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还需要环保标吗(冬季不热车直接行驶是否合理)
每当提到是否需要原地热车时,相信总会引发争议,大部分车友认为不需要原地怠速去预热车辆,毕竟最近这些年来绝大多数车型的车辆手册上都不建议原地热车;但依然存在少数的朋友认为需要热车,不热车会对发动机造成损伤,毕竟热车的观念已经遗留了几十年,惯性思维很难被消除!
对于化油器时代的汽车而言,原地怠速是科学的、是必须的过程;而在如今电控内燃机的时代,原地热车早已成为玄学;先不说热车到底有没有功效,是否真的存在热车这样的过程?如果存在,那么判断热车过程存在的依据、标准是什么?难道仅仅因为发动机在低温冷起时的高怠速转速?因为怠速转速很高,所以证明需要原地热车?
实际上用发动机冷启动时的高怠速来证明需要热车是错误的,更高的怠速仅仅是起到加速预热三元、以及维持怠速稳定的作用,但并不代表需要原地热车;很多车友面对低温冷起时的高怠速转速时就会产生需要热车降怠速的错觉?假如低温冷起时、发动机转速正常,那么是不是就代表不需要热车了?就能打消车友们对不原地热车的疑虑?
化油器时代为什么要原地热车?
为什么说原地怠速热车过程在化油器时代是科学的?因为化油器在低温时,没有办法正常工作,所以要原地怠速热车、确保化油器能正常工作;过去的化油器是纯机械式的供油装置,它不可能像当今电控喷射系统那般根据实际工况决定喷多少油;也就是油门给多大、就喷多少油,低温、雾化等问题都不会考虑!
正因为如此,化油器车在低温时冷启动,如果不原地热一会车,那么开起来冒黑烟是常态、怠速不稳甚至熄火也并不少见,因为发动机不能主动对喷油量进行控制,低温下燃油雾化很差,化油器又不懂得加浓喷射,所以车子因为燃油雾化差导致怠速不稳、甚至是熄火,而没雾化成功的液态燃油更容易导致不完全燃烧,所以过去化油器车在冬季起车时冒黑烟很常见!
实际上无论是化油器的汽车、还是化油器的摩托车,冬季使用都难受,所以原地热车让化油器进入状态是关键,因为化油器在低温时不灵;所以这就是原地热车的源头,换句话说从一开始原地热车就不是防止发动机受到损伤,而是为了防止化油器在低温下无视工况乱喷油;而在那之后关于原地热车的种种说法,都有些车友们自编自导的味道;也就是感觉不热车是不好的!
不热车是否存在干磨?
在很多朋友的认知中,觉得发动机在低温冷起时不原地热车,会导致发动机干磨?实际上无论是否原地热车,在点火发动机开始运转的那一刻,都必然存在相对的干磨,这是根本没办法避免的;机器熄火后,3、4个小时左右大部分机油会回流油底壳,机油完全回流要两三天;所以停了两三天的车子重新点火,干磨是避免不了的、无论是不是选择原地热车,也就是说冷启动后无论是走、还是原地怠速,该有的干磨都会有!
低温时机油流动性差,会导致发动机冷磨损?
低温时机油流动性差?这种认知不能说完全错误,但也存在认知偏差;低温时机油的流动性的确不如高温时(机油黏度随着温度升高不断降低,无论多好的机油都如此),但不等于流动性差,北方车友可以把0W的机油在三九天冻一晚上,看看流动性怎么样?流动性依然良好;当然如果标号用错了,机油在低温时凝住了,那车子还能启动?过去冬季时帮人推车启动的经历很多朋友都有,不就是因为机油流动下差、凝住了么?
注意一点,低温下机油只看W前数字,至于后面是30还是40黏度还无所谓;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40度的低温下,0W-40的流动性比10W-20机油好得多,所以冬季要用20黏度机油提高流动性的说法是没意义的;实际上低温、低流动性的机油保护性更强,因为机油的黏度总是随着温度上升而下降,也就是说低温时机油黏度最大、在部件上形成的油膜最厚!
各位都应该听说过拉缸、抱瓦,这些情况均发生于高温、高负荷、高转速下,机油温度太高导致油膜变薄,最终油膜破裂导致拉缸或抱瓦;而这些在低温时不存在的,油膜又粘、又厚,保护能力达到最强状态,所以只要十几秒、机油完成一次循环后,走车又有何妨?况且原地怠速热车的转速更高,学过物理课的都知道、转速高更容易磨损;所以不要总考虑什么机油低温流动性差,机油也不是自己到处溜达,而是靠高压机油泵去推动它!
冷车启动为何高怠速
冷车启动时的高怠速并不是车子需要热的标志,仅仅是为了环保、以及怠速的稳定,冷起高怠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加速预热三元催化器
2.高怠速维持怠速稳定
低温冷起第一阶段加速预热三元
这个阶段没啥好说的,简单点说就是从国五阶段开始,各大主机厂把快速加热三元催化器作为达标的手段,所以国5车冷起时怠速非常高,低温冷起时转速普遍在1300-1500转左右,这个阶段唯一目的就在于快速加热三元到理想温度!这个阶段一般会持续30-50秒左右(要看具体的环境温度),之后怠速转速会跌到1200转以下!
低温冷启第二阶段,保持怠速稳定
当发动机低温冷启经过第一阶段后,怠速转速会下降到1200转左右,此时转速的下降速度仅与温度有关,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转速不断下降;这种转速随温度不断上升而逐渐下降的过程并不是热车过程的标志,而仅仅是确保怠速稳定进行的一种手段;因为在低温环境下,怠速不调高、容易导致怠速不稳甚至熄火!
这实际上牵扯到燃油的雾化、以及馏程,把怠速调高能在燃烧环境突然恶化时、预留出些时间来调整;从燃油的品质上看,可以分为轻质、重质!轻质燃油雾化容易、受温度上升的影响大,重质燃油雾化差,受温度上升的影响小;在冷机启动、系统加浓喷射时轻质燃油容易导致混合气过浓,重质燃油容易导致混合气过稀,这两种混合气都会造成怠速不稳、甚至熄火,所以调高怠速是一种预防机制!
低温冷启时系统加浓喷射
低温时燃油雾化水平差,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环境温度理想时,每循环喷10毫克燃油、可以完全雾化,但在低温时雾化水平可能只能达到10%;也就是说已喷出的10毫克汽油中,只有1毫克完成雾化,这时系统要如何处理?系统就会加浓喷射、来保持怠速的稳定?也就是喷出理想状态下10倍的燃油量、也就是100毫克燃油!而此时随着温度在不断提高,加浓喷射的燃油就必然受到轻质或重质的影响!
怠速更高的好处
燃油偏重质:汽车毕竟卖到五湖四海,不同地区的燃油品质主机厂也不知道,所以怠速调高就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手段;如果添加的燃油偏重质,在低温冷启后、即便系统已经加浓喷射了,但依然导致混合气浓度太稀,这时会怎样?混合气过稀一定会导致发动机转速骤跌,转速跌倒500转左右时,发动机就开抖了,跌破500转也就熄火了;为了避免这种问题,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把低温时怠速拉高!
因为更高的转速下降到500转时所消耗的时间更多,系统也就能有更充足的时间来提高加浓喷射的程度,来及时调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跌破500转会熄火,那么从1200转跌到500转的时间长,还是从700转跌落到500转的时间长?当然是1200转下跌时消耗的时间长,所以冷起时更高的怠速转速仅仅是确保低温下发动机能保持怠速稳定,避免抖动与熄火!而与热车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朋友们别再把冷起时的高怠速作为需要热车的证据了,这和热车没有任何关系!
燃油偏轻质时:实际上道理与上面重质燃油相类似;轻质燃油在系统加浓喷射后,随着温度不断上升很容易导致混合气偏浓,混合气过浓同样会导致怠速不稳、熄火;而调整的方式就是提高转速、增加空气流速,从而将混合气稀释;试问,如果冷机启动时怠速600转,那在遇到混合气过浓时、系统还有时间调整么?所以不是因为热车才调高的怠速转速,只是为了保持怠速稳定罢了!
写到这各位应该恍然大悟了吧?每当说不必热车时,必然跳出一些朋友拿高怠速转速来说事,意在证明原地怠速热车是存在的、是有必要的,若无必要、为何怠速那么高?很多年来冷起高怠速都是影响车友们判断的关键,冷启高怠速已对车友们造成了误导;实际上冷启时的高怠速与热车与否没有任何的关系,只是针对怠速过程中出现混合气过浓或过稀时的一种应对机制!
低温对变速器的影响
很多朋友说不热车直接走,自动变速器不升挡、开起来不舒服?这一点没错,自动变速器无论AT、CVT都存在低温保护;什么是低温保护?正确的解读就是:厂家工程师考虑到很多车友不会原地热车,所以对变速器设置了保护机制,使得变速器在低温时不升挡而用最大传动比来跑,因为传动比最大时变速器承受的负荷最小,这就是对变速器在低温下的一种保护;既然厂家考虑到了变速器的低温下使用,所以设立了保护,那么低温时当然可以使用了,因为有保护;这种解读很简单、很直白对吧?相信只要不是反智的朋友都能理解!
所以现如今的车子还需要原地热车么?其实真的不需要了,如今汽车标配的高压机油泵在10秒左右就能完成一次循环,也就是说在启动车辆后带上安全带、放下手刹时,就已经完成了一次循环,低温下特别粘的机油都已经裹满了零部件,此时的机油保护能力最强,所以此时直接走车没有任何问题;所以现如今的厂家都提示驾驶者不必热车,车辆手册也是如此写的,如上图所示、N个车型车辆手册合集,既然车辆手册都提示不需要原地怠速热车了,那为一些朋友还要坚持原地热车呢?
道理是不是很简单?既然厂家都不要求原地热车了,那为什么一些车友依然保留化油器时代的习惯呢?过去热车并不是为了保护发动机,只是化油器在低温时不好用;而现在化油器也消失了,那么原地热车为了啥?并不是不让各位热车,只是说原地怠速热车真的没有必要;因为行驶中热车速度更快,只要避免高转速即可,就是这么简单、为什么要把热车说得那么玄乎呢?原地热车仅仅是针对化油器的方式,结果却被很多老司机当作宝贵经验代代相传了!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auto/12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