说明了他们是怎样的不听劝告,特种兵纵队炮兵三团指挥员在劝阻无效之后,便命令自己手下的两个炮兵连直接开火,一时间,无数道水柱在紫石英附近升腾而起,飞溅起的水花打湿了大半水兵。
斯金勒少校轻蔑地向自己的副官表示,这些中国人的炮术还不如印度丛林里的反英武装。在表达了自己的不屑之后,斯金勒少校狂妄地下令开炮反击!
这个英国人不知道的是,这些打歪的炮弹其实是解放军有意为之,仅仅是警告示意,结果这个斯金勒少校敬酒不吃吃罚酒,一而再地挑衅我军底线,俗话说事不过三,紫石英开炮反击之后,特种兵纵队炮兵三团的炮火节奏猛然一变,升腾起的水柱犹如一张缓缓握紧的大手,开始像紫石英的舰体逼近。
第一发炮弹击中紫石英号之后,雨点一般的炮弹就开始落在斯金勒少校的头上,紫石英号一千四百七十五吨的船身剧烈颠簸如一块只有两米见长的舢板,无数贯穿性伤口出现在紫石英的舰体上,船只舰桥被我军炮火完全破坏,船舵也被打坏,斯金勒少校和自己的副舰长在舰桥身负重伤。
在几分钟的炮击里,一共有三十多名英军水手因为自己主官的傲慢而付出了生命或者负伤。
船舵被打坏的紫石英艰难地转向了长江南岸,并搁浅在了一处浅滩上。在重伤之中的斯金勒少校下令搜集全舰的白旗高挂舰桥和桅杆,向解放军表示投降。
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英国人第一次向中国军人挂起的白旗。
虽然当晚紫石英号借助潮水和自身的舰船损管脱离了浅滩,但是由于已久处于解放军的炮火射程之内,所以一直停留在原地未敢移动,但是紫石英上的水兵通过电台向驻扎在南京的伴侣号发了求援信号。
接到信号的伴侣号立即从南京出发开赴扬州三江营,一路上和紫石英号一样目中无人,下午13时30分,伴侣号同样遭受到了解放军炮击,舰桥中弹,舰长负伤,两座主炮被摧毁。受到重击的伴侣号也不敢救援紫石英号了,开始凭借着自己的高航速和顺流而下的水势仓皇逃窜,逃往江阴。
在伴侣号援助紫石英号的行动中,又有二十二名英国水兵为英国人的傲慢付出了代价。
4月20日国共谈判破解,三野中集团第七、第九兵团率先开始渡江工作,渡江战役正式展开。
英国海军依旧没有放弃救援紫石英的计划,当天晚上,由香港驶来的伦敦号重巡洋舰和驻扎在上海的黑天鹅号护卫舰逆流而上,同受伤的伴侣号一起,在4月21日早上从江阴开始再次进入中国内河。
这一次解救紫石英号的行动再一次收获了失败,伦敦号多处中弹,舰桥同样在解放军高超的炮术之下没有能够幸免,伦敦号舰长负伤,但是我军在英军炮火中也付出了二百五二名解放军宝贵的生命。
消息传回英国之后,英国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并且紫石英事件在国际上也收货了一篇震惊,首相艾德利声称:“我们的到了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许可,英国军舰有在中国内河上行驶的合法权利。”
有些激进的英国好战分子甚至宣称要让中国收获“第三次鸦片战争”
被英国民众从首相座位上拉下来的丘吉尔反应尤为激烈,他近乎咆哮着向英国政府要求派两艘航空母舰去远东,让中国的人民解放军领教一下皇家海军的厉害。
对此,毛主席发布了一则严正声明,霸气回应了丘吉尔。在这则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英国紫石英号事件的声明”中,毛主席这样说道:
“我们斥责战争贩子丘吉尔的狂妄声明。”
“英国军舰和国民党的军舰一起,闯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控制地区,向我们开炮,造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百五十二人的伤亡。英国人跑到中国境内做出这样重大的犯罪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理由让英国政府承认错误,并执行道歉和赔偿。”
“哪里有受害人被加害人‘报复’的道理?难道你们要开动军队到中国来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报复’吗?”
“艾德利首相的话也是错的,他说中国的长江英国的军舰有权利进入。须知长江是中国的内河,你们英国人有什么权利将军舰开进来?没有这种权利。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人民必须保卫,绝对不允许外国政府来侵犯。”
英国政府和围观的列强在此时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蒋介石国民党的区别,他们开始隐隐觉得,一个新生的中国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了。这将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中国,将是一个不畏强权的中国。
那么最终紫石英事件到底是怎么解决的呢?
给你们一点油,你们走吧
英国人从毛主席的声明里看到了中国人民保卫主权不畏强权的决心,于是便不敢动用武力来解决紫石英号事件,二战之后大英帝国江河日下,不然迫切想要休养生息的英国民众也不会抛弃英国军方出身的丘吉尔,选择一个小市民出身的艾德利来当英国首相了。
对于英方的谈判申请,我军派出了参与炮击紫石英的炮兵三团政委康矛召,英国方面则派出了新任紫石英号舰长克仁斯。在谈判过程中,我方提出英方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认错,并为丧命在英军炮火下的二百五十二名解放军战士进行赔偿。
但是英方代表要定自己是“正常执行和平使命”,拒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拒绝赔偿。
1949年7月28日,英国远东舰队司令员给中方发了一份备忘录,言辞诚恳态度迫切,对中方摆了一副相当低的姿态,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英国可能会向中方道歉了,但其实英国人通过气象得知了两天之后的7月30日会有台风,长江水位上涨水流加快,想要先给一份备忘录麻痹我方。
不过当时中共中央也不想再和英国人扯皮军舰的事情了,全国解放已经接近了最为重要的收尾阶段,周总理在6月10号就曾经以中央军委的名义给渡江战役总前往发了一封电报,指出除了通过谈判表明立场之外,如果紫石英号采取偷走的办法,那么我方应该装作不知道是紫石英号,让其逃去。
后来1957年11月8日,毛主席在莫斯科期间见到英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时候也说起了这件事情,主席说:“······后来它(指紫石英号)说是跑了,实际上是我们让它走得。它当时燃料不足,我们给了一点油。”
现在距离紫石英号事件已经过去了七十余年,新中国也已经走过了七十余年的风风雨雨,紫石英号事件成为了一个在新中国建立前夕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节点,从紫石英号事件之后,西方列强第一次开始改变了和中国打交道的方式。
炮舰外交不复存在,任何外国船只再也不敢横行在中国内河。
不过这次紫石英事件也只是一个前奏,解放军真正亮相世界舞台,让一众西方国家肝胆俱裂,得在这一年之后了。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24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