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保护期后汽车价格(停产)
三十年前,它风靡全国,连续18年占据销量冠军宝座,是第一个出口到美国的中国轿车品牌,
三十年后,它无人问津,一年巨亏16亿,深陷退市泥沼......
它就是,夏利。
八九十年代,“万元户”们骑上了铃木,定价高达10万元的夏利汽车,是所有人奋斗的终极目标。
1986年9月,以“全散装件方式引进生产的第一辆夏利下线。
1990年,第一辆三厢夏利下线,售价10万元,成为极少数消费者才能拥有的“奢侈品”,大家都为能买到夏利而自豪。
曾经的夏利,连续18年占据销量冠军宝座,称的上是“国民轿车”的鼻祖。在2011年,一汽夏利销量达25.3万辆巅峰。2000年前后,夏利在出租车市场的份额高达40%左右,在北京更是高达70%。2004年,夏利品牌宣布了100万辆汽车的下线。但此后,夏利快速跌落。
而2018年,夏利品牌宣布暂时性停产。暂时性停产的背后是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窘迫的经营现状。一汽夏利几乎资不抵债。
一汽夏利2017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51亿元,同比下降28.3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41亿元,同比降幅达1110.64%,亏损严重。一汽夏利资产总额为49亿元,同时负债总额为48.1亿元,净资产仅有8831.2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8.2%。
现状真的令人唏嘘。还记得我曾于2007年编著并出版的《夏利中国》一书。这是我作为企业案例书系中的一本著作,在出版当年还是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和评议。以下是2007年的文字,现重录于此,别有一番感触:
2006年作为中国加入WTO承诺兑现的最后期限宣告了五年保护期的结束。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五年前被讨论的沸沸扬扬的中国汽车市场现状如何?国产车是否能够在这五年的保护下打造自己的发展平台?
诚然,中国汽车市场并没有真的像五年之前中国专家所担心的那样,在2006年结束之际成为舶来品牌的集中地。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2006年9月,华晨汽车将其麾下3000辆中华轿车由德国销往整个欧洲市场;国内另一自主品牌—长城旗下500辆哈弗CUV已在开进了意大利。而此前的2004年,夏利汽车就销往了美国;吉利、陆风、奇瑞也都找到了“出国”路……
当时的种种现象似乎都表明,国产车发展顺畅,国产品牌也正逐渐成为中国市场的主流品牌之一。
然而是否现状如此乐观,或者说,中国国产车品牌的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未来,这些都还无法预言,但是,还好我们有历史,而历史往往最能够给我们以清醒的认识,对照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中不断的去学习和提升。但夏利的后续发展还是挺让人忧心的。
在2007年初出版的《夏利中国》一书中我写道:“梳理历史,能给人以启迪,能给人以思考。”
中国第一辆国产车到底出自哪里?夏利汽车的“夏利”二字有何来由?政府扶持与市场需求这两种力量,在“夏利”的成长轨迹上,留下了怎样的烙印?轰动中国汽车业的“天一重组”,背后究竟有哪些平衡或不平衡的玄妙?夏利汽车给中国国民带来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她的“国民车”之路还能不能继续?
《夏利中国》详尽真实地记录了夏利汽车风雨兼程的20年。以史为鉴,《夏利中国》这面明镜不但希冀给夏利人以启迪,更希望能给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深虑的扛旗者们一些无形的力量。天津作为中国古老的港口城市,是打开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一扇窗,而饱经风霜的夏利汽车是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探路标。《夏利中国》以企盼中国民族汽车工业振兴的虔诚之 ,思考、记录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
也许,夏利这个曾经占据了几乎75%北京出租车市场份额的品牌将永远变成了我们“打车”时的记忆。但《夏利中国》的出版,让夏利永远的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更重要的是,它不断提醒中国汽车业和汽车人们,在行业高速发展的时候,如何去保持国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在不断向右看的时候应该停下来:向左看,向历史看。
无论如何,夏利中国,其实都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的一部缩影。
现如今,夏利能够从“低谷”中重新站起来吗?
本文为原创,首发在微信个人公众号【韦三水】。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auto/23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