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头哥周克华事件记录(李易峰借)
[天气太热 看场电影]
“变态”是这个时代言语互殴时使用的高频词汇。
所谓“变态”即“非常态”。也就是“心理罪”。
其实什么才是“常态”呢?
穿差不多的衣服,吃差不多的食物,喝差不多的液体,笑差不多的笑话,哭差不多的悲情,睡差不多的男人或则女人……
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大师、“酒鬼诗人”查尔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1920-1994)说:“每一个人,我想,都有自己的怪癖。但是为了保持正常,符合世界的眼光,他们克服了这些怪癖。”
而那些克服不了的、侵虐性的“怪癖”最终就沦为“心理罪”。
“难能可贵”
8月11日上映,谢东燊执导,顾小白编剧,李易峰、廖凡、万茜主演的悬疑动作电影《心理罪》就是这样一部探讨“变态心理罪”的作品。
导演谢东燊曾做过张艺谋的副导演,也曾经拍过生活喜剧《民警故事》。
▲1962年生的导演谢东燊
电影根据作家雷米同名热销小说《心理罪》系列小说第一部《心理罪画像》的开篇故事“血之魅”改编。编剧顾小白作品有《山楂树之恋》。
对于“犯罪”这件事,内地大银幕上终于有华语作品上升到心理层面来讨论,十分难得。
“犯罪”的根本动因,可不就是“心理罪”吗?
▲据说电影得到了原书作者雷米的肯定
翻开世界影史,关于“心理罪”的经典影视作品不胜枚举,《沉没的羔羊》《七宗罪》《本能》《穆赫兰道》《黑色大理花》……
▲《沉默的羔羊》经典海报
在东方,日韩犯罪电影又呈现出另一番美学特征:如《天国与地狱》(黑泽明)《死者田园祭》(寺山修司)《红辣椒》(今敏之)《抓住那个家伙》(郑根燮)《恐怖直播》(金秉宇)《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张哲洙)……
▲重口味的《红辣椒》
虽然影像风格不一,叙事手法万千,演员表演各有千秋……然而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真正顶尖的犯罪电影,最终无一不“万法归宗”。
回归人性与社会的哲思。
而内地的犯罪题材影视剧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是简单粗暴“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猫捉老鼠”警匪游戏以及“邪不胜正”的正确表达。
▲2002年陆川导演的《寻枪》算此类题材的一次突破
至于黑与白之间广袤的灰,则鲜有涉猎。
《心里罪》的好看,就在于它开始直面“变态”,为罪犯画像,解剖人性。虽然国外早有珠玉在前,但是华语电影的这次尝试还值得点赞。
▲李易峰画像廖凡擒拿
毕竟,中国人变态和外国人变态还是有“文化差异”的。比如,“吸血”这件事,搁西方就是“吸血鬼”,搁中国就是“卟啉症”。(PS.据说喝血真的可以缓解“卟啉症”但无法根治。)
“前沿科学”
电影《心里罪》遵循小说设定,两位绝对主角,一如“黄金搭档”福尔摩斯和华生,一位是资深刑警队长邰伟(廖凡饰),一位是犯罪心理画像天才方木(李易峰饰)。
两人既是搭档也是师徒。
电影中,邰伟和方木的初次相遇,是通过一个器官肢解案件,不打不相识。
▲电影开场“辣眼”的解剖
方木所学专业--犯罪心理画像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在公安刑侦实践中也会用到。
据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李玫瑾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李玫瑾的观点是预防犯罪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犯罪心理画像最初起源于美国联邦调查局,20世纪70年代成立行为科学部,最终创立了一种被称为犯罪现场分析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
据说,熟练掌握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高手,多少都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
▲《人物》杂志对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的采访
“你容易看到更多介于黑和白之间的灰色人性,并且你能看见这颜色,而不只是以往那种表面知晓或猜测。它会让你更加追求简单而纯粹的人生。”知乎上一位“专业人士”如是评说。
▲“爆头哥”周克华犯罪心理画像
“专业人士”还补充说:“周克华的案子我是亲自参与过一部分,每当我把视线所及的资料汇入大脑后,偶尔也会想像自己是周克华,沿着他的潜逃轨迹在脑海里过一遍假想的人生片段,总会对人生这一个世界产生无力感。”
▲廖凡满身泥浆为了拍戏也是拼了
“所以回归现实自我后我就更向往明亮纯净的东西以洗涤心灵。无意间在写歌学外语和画画等文艺领域有了质的突破(为了追求更深层的美好心灵)。”
“廖李CP”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要想“知心”,唯有“邪灵”附体,将自己变成“他”。
只有“有病”的人才能画出“有病”的人。
在《心理罪》中,犯罪画像天才方木的内心世界,也是电影剖析的重点。
▲李易峰凝视人血牛奶追凶
每一次的刑侦、画像,方木都会陷入幻想,大量的犯罪心理感受涌入他的脑海,有时候他能控制,控制不住的时候,是为“变态”。
这一次,李易峰挑选的这个角色,非常具有挑战性。天才和变态,本就是一体两面。
▲《心理罪》案发现场
电影用了大量的闪回画面来表现方木的纠结与迷离。方木一边给罪犯画像,一边画地为牢。电影里,他有一段忽明忽暗的爱情,这条感情线与方木的“心理罪”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系列杀人案”枝蔓缠绕,随着剧情推进展开……
▲方木和陈希明明暗暗的爱情戏
当然,这部电影只是《心理罪》系列小说的其中一部。所以,方木的心理罪“魂归何处”,到了这部电影结尾,也才“刚刚开始”……
方木与刑警队长邰伟(廖凡饰)的关系也是一大看点。不同于华生对福尔摩斯的绝对崇拜,方木对邰伟一开始是充满怀疑的。
▲相爱相杀一言不合就出拳
他甚至会当面为邰伟画像,赤裸裸的揭示他的“心理罪”。这让两人的关系变得十分危险。没有人愿意被人看透,是人都需要伪装。
从排斥到牵挂,再到亲密无间的配合,廖凡和李易峰,柏林影帝和人气小生,完成了一次新CP组队。这一次,他们的联通是灵魂级别。
▲"廖李CP"喝酒述衷肠
深入对方的最隐秘的内观世界。
触摸彼此的“心理罪”,然后,从罪恶中升华,回归人之初性本善。这既是对邰伟与方木的考验,也是对廖凡与李易峰的考验。
“人人都有病”
在影像风格上,导演谢东燊或许是受了日本推理剧的影响,整体感觉趋向年轻化。
画面切换自如,运镜流畅老道,叙述节奏快速。唯一的问题是:与内地公安刑侦的背景嫁接,画风微微有点不大协调。
▲李易峰扮演的方木只身涉险
编剧顾小白文艺情怀浓厚,或许是《山楂树之恋》执念太深,《心理罪》也植入了大量“鸡汤对白”。尤其在方木对抗“心魔”的段落。
常态和变态。守法和犯罪。正义与邪恶。
▲方木“以血引魔”
《心理罪》试图通过一场系列犯罪与刑侦画像,书写和探究人性深处最隐秘的部分。
▲电影的鸡汤段落多出现在爱情线上
人人都病,人人都罪。
从偷吃禁果,开始心智,被赶出伊甸园的那天,人就是有原罪的。
▲偷吃禁果人类被上帝逐出伊甸园
在现实生活中,“有病”和“变态”遍地都是,正如我们高频使用类似的词汇问候他人一样。但谁又知道,在他人眼中我们是不是“变态”呢?
在这个意义上,观看电影《心理罪》看的是别人的,其实是自己。你可以是方木,可以是邰伟,也可以是血魔。这一切,只有一步之遥。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read/38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