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普汽车(观察)
文:懂车帝原创 常思玥
[懂车帝原创 行业] 6月份开始,极氪的一系列操作令人眼花缭乱,这个被吉利寄予厚望的品牌,正在以一种非常“新势力”的方式吸引着业界的注意。
然而,在7月12日,吉利汽车退出极氪股东以后,吉利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布局的一条暗线已经逐渐清晰起来。
这条暗线不只有极氪,还有关集度、有关融资、有关IPO以及整个吉利的发展方向。
股权变动为融资打下基础
先来梳理一下极氪股权变动的几个节点。
最早在极氪品牌刚刚发布时,吉利曾经表示极氪是由吉利汽车、吉利控股集团(含员工跟投平台和用户权益平台)共同投资,其中吉利汽车持股51%,吉利控股集团持股49%。
工商数据显示,在3月23日,极氪的主体名称由“浙江领克汽车实业有限公司”变更为“宁波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随后在7月7日时,极氪的股东则是突然变成了吉利汽车集团100%控股,已经与品牌成立之初的股权声明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
正当业界思考极氪的用意时,仅仅过了不到一个礼拜,吉利汽车又完全退出了股东行列。
7月12日,极氪的股东变成了“上海华普国润汽车有限公司”,除此以外,极氪的主体名称也发生了变化,由“宁波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极氪汽车(宁波杭州湾新区)有限公司”。
数据来源:天眼查
数据来源:天眼查
虽然安聪慧依然身为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但从股权结构上来看,极氪与吉利汽车已经脱离关系。
一共有两个重点:第一,极氪股权变动最大的目的,或许是为融资铺路。
6月25日,吉利发布最新公告称,极氪董事会已决议为极氪智能科技可持续发展探索不同的外部融资方案。这也意味着,极氪未来将拥有一个更加灵活的资本结构。此番极氪脱离出吉利汽车,也为融资提供了架构层面的基础。
此外,吉利方面的回应也很明显,“现在是将原来吉利汽车集团旗下部分资产并入上市公司体系,放在极氪名下。”言下之意,此举是在为极氪汽车将来独立上市做准备。
第二,华普。
年长一些的用户可能听说过“华普”,没错,如今的上海华普汽车与那家成立于1999年的上海市第三家汽车企业有着直接关联。
早年间华普汽车的飙风、海域303等车型,也有过不错的市场表现,只是后来吉利集团基于战略考量将其从独立公司变为吉利汽车下属事业部,上海华普也成为吉利上海基地。
自此以后,华普的名字几乎就鲜有人提及,直到集度的出现。
集度与华普
通过极氪的股权穿透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全资控股极氪的上海华普国润汽车有限公司,法人为安聪慧,目前他的职务包括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极氪公司CEO。
而上海华普国润汽车有限公司其中的一个股东是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这是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90%)以及浙江华普资产管理有限公司(10%)合资控股,浙江华普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由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控股。
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正是吉利作为与百度合作的一个合作主体,其持有着集度汽车45%的股权。
也就是说,极氪股东的股东之一,同时也是集度的股东之一。
此前甚至一度有传闻称,集度即将在极氪位于宁波湾的生产基地进行车辆生产。不过后续有消息显示集度已经落户上海枫泾工业园,此举是为盘活华普的资源。
事实上,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华普是一个“空壳”,吉利希望将极氪、集度以及一些优质资产放在这里边,从而进行上市。将极氪汽车归到吉利控股名下,正是推进其上市的手段,因为吉利汽车已经在港股上市了。
有哪些优质资源?首先就是CEVT(吉利中欧汽车技术中心英文缩写)。
CEVT
7月4日时,极氪出资10.578亿克朗(约合人民币8亿元),购入CEVT100%的股权。
CEVT是吉利非常重要的技术核心部门,有业界评论称,极氪对CEVT的收购,意味着吉利将自己的技术“命脉”交给了极氪。CEVT是吉利控股旗下的创新和技术公司,2013年创立,在组织架构设计上,位于瑞典哥德堡的CEVT与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并列,母公司同属吉利控股。
吉利与沃尔沃共平台开发的CMA架构,就出自CEVT,可以说,CEVT是吉利集团在技术层面的“发动机”,用“命脉”形容CEVT之于吉利的重要性绝不为过。
当时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为发展极氪品牌,极氪集团已订立CEVT收购协议、浩瀚能源收购协议及宁波威睿认购协议,以收购研发、生产及销售电动汽车所需的资产及技术。”
不过对于吉利的此番操作,业界也有声音称,未来极氪、集度、沃尔沃、极星等吉利旗下的品牌,都会独立上市。这样的说法也有一定的可信度,毕竟目前沃尔沃与极星都已经在海外做好了准备,上市已经板上钉钉。
此外,在极氪、集度、华普产生关联后,吉利的一条暗线已经变得非常明显:全力IPO。
吉利全力推进IPO
回归科创板的失败,让吉利对于旗下品牌的IPO更加重视。
今年6月25日,吉利汽车宣布撤回就差临门一脚的科创板上市申请,并发布公告称,极氪智能科技董事会已决议为极氪智能科技可持续发展探索不同的外部融资方案。
在2020年,吉利汽车曾经轰轰烈烈地宣布回归A股,登陆科创板,但最终结局以失败告终。
在2020年6月17日晚,吉利控股发布公告称可能发行人民币股份及于上海交易所科创板上市的初步建议,意味着此前在香港上市的吉利将回归A股。随后在9月1日递交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以后,吉利控股正式开始推进回归A股的进程。
随后在9月26日以及9月28日,吉利汽车分别完成了问询以及上市委会议通过。然而自此以后,吉利汽车的科创板之路就此停滞。
直到2021年3月31日,上交所中止了回归进程,公告显示: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因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根据《审核规则》第六十四条(六),本所中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科创板登陆受阻,吉利开始寻求以其他方式获得资本市场的帮助。吉利为什么如此注重在资本市场中取得建树?根本原因还在吉利对智能电动化转型方向的坚决。
在今年2月底时,李书福曾经在吉利内部发表了一次讲话,其中就提到了“蓝色吉利行动”。
2015年时,吉利汽车意气风发地发布了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蓝色吉利行动”,核心目标是: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90%以上,其中插电式混动与油电混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65%,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35%。
然而这一目标并未达成,因此吉利在总结此前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方案,分别是蓝色吉利行动计划一、蓝色吉利行动计划二。
吉利纯电动汽车品牌几何
【蓝色吉利行动计划一】,将主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90%是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10%左右是传统节能小排量汽车。【蓝色吉利行动计划二】,主攻纯电动智能汽车,组建全新的纯电动汽车公司,正面参与智能纯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极氪的出现正是计划二的落地。
在电动化转型之路上,目前蓝色吉利行动进行了重新规划,在如今的大环境下,未来必将是智能电动车的天下,而坦白来讲吉利并没有构建起核心的技术壁垒。在SEA浩瀚架构以外,吉利需要一个更加体系化的技术储备。
而转型以及研发,实际上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写在最后:
极氪001自4月15日开启预售以后,虽然订单已经超过7万辆,且据官方表示2021年可交付订单已全部售罄,但截止到目前其实也引起了很多争议,例如极氪001的意向金事件,曾经引发了热度极高的讨论。
日前,安聪慧甚至公开发文致歉用户,对其工作进行反思,并公示了部分官方补偿措施等。
对极氪这样一个新品牌来说,用户的满意度极其重要,此前一位极氪内部人士曾对懂车帝表示,“极氪是个长远规划,时间是试金石。”
但在如今频繁的股权变化下,极氪能把握住未来吗?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智能电动车是一条需要坚决走下去的赛道,那竞争才刚刚开始。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auto/11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