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文化(中国人的汽车文化)
提起汽车文化很多人都会想到会玩的外国人。他们有各种丰富的汽车赛事,有传世百年仍然在路上跑的经典老爷车。而我们中国人似乎没有什么汽车文化。毕竟我们汽车工业起步晚,老百姓大量买车也就这些年才开始。但是从细节上来看的话中国人历来对车都有种特殊的情感,不仅当做工具,更当成自己的伙伴。我们就从头说起。
最早的马车
不知道有没有人还记得小学语文里那篇《饲养员赵大叔》。里面有这样一段情节:
“有一天下午,“金皇后”耕麦茬地去了。忽然刮起一阵东南风,天上布满乌云,雷声紧跟着闪电,震得窗户都发抖,大雨像从天上倒下来似的。当时赵大叔正在剃头,刚剃了半个脑袋,一看暴雨来了,赶紧跑回屋里,从炕上揭起一条毯子,拔腿就往外跑。他一口气跑到地里,把毯子给“金皇后”搭在身上,拉了它回来。回到家里,他自己淋得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了。”
注:“金黄后”指的是赵大叔饲养的一匹母马。
这里面描写了饲养员对牲口的关心。其实在那个年代别说农村了,就是城市里汽车都很少。当年很多运输的活都需要畜力车来干。而牲口就是畜力车的“发动机”。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听老一辈人们说当年有些养牲口上心的人天天半夜按点起床给牲口喂料。牲口下地干活回来后自己顾不上喝口水,先给牲口饮水、隔三差五用专用的铁耙子给牲口理顺鬃毛。当年牲口拉的大车很多都是木头做的,农闲时候就拾掇大车,该钉的钉,该卯的卯,该上油的上油。非常仔细。这是当年人们对待“车”的态度。
自行车
现在别说自行车了,就是汽车那都不算稀罕。但是当年自行车可是相当重要的交通工具。跟现在的汽车差不多的地位。那时候人们在保养自行车上面也没少下工夫。比如有些自行车梁上有毛线织的套子,下面还带穗花。有些自行车框子上会缠满塑料条以保护车漆。有些车轮子中间还挂着一个鲜艳的毛圈,车轮转动时自动把轴擦得锃亮。还有平时总要弄个小瓶收集点废机油,闲下来就用纱布沾着机油擦车。比如上图,红圈里的零件那都是车主自己加装的。黄色的垫片是为了防止卡子与车梁之间磨损生锈、而脚蹬子中间那个铁罩子是保护螺丝的。这是当年人们对待自行车的态度。
拖拉机
上图是前年拍的一张照片,之所以拍这个照片是因为拖拉机的主人很细心。因为在地里干活,所以这辆拖拉机看起来脏兮兮的。但是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车漆非常新。而且踏板上、档把上都套着棉手套。发动机和变速箱上满是油泥。当时我觉得套手套可能是为了防滑。而油泥肯定是拖拉机漏油了。没想到完全想错了。手套是为了防止磨损。而发动机和变速箱上的油泥完全是人为的,驾驶员说这些地方难清洗,而且容易生锈,所以他买回来就用废机油把这些地方全给抹了一遍。这样以来下地干活时灰尘就会堆积在表面,虽然看起来难看,但这也算一层保护,刮开油泥里面的漆和新的一样。不在乎外表,只在乎内在,这就是有些人对待拖拉机的态度。
汽车
如今汽车越来越多了,人们对于汽车同样有着一样的情感。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伙伴。比如现在很多人买车回去都要买座套、脚垫、门把手保护膜,有些甚至花大价钱贴隐形车衣。虽然有些人对汽车不是很了解,以至于出现很多关于“爱车”的错误理论。但是人们关爱汽车的心情却被表达地淋漓尽致。
在头条上经常遇到网友提一些关于用车的问题,比如发动机转速高了伤不伤车、空挡滑行伤不伤车、原地怠速伤不伤车。有些问题有经验的车主一看都觉得好笑,他们觉得这些车主太过小心了,以至于经常有人说:“我买了车都不开,都当爷供着”。这明显是讽刺。但是我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都会细心解答,因为我明白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汽车情怀。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auto/5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