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奶粉事件(商业领域上演着真实的)
在商业领域,“寄生虫”的故事时时上演
近日来,韩国电影《寄生虫》的热度持续火爆,这部由韩国国宝级导演奉俊昊反映社会贫富差距的现实性电影,获得了7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豆瓣评分高达9.1分。
电影讲述了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家庭通过各种诈骗手段取代富人家里的家庭教师、女佣与司机,“寄生”于富人的故事。
这部电影之所以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就是因为电影情节直指社会现实与人性,揭示了“在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背景下,穷人唯有穷尽技俩寄生于富人之下才能得以苟活的现象”。
在这部电影所引发的热议里面,大部分都在探讨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实际上在商业领域,也时时上演着这样的“寄生故事”。
蒙牛的“寄生”往事
1999年蒙牛在呼和浩特成立之初,在中国乳业里面的排名师第1116位,当时的蒙牛“没有奶源,没有厂房,没有市场”,可以算得上是一无所有,而当时在内蒙的乳品企业有数百家,其中伊利集团此时已经上市多年,并且拥有完整的冰品、液态奶和奶粉生产销售体系,年利润达到八千多万元。
那一年2月,牛根生对负责市场、宣传方面的副总孙先红说:“我给你100万的宣传费…我就要一个效果:一夜之间,让呼市人都知道。”
只有一百万却要达到一夜成名的效果,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匪夷所思的难题需要出奇制胜的解决办法,于是一次完美的“寄生计划”开始了。
几天后,蒙牛在路边竖起来他们的第一块广告拍,上面写着:“做内蒙古第二品牌”,当时内蒙古第一品牌就是家喻户晓的伊利集团,从这一刻起,蒙牛的所有宣传口号都围绕着“寄生乳业大品牌”来进行。
在蒙牛宣传册上印上“千里草原腾起伊利集团、蒙牛乳业……我们为内蒙古喝彩”;在蒙牛冰激凌的包装上写道“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
2000年,蒙牛更是花费100多万元投放量300多幅灯箱广告,在广告主题《为内蒙古喝彩》之下写了这么一段话:“千里草原腾起伊利集团、兴发集团、蒙牛乳业;塞外明珠辉照宁城集团、仕奇集团;河套峥嵘蒙古王;高原独秀鄂尔多斯……我们为内蒙古喝彩,让内蒙古腾飞。” 蒙牛把自己和内蒙古的一些着名企业放在一起,提出共建中国乳都。
其实,蒙牛当时无论从历史、地位和规模上都不足以和这些着名品牌相提并论,然而蒙牛把自己和他们放在一起,是想让消费者认为,蒙牛和它们一样,也是名牌。
1999年5月1日,一夜之间,不明身份的人抡着棍棒将48块服务蒙牛的路牌,砸得稀烂。此事引起了内蒙古几乎所有媒体的报道。《路牌广告惨遭损毁》、《谁砸了蒙牛的招牌、《“砸牌”莫如摊牌》……各种报纸的报道和图片在社会造成了巨大反响。
6月份,《伊利蒙牛谁将挺立潮头》、《蒙牛挑战伊利》、《蒙牛在伊利门前摆擂台》……等文章再次进入千家万户,引发大家的思考和关注。
虽然暴徒始终没有抓到,但是通过这一系列事件,蒙牛品牌已经深入人心。
依靠于寄生大品牌进行宣传的策略,蒙牛迅速打开知名度,仅仅在一年的时间里,正如蒙牛最开始提出了口号,成为了消费者心目中的“做内蒙古第二品牌”。
接下来五年间,蒙牛“平均一天超越一个同类企业”,实现了两百倍的增长,投资收益率大于5000%,到了2005年,蒙牛液态奶市场占有率四分天下有其一(超过25%),居中国乳业第一名。
蒙牛的寄生营销策略,成为了营销届的案例典范。
“智猪博弈”揭示小企业“寄生”的命运
1950约翰·纳什(JohnFNash)提出了经典的博弈假设——"智猪博弈"。
这个假设是这样的: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设计得很长,在猪圈的一端是猪食槽,另一端安装一个踏板,用以控制猪食的供应。猪每踩一下踏板,猪圈另一端的猪食槽就会落下10个单位的食物,供两头猪食用。
但是,猪从踏板到猪食槽这段路程里,需要消耗相当于2个单位饲料所带来的能量。并且,由于踏板远离猪食槽,踩踏板的猪将比另一头猪后到猪食槽前,从而也会减少其吃食量。
如果两头猪同时踩踏板,然后再一齐跑到猪食槽前吃食,则大猪将会吃到7个单位猪食,小猪会吃到3个单位猪食,各自减去从踏板到猪食槽之间的劳动耗费2个单位,大猪净得5个单位猪食,小猪净得1个单位猪食。
如果大猪踩踏板,小猪在另一端的猪食槽等着先吃,大猪赶过去再吃,大猪会吃到6个单位猪食,小猪会吃到4个单位猪食。减掉大猪在踩踏板路途中的劳动耗费2个单位,大猪净得4个单位猪食,小猪由于没有去踩踏板,也就不存在劳动耗费,净得仍是4个单位猪食。
如果小猪踩踏板,大猪在另一端的猪食槽等着先吃,小猪踩完踏板后再赶过去吃,大猪由于先吃,会吃到9个单位猪食,小猪只能吃到1个单位猪食,再减去踩踏板消耗的2个单位猪食,小猪亏损1个单位,即净得-1个单位猪食。
如果两头猪都选择等待,结果是谁都没有猪食可吃。两头猪的所得均是0。
智猪博弈的收益矩阵如下表所示:
那么,两头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呢?
不难得出,因为利益分配决定两头猪的理性选择:小猪踩踏板收获甚微(大猪也去踩踏板)或者是亏损1个单位猪食(大猪不去踩踏板),不去踩踏板反而得到4个单位的猪食(大猪去踩踏板)或者是一无所得(大猪不去踩踏板)。对小猪来说,无论大猪会不会去踩踏板,自己不踩踏板总是最佳选择。于是,小猪将采取“搭便车”行为,舒舒服服地等在猪食槽边。
反观大猪,由于小猪有等待这个占优策略,即小猪是不会去踩踏板的,大猪此时若选择等待,一份猪食也得不到;选择踩踏板还会得到4个单位的猪食,所以,等待便是大猪的劣势策略,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只好亲力亲为,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猪食槽之间。
智猪博弈是一个“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的均衡。它给出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最佳策略:跟随于强者,依附于强者。
从商业的角度上讲,小企业的命运就是依附于大企业,换句话讲,“寄生”是小企业的生存之道。
勤奋的小猪不累死也得饿死
为什么说寄生策略是小企业的生存之道,因为主动开拓新市场的小企业需要冒极大的风险。
1993年,万燕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VCD样机,由于这是一个新开拓出来的蓝海市场,所以很快万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00%。
而万燕作为一家小企业,当时在前期研究开发的投入就高达1600万美元,而为了让消费者了解这一新事物,不仅投入了2000万人民币的广告,而且向11家音像出版社购买版权,推出了97种卡拉OK碟片。因此直到1995年广大消费者开始接受VCD这种新兴事物之前,万燕基本上无利可图。
而在万燕呕心沥血打开局面后,像爱多、步步高等大企业开始涌入市场,瓜分利润,他们凭借雄厚的宣传资金和强大的量产能力,将万燕的市场份额挤得只剩下2%,而万燕由于在前期投入过多的资金,无力再应对对手的打击,最终破产。
勤奋的小猪不累死也得饿死,万燕作为一只小猪,却选择了“按下按钮”,最终只是喂饱了大猪而饿死了自己。
在电影《寄生虫》里面,金基泽一家并非好吃懒做,他们为披萨店折盒子,并且苦心钻研提高效率的方法,也并非愚蠢无能,个个都是心理素质超高的诈骗高手。只是他们出身低微,苦于生活压力才开展了寄生计划。
在商业领域也一样,小企业的起步之初,寄生策略可以说是无奈之下的必经之路。
广受非议的“寄生营销”
2012年5月,有“亚洲恐怖片大师”之称的安兵基宣布进军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对外宣布《笔仙》定档7月份暑期档。第二天,一部名为《笔仙惊魂》的电影突然冒出并对外声称定档6月,比《笔仙》之前确定的档期提前一个月公映。最终《笔仙》取得了6200万的票房,而《笔仙惊魂》也意外揽获2300万,位列当年恐怖类型片第三名。
2014年,《笔仙3》宣布定档7月之后不久,“笔仙惊魂”再次搭上“营销顺风车”,并且在没有“第二部”的情况下直接跳到“3”,宣布《笔仙惊魂3》定于4月4日公映。并且在宣传营销上有意与《笔仙3》及之前的“笔仙”系列电影混为一谈,通过陈热度《笔仙惊魂3》再次“意外”的拿下了3200多万的票房。
当时很多网友表示,直到电开始播放时,才发现看的是假“笔仙”。
为此,《笔仙》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笔仙惊魂》诉上法庭,经过了长达三年的诉讼,最终胜诉,成为了“寄生营销”第一案。
所谓寄生营销,又称隐蔽营销、埋伏营销、伏击营销,目前在营销学里面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通过目前寄生营销的各类事件来看,可以总结为三个字:“趁热度”。
类似的寄生营销屡见不鲜。
2009年,《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畅销,一时间市面上出现了《我该动谁的奶酪》、《谁也不能动我的奶酪》等一系列跟风书。
2010年,号称《神探狄仁杰》第四部的《神断狄仁杰》开播,一字之差,其实两者并无关联。
2016年,由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火爆异常,就在此篇热播之际,另一部网络电影《再见美人鱼》“横空出世”,引发观众质疑。
而这种寄生行为,犹如电影《寄生虫》里面金基泽一家的“丑陋”行径:通过一系列的诈骗行为,谋取寄生的获利。
这些企业的“跟随策略”、“山寨行为”,使得寄生营销成为了为人诟病的丑陋行径,也使得没人敢光明正大地研究小企业“寄生”的正确方法论。
小企业如何正确地进行“寄生”
对于资源和规模有限的中小型企业,科学的寄生策略才是他们的生存之道。这里给大家分享三个正确的企业寄生方法。
1、产品寄生
产品寄生是指寄生企业利用宿主的产品销售自己的产品。不同的公司往往具有互补性很强的设施或其他资源,成为寄生的条件是天生就具有互补关系的产品,此类产品形成寄生关系。
如日本化学纤维界的知名企业东洋人纤维公司,利用自家出口的纤维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汽车装饰物,如娃娃玩偶、车内沙发盖布,车身外罩等,开拓了新的产品市场。后来,日本的化学纤维业极不景气,大量工厂相继倒闭,东洋人纤维公司却以制造汽车装饰用品而丝毫未受影响。东洋人纤维公司正是寄生于宿主的产品,利用了互补的关系,使得企业得到了新的发展。
2、品牌寄生
品牌寄生即将寄生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寄生于宿主的品牌上。
如可口可乐罐装瓶上印有方正电脑的照片和说明,虽然可乐和电脑毫无关联,但是方正电脑利用可口可乐在消费者心中的认可度,使得自己的品牌得到了推广。又如赞助商与奥运会,商家们利用奥运会这个金漆招牌的知名度,让企业品牌为广大消费者所认知。
当然,作为寄生品牌,需要取得宿主品牌的同意或授权才可以进行品牌寄生。
3、渠道寄生
渠道寄生是指寄生企业利用宿主的销售渠道经营自己的产品。渠道的寄生是指把原来属于宿主企业的销售渠道变成可以为寄生企业利用的渠道。
通过渠道的寄生,寄生企业既可以借助宿主企业的渠道把产品安全、及时、高效、经济地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又可以降低渠道建设成本,提高分销效率。
如温州市的中小型低压电器生产企业通过寄生在几家大型企业上,利用其广泛的营销渠道在全国320多个大中城市280多个县级市设立了销售子公司、分公司和门市部,在世界18个国家、地区开设直销点,销售公司53个,既避免了各企业相互竞争,又为各个企业产品的销售以及企业知名度、信誉度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总结
由于商业领域存在“智猪博弈”的现象,作为资源和规模都有限的中小企业,只有跟随大企业的步伐,实施“寄生策略”,才是正确的生存之道。
正确的寄生策略有三种,分别为:产品寄生、品牌寄生和渠道寄生。
企业在选择寄生策略时,应当结合行业特性和自身需要,才能事半功倍,当然,最重要的是要遵纪守法,不能超出法律的允许的范畴,这样企业才能长久地发展。
最后需要重点提到的是,寄生策略只是企业起步之时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积蓄实力的临时措施,在企业壮大地过程中,还是要自主自强,逐步摆脱寄生的被动姿态,打造属于自己的企业品牌。
话说回来,本文从最近火热的电影《寄生虫》说起,蹭蹭大片的热度,可以算得上也是一种寄生策略。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read/37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