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山事件(中国坦克的发展)
一战期间,坦克的出现改变了堑壕战,彻底改变了战争形式,坦克这个名字也初现在世人的面前,战后,各军事强国都对装甲部队有了不同的见解与发展,而此时的中国还在内乱之中,各地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展开了持久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所以对“坦克”这种改变战争的武器还知之甚少,直到在十余年后,奉系军阀的头头——张作霖引进了中国第一批坦克,开创了中国装甲部队的先河。
本次以时间线为主,划分为三段式:一战后——新中国成立时、模仿仿制、自行制造。以这三个时间段分开叙述,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中国坦克的发展史。
下面开始为大家详细的介绍:
1、法“雷诺”FT-17轻型坦克(机枪型):
是一种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的轻型坦克,它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旋转炮塔式坦克。1917年,制造出第一辆样车。同年9月,批量生产,并定名为“雷诺”FT-17轻型坦克。
详细数据:战斗全重 7吨,最大速度 10 km/h,乘员2人,装备1挺8mm Model1914机枪,弹药 4800发,装甲厚 6-22mm。奉系军阀张作霖领导的东北军大概装备了超过14辆的法国产FT坦克(大部分配装的是捷克造的7.92mm ZB-26式轻机枪),1926年在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战斗中,首次使用了这批坦克。
2.法/波兰制 “雷诺”FT-17轻型坦克(37炮型):
与上者的数据基本相同,只不过将机枪换装了坦克炮,是1门37mm火炮,弹药数为240发。20世纪30年代末,波兰曾向西班牙、匈牙利和中国出售了一批数目不详的FT-17。不知道这些FT-17有多少是原法国造的,多少是波兰仿造的。1925年至1927年间波兰利用法国和自制的零部件组装了26(或27)辆FT-17。波兰版的FT-17用普通的铁料代替了原来的钢材。由于材质低劣不能用于实战,波兰军队用这种型号的坦克进行训练。有数据表明前后大概有30-45辆这样的波兰坦克卖到了中国。
3、英NC-27轻型坦克:
NC-27轻型坦克是与法制FT-17型坦克同一时代的英制坦克。1922年由奉系军阀张作霖购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原东北军的NC27轻型坦克与FT-17几乎悉数落入日寇手中。日军将获得的NC27和FT-17编成两个坦克连,后又有部分又移交给伪满洲军队。
补充:“雷诺NC坦克”是为了取代老旧的雷诺重新设计的一种新型坦克,在1926年法国步兵司令对轻型坦克提出新的要求:它的重量可以达到13吨左右,但是装甲必须加厚到30毫米,而且还要配备47毫米坦克炮。雷诺NC-1没有任何一条符合陆军的需求,所以雷诺公司别无选择只能把坦克出口给其他国家。专供出口的坦克被人们称之为:雷诺NC-27。
4、意“菲亚特”FIAT-3000轻型坦克:
详细数据:长4.29米,全体高2.19米,全幅1.67米,重量6.0吨,最高速度21千米/小时,最大行驶距离90千米,采用水冷串联4缸汽油发动机,装备一门37毫米坦克炮,正前方装甲厚16毫米。
且拥有两个改进型号:
Fiat3000米od21:1921年型,最初的生产型,装备两挺6.5毫米机枪
Fiat3000米od30:1930年型,加强了机动能力,装备一门37毫米炮
这种坦克也是原东北军装备的一种。且国民政府也从意大利购置过一定数量的换装37mm火炮的 “菲亚特”FIAT-3000B型轻型坦克。
5、英“维克斯”MKE型坦克:
在1934年购入了20辆维克斯6吨坦克(16辆B型,另外4辆加装无线电通讯装置称为MK.F),将其编入陆军装甲兵团坦克营第一连,参与淞沪会战,但因指挥不当训练不足,且步坦协同作战方式不落后,因此在作战中至少有3辆遭到击毁,8辆受到轻重不等的损害,并且至少有2辆遭到日军俘虏。
详细数据:长4.88米,全体高2.16米,宽度2.41米,重量7.3吨,最高速度35公里/小时,最大行驶距离160公里,采用四汽缸空冷式汽油引擎,装备一门47毫米维克斯速射炮,备弹50发(B构型),正前方装甲厚13mm。
补充:A构型:双炮塔。每个炮塔搭载一挺维克斯机枪;B构型:单炮塔。炮塔为双人式,搭载一挺机枪及一门短管47mm维克斯速射炮。
6、英“维克斯”MKF指挥型坦克:
英制“维克斯”MkF型坦克是“维克斯”MkE型坦克的指挥型变型。“维克斯”MkF型装备了无线电设备,炮塔因此进行了扩大。1936年,国民革命军战车营战车第1连装备了4辆该型坦克。“维克斯”MkE与MkF都参加了淞沪会战。
7、英(VCL) M1931水陆两栖坦克:
“维克斯·卡登·洛伊德”(VCL) M1931水陆两栖坦克是英国在一战后研制的一种水陆两栖坦克。这种坦克有一个防水的车体和钢制的浮体。转向舵装在螺旋桨后面的一个圆筒里,由驾驶员的操纵杆控制。
详细数据:车重3.1吨,陆上速度40km/h,在水中 6km/h,行程 150km,火力为1挺7.9mm水冷式重机枪,装甲厚9mm,乘员2人。
中国在1935年购买了29辆“维克斯·卡登·洛伊德”M1931水陆两栖坦克,其中16辆组建了战车第一营 第2连,代号“龙”连,其炮塔左侧标有其白色颜楷繁体“龙”字的连标记,并套有盾形、内凹四边形和圆形的红色排标记,分别表示1、2、3排。炮塔右后侧则是在各排标记内标有各车序号。据台湾有关资料记载其序号应在70-89之间为主。
8、英“维克斯”M1936轻型战车:
英制“维克斯”M1936轻型战车也是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研发的一种双人轻型带可旋转炮塔的重机枪战车,装备1挺7.9mm水冷式重机枪并配备有无线电台。作为战场侦察和支援步兵之用,许多英联邦国家也装备了“维克斯”M1936轻型战车。1936年,中国曾向英国购买了4辆该型战车,后在印度的中国远征军也装备有部分“维克斯”M1936轻型坦克。
9、雷诺 AMR33/35轻型坦克:
1931年,法国骑兵部队需要一辆快速车辆,在敌军防线执行高级侦察任务。雷诺急于为即将到来的规格做好准备,在1931年11月迅速设计了一款非常小巧和轻型的车辆是轻装甲,只配备了单一的机枪。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时的地方军阀龙云所指挥的滇军曾从法国购买了数量不详的AMR33/35轻型坦克, 在五华山事件后,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接受了这些滇军使用的AMR33/35轻型坦克。配发给第200师,后参加了入缅作战。
详细数据:车重5吨,速度65公里/小时,行程 225公里,火力为1挺雷贝尔7.5毫米机枪,装甲厚13mm,乘员2人,引擎为雷诺雷纳斯特拉。
10、意 CV-33超轻型坦克:
1934年意大利的菲亚特和安萨尔多两家公司联合研发了CV-33超轻型坦克,这种超轻型坦克是CV-29的改进型。
详细数据:全重3.15吨,最大速度13英里/小时,装甲厚6-15mm,乘员2人,装备2挺8mm机枪。
且CV33主要有2个生产批次,分别为原型车和初期生产型:
量产第一批次,装备为战斗室左侧的6.5毫米M14水冷机枪,也有把水冷M14换成空冷M14,发动机室上方有3角机枪支架;
量产第二批次,武器改为两联装8毫米菲亚特M35机枪或者贝雷塔M38机枪,同时撤销3角机枪支架,而以前生产的第一批次,后来也按照此标准改装。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1936年购买了大约20辆(有一种说法为100辆)意大利的CV-33超轻型坦克,参加了淞沪、长沙、兰封等会战,还编入第200师参加了第一次入缅作战。尽管CV33有着种种缺陷,在极度缺乏坦克等重装备的中国战场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直到1949年解放军在上海还缴获了CV33。
11、德PzKpfwI/A型(sd.kfz101)轻型坦克:
PzKpfwI轻型坦克又名“克虏伯”战车,俗称“一号”,其有众多改进型号,分别是对火力,装甲,功能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强。
详细数据:车重5.4吨,长度:4.02米,宽度:2.06米,高度:1.72米,速度37km/h,行程 145km,火力为1挺7.9mm水冷式重机枪,装甲厚9mm,乘员2人。
中华民国曾在1936年派遣军事代表团访问德国,订购了16辆一号坦克,并纳入国军第一装甲兵团第三连,时任团长杜聿明少将。曾参加过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在南京保卫战中,一号坦克无论是在火炮、吨位上都无法与日军的89乙中型坦克对抗。加上日军反坦克炮的打击,部分被日军俘获,部分渡轮沉没等原因损失殆尽。根据李宗仁的回忆录,一名疑似是南京的一号坦克的驾驶员牺牲于昆仑关战场,而他的英勇行为也成为一个谜。
12、苏T-26b(1933年型)坦克:
详细数据:全重为10.5吨,乘员3人,装备1门45mm炮和1挺7.62mmMG机枪,为了加强防空能力,部分坦克装备了2挺7.62mm MG机枪。
1938-1939年间,苏联为避免日、德同时对其发起进攻,战略上希望中国方面能牵制日军,因此开始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于是,中国购买了苏联大约83辆T-26b坦克(有一种说法为88辆),70辆装备给新组建的第200机械化师第一坦克团,第200师是中国当时唯一的机械化师。第200师接受了T-26b坦克后不久就参加了以T-26b为主力的兰封遭遇战和后来举世瞩目的昆仑关大战。但由于装甲部队常因步坦协同不好、日军步炮兵反坦克战术纯熟和日本航空兵的火力优势,甚至于战场民用道路桥梁无法载重等因素,难以发挥其战斗力,两战役的战果实属得不偿失。T-26b而后还参与了中国远征军初期的入缅作战。
13、苏BT-5轻型坦克:
1932年苏联红军提出研制另一种BT快速坦克的要求,要求该车不仅要火力强,而且要通过采用本国研制的新型发动机来提高机动性,这种车型即为BT-5快速坦克,装有一门45mm火炮和一挺7.62mm并列机枪。中国在1938年也购买了此型坦克,据史料记载国民革命军陆军机械化第200师接受了4辆。
详细数据:战斗全重 11500kg,车长 5.52m,车宽 2.23m,车高 2.21m,引擎 M-5,最大速度111km/h,最大行程 301km,乘员 3人,火力装备 45mm A/Tk L/42 ;弹药72/115发 ; 2x7.62mm DT MG,弹药2394发,装甲 6-13mm
14、美M3A3轻型坦克:
1943年,中国国民政府通过租借法案共装备了48辆这种坦克,并组建了驻印军“中美第一临时战车群”下属的战车第一营,战车第一营是中国驻印军的军直属战车部队,也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使用美制战车作战的开始,之后大量被解放军缴获,成为解放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战车之一。
详细数据:战斗全重 12700kg ,车长 4.53m ,车宽 2.24m ,车高 2.64m ,引擎 Continental W-670-9A ,最大速度 58km/h ,最大行程 113km ,乘员 4人 ,火力装备 37mm Gun M5 ,弹药103发 ,装甲 10-44mm 。
15、”功臣号“坦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与在东北坚持斗争的东北抗日联军组成东北民主自治军。11月的一天,在民主自治军工作的高克等人到沈阳九一八工厂(原日本关东军坦克修理厂)侦察敌特活动情况,无意中发现那里有几辆日军的坦克。经过日夜抢修终于修好了一辆,日后该坦克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还参加了北平入城仪式和西苑机场阅兵式。在开国大典中,“功臣号”坦克光荣地参加了阅兵式,并被作为领头车,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详细数据:战斗全重15000kg,车长5.52m,车宽2.33m,车高2.23m,引擎MitsubishiType97,最大速度38km/h,乘员4人,火力装备57mmGunType97炮,弹药100发,2x7.7mmType97MG枪,弹药2745发,装甲8-33mm。
本篇介绍完毕,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坦克全为进口,没有任何自研能力,所有的坦克均为”万国牌“,也因为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潮流,抗日战争初期的步坦协同方式屡屡出现问题,使装备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技术的不断积累,中国的坦克逐步从落后到步入世界一流行业。以后的文章会详细的介绍中国坦克研发历史的以及各型号详细信息。
难免会有遗漏不全之处,如果看官们发现有什么缺少的地方或者有分享的部分资料,还请诸位大佬多多评论指教。
PS:小谜语,大家知道世界上哪种坦克的履带断了后,反而跑得快的坦克是哪一辆吗!!![灵光一闪]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read/52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