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新宇丢人事件图片(光影留韵高粱红)
郭宗利
肩抗大炮筒,满面笑春风。瞬间乾坤事,尽收快门中。仁者玩摄影,目中皆风景。光影人生路,大美宋世荣。——网友之言
国内首部茂腔戏曲电影《红高粱》,近日来正在央视戏曲频道热播。这是继电影《红高粱》和电视剧《红高粱》之后,在高密东北乡红高粱影视基地拍摄的又一部《红高粱》力作。随着影片的播映,莫言家乡高密和高密东北乡又一次被《红高粱》的烈火燃爆了。
颜全毅(左1)、杨瑞青(左2)、翟惠生(中)、许玉琢(右2)、杜健(右1) 宋世荣摄
在众多的观众中,有一位自始至终亲历影片拍摄,用相机纪录下影片拍摄全过程的摄影师,此时此刻的他,正沉浸在一种别样的激动和兴奋之中。
他就是《茂腔戏曲电影<红高粱>影像集》摄影师宋世荣。茂腔戏曲电影《红高粱》播出前夕,这部影像集亦如期出版与读者见面。它在内容上涵盖了新闻发布、开机仪式、各级领导考察探班等多项重要活动,囊括了该剧全部场次的大量镜头。影片拍摄过程中的“青纱帐迎亲”、“高粱地野合”、“鬼子抢亲”、“罗汉壮烈牺牲”及东北乡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杀敌的宏大场面,都尽收其中。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末,笔者独家专访了宋世荣。
我要做个摄影人
宋世荣,男,1957年生,山东高密人。现为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士,中国风景摄影网高密站秘书长,山东省摄影网会员,高密市摄影家协会理事,高密市影像家协会副会长,高密市红高粱文学社理事,高密市红高粱影视基地特邀摄影师。
6年前在高密摄影界,很少有人知晓宋世荣的名字。6年后他却以其骄人的业绩,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摄影人。
谈到自己成为一名摄影人,宋世荣说,这还要从他所从事的工作说起,并向笔者讲述了他的一些独特故事。
宋世荣供职于高密市技术监督局稽查大队,先后担任法规监督科副科长、稽查大队副大队长。2017年8月退休之前,他在该局的岗位上工作了36年。
稽查大队所干的工作,就是检查单位和个体企业及市场 上的假冒伪劣产品与商品。因为需要拍照取证,工作中难免要与照相机、摄像机打交道。尽管单位上有专人负责照相、摄像,但人手少,工作量大,经常忙不过来。为了方便工作,不误事情,他便自掏腰包买了部卡片相机和一台摄像机,带在身上便于随时拍摄。久而久之,便对摄影产生了一种浓厚的兴趣。也正是出于这种爱好,工作之余他曾多次拍摄了一些高密本地的民风民俗照片及为同事朋友拍摄了一些婚庆照片,并曾参加过市里的几次影展。但是,这也仅仅是一种爱好而已,没用上心思专门研究摄影。真正促使他走上专业摄影之路的,是在他去北京参加了几项重要活动之后。
2013年底,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相关活动在北京举办,12月26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协会、中国毛体书法协会等单位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大型书画展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展出,宋世荣参加了这项活动。
虽然不是初次去北京,可在这样的场合下参加如此重大的活动,宋世荣还是第一次。
参加观展的人员,有国家相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有毛泽东的女儿李纳、李敏,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以及其他亲属。还有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及大批知名人士。
当时,宋世荣拿着自己的小单反卡片机(傻瓜相机系列的一种)拍摄了一些照片,但效果很不理想。这么一场重要的活动,自己却没能留下珍贵的资料,让宋世荣非常遗憾。
回到高密后,他决心更换相机设备,向着专业摄影进军。于是,便花了1.6万元买了一个佳能5DII机身和一支70—200镜头。然而,真正要干专业摄影这一行,这些设备还是不能满足需要,他也因此有些苦恼。
一次,宋世荣开车拉着本市的一位影友,专程赴北京找熟人购买相机。当时他还是瞒着妻子去的。后来,妻子栾玲在与他一位影友的媳妇交谈中得知了此事。怀着一颗支持丈夫干一番事业的心,栾玲即刻给他打电话,让他也在北京买上一部他梦寐以求的高档相机。妻子在电话里说:“你这么喜欢摄影,需要好的相机。能拉着别人去买,咱自己也要买上”。这时宋世荣和影友们已经在回返的路上行驶了五六十公里,接到电话后他二话没说,即刻与影友返回照相器材商店,买上了一部令他十分满意的5DIII相机机身和一支24—70镜头。
妻子的支持给宋世荣增添了无限动力。从此以后,对摄影情有独钟的他,拍片成了最大的爱好。他整天像入了迷似的,带上相机跑这跑那,拍了大量的多种题材的片子。日常中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他总是相机不离身,有时作梦也在说着拍片子的事。
2015年“双十一”,宋世荣参加了马云在北京水立方举办的“双十一狂欢夜天猫-2015”活动,现场拍摄了许多照片。这次活动让宋世荣大开了眼界,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要在摄影事业上干出一番成绩的信念。在专业摄影的道路上,他激情澎湃,稳步扎实地迈进着。
近年来,宋世荣先后加入了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被评为会士,加入了中国风景摄影网被聘为高密站秘书长,还加入了山东省摄影网会员。他拍摄的风光摄影作品,多次在中国风景摄影网被“置顶”。2015年以来,他参加高密市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摄影展”等一系列摄影活动多次获奖,2016年,他的一组作品《蒙山脚下的小米煎饼》参加中国民俗摄影年赛获入围奖。
为了拍摄更多更好的民俗题材作品,2014年春,宋世荣从北京十里河集市小摊上,购买了特种葫芦种,回家后与本地葫芦品种混种,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种植当年便结出了1500多个外观新颖别致,很有艺术特色的小葫芦,成为高密城区里的一道靓丽风景。高密电视台摄像播出后,省电视台和潍坊电视台也分别予以播出,并在《半岛都市报》进行了报道。本市和外地的众多影友们知道后,争先恐后前去他家拍照,拍摄的照片在多家媒体和网络平台上发表。
2016年春,宋世荣约上几位影友去峡山水库采风,初次踏进了因连年干旱已变成广袤大草原的库区,从各种角度拍摄了大量照片。行进中他发现草丛里有一窝鸟蛋很有趣味,随即拍摄下来。要回返时却发现爱车陷进泥沙中没法开出,于是便拨打了110求助,派车给拖了出来才得以回返。
一周之后,当他与影友第二次进入草丛寻找鸟窝想拍摄雏鸟时,却发现鸟窝已被顽皮的儿童在嬉闹中损坏了。刚刚孵出才几天的小水鸟掉在地上,一个个张着小嘴要食吃的神态,让人既喜欢又可怜。于是,宋世荣便从别处剪了一个空鸟窝,连同6只小水鸟一起带回家喂养。在要上车时发现爱车又抛锚了,这次他打电话找了当地的一位影友,用拖拉机给拖了出来。
在后来的20多天里,宋世荣每天早晨天刚亮就骑上大轮自行车,车把上挂着水桶,车后座带着鱼网,去市里的南湖植物园捞鱼,回家给小水鸟喂食。经过精心喂养,小水鸟能够自由飞翔了,便将它们放归了大自然。
喂养小水鸟期间,宋世荣每天都注重观察它们的习性变化和活动规律,拍摄了许多小鸟题材的照片。照片上刚孵出不久的小鸟栩栩如生,一个个张着淡黄色的小嘴,嗷嗷待哺的样子十分可爱。后来宋世荣专门将这些小鸟题材的摄影作品制作成美片,发在网上后点击率非常之高,吸引了本市一些影友前去拍摄,不少街坊邻居和朋友们也赶去他家参观。
情系高密东北乡
2012年秋,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高密东北乡这个莫言小说中的文学王国名声大振,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偏辟之乡,成为国内外朋友的向往之地。大批的国内外朋友慕名来到高密东北乡,来到莫言旧居,来到红高粱影视基地参观考察,旅游观光。这时的宋世荣,作为一名有着敏锐眼光和敏感嗅觉的摄影人,也迅速地把目光转到了这里,高密东北乡自此成为他拍片和创作的重点区域。
据宋世荣介绍,自2012年10月以来,他先后驱车近千次,行程五六万公里,把莫言老家和东北乡的大小村庄几乎转了个遍。东北乡的农家小院,东北乡的农贸集市,东北乡的农民炕头,甚至东北乡的民俗艺人、面点大师等,都成为他拍摄的对象。胶河日出、胶河晚霞、胶河风貌及红高粱影视基地,都是他创作的源泉。近些年来,在东北乡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市里和东北乡文化发展区组织的重要活动,都少不了宋世荣的身影。
2015年春东北乡首届桃花节,他组织了十几位影友前去采风。2016年冬,东北乡下了近年来罕见的大雪,在路滑难行的情况下,他独自一人专程赶赴东北乡拍雪景。2017年除夕之夜,他约了几名影友,赴东北乡王新屯村拍年俗,乡亲们吃饺子、放鞭炮、拜大年的场景,都进入了他的镜头。正月十五,他又赶去拍元宵节灯会。几年间他把东北乡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拍了个遍。2016年和2017年,他受邀先后参加了以东北乡为目的地的国际马拉松锦标赛和半程马拉松锦标赛。2017年,他受红高粱影视基地之邀,组织了20余位影友赴东北乡影视基地,为全市50余对新婚男女青年拍集体婚礼,拍摄的照片得到了活动组织部门和新婚青年的高度赞赏。他的若干东北乡题材和有关高密民艺四宝题材的摄影作品,在中国风景网发表后,受到了国内外朋友的广泛关注,点击率逾万。
与此同时,在这6年间,他还为市里的多家协会和20多个部门单位义务拍摄有关重要活动若干次,从不收取任何费用。
获邀拍摄《红高粱》
2017年,高密市在推进“四个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确定了筹拍茂腔戏曲电影《红高粱》,并将其作为文化名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纪录下影片拍摄过程中的各个珍贵场面,市委宣传部决定特邀一名摄影师,参与到剧组团队,专门负责用相机纪录下影片拍摄的全过程,以及举行新闻发布会、开机仪式、台前幕后故事和有关领导专家莅临考察探班等活动情况,并将其结集出版,作为重要文化资料保存下来。同时,还能更好地起到对影片的宣传作用。最终,这项任务落到了宋世荣的肩上。
宋世荣几年来一直是红高粱影视基地的特邀摄影师。他以对摄影事业的热爱和专注,以高超精湛的摄影技术和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以勇于奉献的高尚品德享誉高密摄影界。
接受任务后,宋世荣感到压力很大。这么重要的大事,就自己一个人去干,心里有些打怵。一怕拍出的片子达不到制作要求,二怕出现某些失误造成无可弥补的缺憾,给高密摄影人丢脸。于是,为确保拍片工作万无一失,他找到电影拍摄的主管部门市委宣传部,提出找个助手协助他完成这项任务。电影拍摄负责同志回答的很干脆:“我们信任你,这事就这么定了,相信你一定能拍出让观众满意的好照片”。
领导的信任和独家拍片的荣耀,成为宋世荣一往无前的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宋世荣再也不去多想。他心里暗暗发誓,这次豁出去了,拼上老命也要完成好这项任务。然而,此时他不从知晓,等待他的将是一场从未遇到过的硬仗。
开机仪式之后,影片导演许玉琢在给剧组和摄制组等员开会时特别强调:“由于受高粱成熟季节的时间限制,我们必须在半个月之内,拍完平常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全部镜头。这就要求大家,白加黑,连轴转,抓紧抢拍才行。大家有没有信心?”导演的动员令干脆里透着威严。“有!”剧组和摄制组人员,面对导演强有力的动员,异口同声的喊道。宋世荣同剧组人员一样,卯足了一股昂扬向上的冲劲,像是一支拉满了弓的箭蓄势待发。
根据剧情需要,影片中的大量镜头要在夜间拍摄,并且许多都是大场面镜头。宋世荣跟随摄制组,早上8点从城里出发,赶赴东北乡影视基地,第二天早上9点多钟才回到高密。回家后还要看片选片,再发给导演看。下午4点多钟,他便又整装出发了,一天休息不了几个小时。搞了这些年的摄影,宋世荣还是头一次遇到这么紧张的状况。
可是,当他看到已69岁的许导演还有剧组里其他几位六七十岁的演职人员,个个都是那么精神抖擞地工作着,通宵奋战不叫苦,心中便暗生敬佩,顿感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在连续二十天的紧张拍摄中,每次拍了一整天的片子,晚上9—11点回到家里后,还要赶在12点以前选好片子发给导演看,这种快节奏的工作效率也是在拍片期间形成的。
采访中,宋世荣向笔者介绍了在影片即将杀青之前所遇到的一件令他刻骨铭心,至今难以忘怀的事情。
那是10月下旬的一天,拍片到晚上7点多钟,回返至一半路程时,宋世荣的车被路中央的一个大坑颠爆了左前胎。晚上光线差看不清,还要躲避过往的车辆,这让从未更换过轮胎的宋世荣犯了难。他打电话问询朋友如何更换轮胎,并发信息到两个微信群请求帮助。多位网友在回复中从技术上给予了指导,但他由于缺乏经验,还是没能卸下来。这时,他想到了同样靠在剧组团队负责纪实摄像的市电视台朋友刘军,将自己遇到的情况作了说明。刚刚回到高密的刘军顾不上吃饭,便去找了维修师傅一起驱车回返,经过大家一阵忙活,终于卸下了爆胎,换上了备胎。
那天恰遇冷空气来袭,已近立冬时节的天气,冻的他们几个人身上发抖。加之急着回家,当时只是用手拧紧了螺丝帽,竟然忘了用工具拧紧。回到高密后在靠车时才发现,刚换上不久的左前轮已经出现了松动。几个人看后不禁出了一身冷汗,至今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怕。
宋世荣还向笔者介绍了在此之前他遇到的另一件事。那是入冬前的首次冷空气来袭,气温骤降了七八度。当天有一位去影片拍摄现场采风的影友冻得受不了,宋世荣便把自己的防寒服给他穿上,自己只穿了衬衣和马甲,硬是忍冻挨饿坚持拍到凌晨3点多钟,圆满完成了当天的拍摄任务,回到家已是4点多了。接着,他又选好片子发给了导演,直到6点多钟才休息。8点多钟,他又按时踏上了去影视基地的路途。
摄制组的同仁们,被宋世荣敬业爱岗、敢于吃苦、关心他人、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大家都夸赞这位年迈摄影师的执着和敬业。摄制负责人杜健还专门给宋世荣发了一个99.99元的大红包,表达对他的敬佩和赞赏之情。
就这样,在整整半个月的时间里,宋世荣凭着对摄影事业的满腔热忱和对红高粱文化的一往情深,靠着精湛的摄影技术,顽强的拼博精神,圆满完成了拍摄任务,得到了市委宣传部领导和剧组同仁们的高度赞誉。
许玉琢导演在评价宋世荣的作品时说道:“宋老师拍的片子是大师级水平,有些作品都可以上杂志封面了”。并表示要将宋世荣拍摄的《红高粱》剧照,发给她的同仁们欣赏。
电影拍摄完成时召开的杀青总结会上,市委宣传部领导说,“茂腔戏曲电影《红高粱》的拍摄,是高密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制作戏曲电影影像集就是里面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面,作为摄影师的老宋功不可没。”
“五一”节前夕,红高粱影视基地专门为宋世荣在单家大院民俗馆举办了“茂腔戏曲电影《红高粱》摄影展”,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长期展出。自布展以来,前来观看影展的游客络绎不绝,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宋世荣对领导的关心和鼓励表示感谢。他表示,这次能够得到领导的信任,参与到全市文化建设的大事中,拍的片子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就很心满意足了。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能够为高密的文化建设事业做点贡献,心里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
目前,茂腔戏曲电影《红高粱》已被确定为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潍坊市文化名市精品创作项目。当宋世荣听到这些消息后,心里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自豪感。
茂腔戏曲电影《红高粱》,一部高密人演高密事的传世之作。它在央视的成功播出,让更多的国内外观众了解了高密茂腔。同时,该剧影像集的出版,也让广大读者朋友们认识了高密摄影人宋世荣。
编辑:王德胜
2018年5月19日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read/54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