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事件的最终答案(林彪惧美痛陈三大理由)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朝鲜军队可谓是战无不胜,让南朝鲜没有还手的机会,但是美国是一个喜欢参和别人家务事的国家,加入了这一次的战斗,朝鲜的局势很快就被扭转,并且美国还参和中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各种内政。
漂亮国这种丑陋的行为严重侵犯了我们国家的自主权利,我们也绝对不能坐视不理,很快毛主席就直接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向全世界宣告,我们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不允许任何人参与我们的国内事务,我们也从来不参合任何国家的内政。
周恩来总理也义正言辞,美国这样不顾别国的内政安全,肆无忌惮地把自己国家的军舰在别人的领土上游荡,是严重的侵犯行为,中国绝对不会坐以待毙,不管美国采取怎样的行为。
但是尽管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一次又一次的警告,对面的美国丝毫没有任何想要收手的意思,甚至加大火力继续侵犯,这时候我们终于不能再坐视不管,于是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我们紧急召开自卫军事回忆,林彪也是其中一员。
会议当即决定,立刻出兵朝鲜,派出我国的第13兵团去往鸭绿江,驻扎我国的东北防线,三日后,毛主席批准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
此次派兵一共一个骑兵团,六个工兵团,三个汽车兵团,一共二十多万人,浩浩荡荡挺进鸭绿江,为了能够尽快到达目的地,中央军委下达命令,本次行军最多一个月,一切人员必须完全就绪,这一次任命粟裕国防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后续又选出了萧华为、李聚奎、万毅、段苏权等人认命为副政治委员、后勤司令员等一系列的最高指挥。
众所周知,这群意气风发的东北边防军在朝鲜浴血奋战,这些人就是现如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其中粟裕是毛主席最欣赏的一个人,著名的三大战役里面的淮海战役就是粟裕大将军的一手指挥的。
但是粟裕在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已经鞠躬尽瘁,落下了一身的伤病,每天都要忍受头疼和视力的双重折磨,最后无法在前线继续留任,敌方的美军已经准备在朝鲜半岛上岸,战火一触即发,这时候毛主席不得不综合多方面考虑,随即让林彪取代粟裕担任司令员。
当然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毛主席这个决定并不是空口就来的。
首先,当时的东北边防军几乎都是四野,好巧不巧林彪曾经在四野担任过司令,在那里已经和当地哦哦军队融为一体,对于军队的支配和指挥再熟悉不过了。当然,林彪也是非常坚决,他认为作为边防的四野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在守卫中国这个方面,一定要人尽其用。
其次,自建国以来,林彪身上的军事才能都是有目共睹的,从东北起家开始,一路下来,无数战绩,在成立新中国过程中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说和粟裕相比难分高下。
最后,因为林彪长期在东北指挥,又因为东北和苏联交界,所以林彪和苏联之间的关系密切,同时和朝鲜的军队也很熟悉,因此克服了军队之间交流界限,再加上东北和朝鲜的纬度相同,地理气候也是一样的,对于林彪非常有利。
以上的三个理由让毛主席非常坚定想要选择林彪当这个司令员。后来毛泽东将自己的想法迅速和身边的领导班子交流,大家也都一致同意让林彪前往鸭绿江进行指挥。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除了林彪之外的领导班子里决定的,后来随着战事的推进,没有了支援的朝鲜军队很快就被美国打的手无缚鸡之力,美国人不仅挺进了朝鲜,他们的飞机还经常在中国的边境盘旋。
果不其然的猜测,美国果真如此侵犯我们,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毛主席迅速决定,这件事情已经不能继续耽误了,朝鲜必须要去,并且这个仗,我们一定要打,后来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时候,林彪随着毛主席去了中南海,毛主席和林彪在一起说了很久,林彪和毛主席的想法完全相反,林彪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仅仅是因为他每一次都要思考太多,所以做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尤其是这一次战争是在他曾经带兵的附近,他就更加关注了。
其实,早在以前,林彪就主动会见了从前线回来的中国代表,第一时间了解前线的情况,他也知道,以现在朝鲜的实力,再加上美国的援助,这次战争的实力悬殊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朝鲜一定不会坚持太久。
林彪如此关注朝鲜的情况,但是当毛主席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林彪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现如今不适合出兵朝鲜,因为我们也刚刚结束战争,现如今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国内百废待兴,我们军事实力都没有很好的回转。
并且林彪还做了实力的比较,美国的火炮和中国相比,多了整整一个单位,除此之外,我们的空军海军都是初级阶段,而美国都已经完全成熟,这样下去无非就是以卵击石,根本不会有任何好处。
林彪有一个保守的做法,那就是仅仅驻扎鸭绿江,这样不仅能够守住我们的领土,还能够响应金日成的求助,帮助金日成打一下游击。也算是一箭双雕了。但是对于跨过鸭绿江,林彪是不同意的,因为这样风险太大,毛主席听了林彪的想法,也觉得有道理。
可是毛主席心里还是有所顾虑,他希望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和林彪再一次说了这个问题,林彪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毛主席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和林彪换了一个策略,问他假设出兵,我们应该怎样做才可以。
对于朝鲜的挂帅出兵,林彪根本就不赞成,更别说实施了,后来林彪说自己身上顽疾未愈,申请去苏联养病,毛泽东也不得不批准,后来金日成亲笔写信求救中方,希望可以得到援助。
当下形势刻不容缓,毛主席不得不重新考虑,这时候远在西安的彭德怀在毛主席的脑海中重现,毛主席当即决定把彭德怀立刻从西安请回来,参加这次的会议。
彭德怀回来的下午,就马不停蹄地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毛主席和周总理说,这一次我们要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此次的利益大于危害,所以我们不得不慎重考虑。
虽然,毛主席在开始会议前就已经表明立场,出兵朝鲜刻不容缓,但是会场上还都是一片反对,无非就是因为这一次的出兵会大大损耗我们的元气,对方太强大,国民党我们尚可应付,但是这一次我们无法招架,更何况对方有核武器,已经把日本差点灭族。
当然这都是现场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包括聂荣臻将军都这样说,林彪也只是代表大多数人爱好和平的人,不想继续让人民漂泊在战火中。
彭德怀来之前毛主席说了自己的想法,彭德怀也不了解情况,毛主席问彭德怀的想法的时候,彭德怀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说,这一次必须要打。
听完之后,毛主席非常高兴,他遇到了了解自己的人,毛主席让林彪推荐一个合适的人去当最高指挥,彭德怀以为毛主席已经选定林彪,当毛主席说完情况的时候,彭德怀立刻就主动请缨,服从中央的指挥。
会议继续召开,毛主席让彭德怀表明自己的立场,林彪继续说了自己以前的立场,彭德怀站起来反驳,他说,老虎吃人不是因为他的牙齿尖锐,而是因为他的胃口,美国这一次的目标一定不仅仅是朝鲜那么简单,美国和台湾省亲密已久,这样半包围的局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经过彭德怀的一系列的表率,毛主席当机立断,这一次一定要打,必须一定要打赢。
出兵之前,林彪还是一次又一次强调,不可以出兵朝鲜,周恩来也告诉毛泽东,林彪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但是太过于谨慎,反而会缩手缩脚。
几日后,中央一纸文件,任命彭德怀将军为志愿军的司令,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此去道路凶险,各种未知都是我们面临的困难,自从彭德怀去了朝鲜之后,毛主席几乎是9夜不能寐,每天都在等前线的消息,每天都提心吊胆。
一去浩浩荡荡的人民子弟兵,有大人的儿子,儿子的爸爸,还有妻子的丈夫,放弃了刚刚结束战乱享受和平的环境,投身只为了更加完美的祖国,回来时意气风发,却不是当初的浩浩荡荡,有多少人有来无回,我们这一次赢了,美国人第一次写投降书,那个只要在亚洲人领土上架起大炮就可以占领这方土地的时代没了,这一切都是我们可爱的志愿军用鲜血换来的。
在这个歌舞升平的时代里,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意气风发,无所畏惧跨过鸭绿江的战士们。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read/55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