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虾图片(早有预兆)
小龙虾在中国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它是深受吃货喜爱的美味佳肴,另一方面,它又是臭名昭著的外来入侵物种,沿长江流域一路扩散40多年,破坏堤坝、啃食水草,带来了很大的生态隐患。
小龙虾让国人又爱又恨,但对日本而言,显然是“恨”的成分更大。日本也是小龙虾入侵的重灾区,就在2022年5月11日,日本国会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外来生物法,以立法的形式对小龙虾宣判了“死刑”:禁止全国出售小龙虾,同时严禁一切的放生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还是给小龙虾留下了最后一道“门缝”:允许其作为宠物饲养。这是因为,小龙虾在日本水族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很多日本人都喜欢把小龙虾当成宠物饲养。如果全面禁养,无疑会促使饲养者将小龙虾放归野外,形成自然种群、激化泛滥态势的风险就更大了。
事实上,日本对小龙虾“下手”早有预兆
其实在2021年7月,日本共同社就已经释放出消息,称日本环境省的专家同意了一项提议草案,决定将小龙虾定为“特定外来生物”,一同上榜的还有外来物种巴西彩龟。
据统计,被日本指定为“特定外来物种”的生物有红火蚁、黑鲈等156种,个个都是狠角色。小龙虾被列为其中的新增成员,表明其危害已经到了“必须阻止”的地步,这也为禁放生、禁售的计划埋下了伏笔。
不同小龙虾种群在日本的分布
日本禁止放生小龙虾,这一措施不难理解,但禁止出售小龙虾,却让国内网友感到困惑:难道日本人不吃小龙虾吗?将泛滥的小龙虾搬到餐桌上,既能减轻生态灾害,又能获得营养,岂不是一举两得?
首先要肯定一点,小龙虾确实有作为食品开发的潜力。小龙虾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在美国、中国、澳大利亚、欧洲各国等都被视为特色食品,在年轻群体中尤为流行。营养学研究也表明,小龙虾的蛋白含量比大多数鱼类都更丰富,同时还含有钙、钾、钠、镁、磷等矿物质,营养价值不可谓不高。
其次要说明一点,小龙虾之于日本,具有特殊性。在1927年,小龙虾从美国的新奥尔良被引入日本,最初的目的就不是为了食用,而是作为牛蛙养殖业的廉价饲料。另一方面,日本的小龙虾多为野生物种,寄生虫、病菌含量高,不符合日本生食水产品的要求,难以在主流饮食中脱颖而出。
最后,还需要考虑食品安全的问题。日本的小龙虾曾被广泛应用于污水治理,被管理者投放于下水道、臭水沟等高污染水域,借助小龙虾的食腐习性吸收重金属、改善水质环境。因此,野外的小龙虾并不适合作为食品,安全问题是最大的阻碍。综合以上多种因素,小龙虾在日本并不受欢迎。
最让日本头疼的,还是小龙虾的过度繁殖
以日本北海道的阿寒湖为例。阿寒湖是日本的神秘之湖,湖周长约30公里,水深达45米,是由火山口自然填封后形成的火山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小龙虾开始在阿寒湖大量繁殖,种群规模不断扩大,对湖区的小鱼、本土虾造成了巨大威胁。
眼看着小龙虾逐渐失控,当地政府决定放开捕捞,当地渔民成了清除小龙虾的“主力军”。每年的5~11月是阿寒湖小龙虾的捕捞期,年产量维持在4000公斤左右。2010年,当地人为捕捞消灭了10万只小龙虾,2016年减少到3.6万只,数量虽有减少的趋势,但捕除任务仍在继续。
由于阿寒湖生态状况佳,水质优良,过去捕捞的小龙虾也有一部分会被送到东京等大城市,但占比很低。对渔民而言,捕捞小龙虾并不是主要业务,捕虾收入只占总收入的4%左右。对于多余的小龙虾,渔民一般会踩碎用作肥料,这在中国几乎就是“暴殄天物”。
如今,日本明令禁止出售小龙虾,并力争在一年内实施。渔民的捕捞积极性可能会跟着下降,人为防控大概率会演变成一场艰难的“持久战”。
日本欲控制小龙虾的繁殖,为何说难度很大?
也有日本专家认为,阻止小龙虾的关键就是防止其在野外繁殖。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小龙虾的繁殖能力相当恐怖!
小龙虾的发育周期很短,只需2~3个月就能发育成熟。成年后,小龙虾的交配期和产卵期都很长,在16~31℃的水体中就能进行交配活动。一般而言,雌虾的产卵量可达100~700粒,平均约为300粒,在螯虾科中并不算低。
卵子受精后,孵化时间可长可短,主要与水温和溶解氧有关。研究表明,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孵化的速度就越快,最快十几天内就能孵就一批仔虾。如果温度较低,孵化时间也可能推迟到100多天,甚至在第二年的3~5月份仍然有抱卵迹象。
不仅如此,小龙虾后代的成活率也很高。在繁殖期内,雌虾通过打洞寻求庇护,洞穴一般呈L型或U型,深度在50~80cm左右,能有效预防捕食者的攻击,安全性大大提高。孵化后,仔虾对雌虾仍有很高的依赖性,先是通过自身携带的卵黄营养维持生存,发育到二期幼体后便开始吸收母体的营养。
在26℃的水温条件下,仔虾只需14天就能长到1cm左右,体态基本与成虾一致,此时便开始独自生活,扩散到开放水域。当小龙虾长到1.2cm时,就已具备挖掘洞穴的能力,能很好地保护自己,生存能力很强。
所以,即便日本对小龙虾的防控达到了立法的标准,也不见得能控制住小龙虾的繁殖趋势。要想真正“拿捏”住小龙虾,还是要看中国的做法。
年产量超200万吨,中国小龙虾底气何在?
小龙虾在中国的保有量远远高于日本,但对国内民众而言,小龙虾却是名副其实的“宝贝”,多方都能从中获利:小龙虾既是养殖户们的致富法宝,又是吃货们眼中的美味佳肴,还是地方产业发展的优势品种,可谓是“一条虾造福了一群人”。
据统计,2020年我国小龙虾的养殖总产量达到了239.37万吨,养殖面积达到了2184.63万亩。在国内,能突破200万吨产量的水产品种屈指可数,在激烈的竞争中,外来物种小龙虾却能撑起一片天,并在淡水界排名前十,堪称一大奇迹。
那么,小龙虾为何在中国会这么受欢迎呢?这还要归功于中国的吃货们,为入侵的小龙虾找到了一条出路!
小龙虾在我国的引种历史可追溯到1929年。当时,南京和滁县等地率先从日本引种,没想到,小龙虾在国内上演了类似的桥段:逃逸到野外,并沿着长江向上游扩散。
早期,小龙虾在国内也扮演着“外来入侵种”的角色,民间养殖规模有限,消费习惯尚未形成,野外的繁殖和扩散也受到了限制。直到1990年前后,全国小龙虾的产量也只有6700吨,而且大部分都是捕捞所得。
小龙虾真正爆红是在2000年以后的事。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始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而小龙虾恰好具有“水陆两栖”的特性,非常适合在稻田中放养。此后,“稻田养虾”模式很快就在国内推广开来,沿江省份纷纷效仿,产业雏形初步显现。
2001年,江苏省盱眙县首次举办中国龙虾节,打开了小龙虾的知名度和消费市场,反过来刺激了稻田养虾产业。到了2007年时,田间套养小龙虾已成常态,总产量也飙升到了26.55万吨。
2017年,全国的小龙虾产量突破了100万吨,甚至连宁夏、新疆、河北等养殖欠发达的省区也开始养小龙虾。即便如此,消费市场还是供不应求,蒜蓉、麻辣、油焖等烹饪做法层出不穷,巨大的市场容量令人惊叹。
短短十多年,中国的吃货们就成功地拿捏了小龙虾,这也是我国放开养殖的“底气所在”。另一方面,对于野生的小龙虾也有必要加强防范,此前的局部泛滥事件就是警示。
2021年以来,长江流域全面进入了十年禁渔期,小龙虾也受到了庇护。长江流域是小龙虾的“主阵地”,鄱阳湖、洞庭湖、汉江、淮河等水系均是其潜在栖息地,该物种的泛滥风险需要严谨、科学地评估。
总之,小龙虾既有利又有弊,急需加强管理。十年禁渔期间,长江野生小龙虾的繁殖状态还需要密切监视,严防该物种局部泛滥。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ent/13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