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束汽车(观察)
文:懂车帝原创 常思玥
[懂车帝原创 行业] 6月20日,长城与宝马的合资企业光束汽车终于在张家港打下了第一根桩,距离他们第一次签约已经过去了两年时间。
光束汽车工厂动工意味着双方的实质性合作即将展开,而在自主品牌的另一极,吉利与戴姆勒在出行层面的合作虽然也在稳步推进中,但整车合作层面的合资公司目前仍未启动。
同是中国头部自主品牌,合作方同是德国著名豪华品牌,落地车型同是小型车。在看似相同的合作背后,其实隐藏着两者不尽相同的战略思路。
吉利戴姆勒:出行业务先跑?
与长城宝马的合资公司不同,吉利的思路是由出行业务切入。
近日,吉利与戴姆勒的出行合资公司再落一子,西安星享出行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6000万元。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算上西安的这家公司,吉利与戴姆勒的合资出行企业蔚星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在北上广杭等地布局了6家出行公司。
吉利与戴姆勒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彼时吉利作价90亿美元完成了对戴姆勒9.69%股份的收购,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似乎是为了尽快与戴姆勒实质性的走到一起,吉利将资产更轻的出行业务放到在了前边。2018年10月份,双方便签订了出行公司的合资协议,后成立耀出行品牌。
耀出行(蔚星科技有限公司)是戴姆勒出行股份公司和拥有曹操出行的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出行品牌,双方各持50%股权,运营车辆主要有梅赛德斯-奔驰S级轿车、E级轿车、C级轿车、V级MPV等车型,主要面向了高端群体。
简单来讲,耀出行完全是一家出行公司,而合作双方也仅是戴姆勒集团与吉利控股集团的出行板块之间的合作,不牵扯到制造层面。
虽然耀出行在中国出行市场中的存在感并不是很强,但这并不妨碍吉利与戴姆勒在整车层面的继续推进。
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是吉利控股集团与戴姆勒集团在整车制造领域的合资公司,双方2019年签订协议,各注资27亿元人民币,股比为50:50,落地品牌是smart。
出行业务先跑,或许与吉利从整体合作节奏上的安排有关,但在此后我们能够感受到,吉利戴姆勒的合作,与长城宝马的合作还是存在着一定不同。
“智马达”与“光束”要走不一样的路?
两者发展的最大不同,在于对合资企业的诉求层面。
长城与宝马的合作,双方诉求的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突破。
长城与宝马最早于2018年7月在德国签订了合作协议,彼时的规划与现在相比,基本没有变化。
根据规划,双方的合资公司注册资金17亿元人民币,注册地址为江苏省张家港市,投资总额达51亿元人民币。
合资公司规划了标准年产能16万辆的整车工厂,双方将进行纯电动汽车的联合研发和生产,包括未来的MINI纯电动汽车以及长城汽车旗下新产品。
其中一个概念比较引入关注:将来,不同产品将按品牌分别进入各自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光束汽车的产品将在长城汽车的渠道进行销售,而电动MINI纯电动车仍然会在宝马的渠道销售。
也就是说,光束汽车的使命重点在于研发与生产,而不是双方成立一个新品牌,建设一个全新的渠道。
对宝马来说,能够进一步提升其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份额,对长城来说,能够汲取宝马在汽车制造与研发层面的经验。
而吉利与戴姆勒这边,则是专注于smart这一品牌的全球推广与电动化。
根据规划,合资公司的注册资金为54亿元人民币,双方将各出资27亿元人民币,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主要以smart品牌出资的形式获取相应股份。双方将在研发、制造和供应链等领域发挥协同效应,在中国及德国分别设立营销中心。
此外,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新车型将在中国的全新工厂生产,预计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并销往全球。根据新车型开发规划,smart未来产品阵容将扩展到紧凑型细分市场。
也就是说,吉利能够借合资公司对smart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除了设计以外,主刀工程研发的全部工作,这对于其后续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能力来说,无疑是又一个利好。
但目前智马达仍未公布其下一步的动作,后续的计划落地情况仍有待观察。智马达与光束的合作虽然看似相似,但其背后的诉求并不相同,合作深度也有差距。
写在最后:
纵使前进的路径可能并不相同,但在合作背后,都体现出长城与吉利进一步提升企业实力,并积极投身国际市场竞争的强烈意愿。而宝马与戴姆勒,无疑更想在日渐稳定与成熟的中国汽车市场中进一步深化布局。
明里暗里,长城与吉利都在近年有着非常激烈的竞争,现在光束已经照亮了第一道光,智马又要达何时启动呢?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auto/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