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楼水库(旧闻新说)
[旧闻提示] :
郊区人民幸福的象征———门楼水库,昨天隆重举行了开工典礼大会。参加大会的有民工、干部等五千五百多人。
———摘自1958年11月9日《劳动日报》
1960年5月大坝合拢蓄水,1960年秋枢纽工程基本竣工。
……
初期国家投资为299.1万元,至1983年底,国家总投资为2426.7万元(包括续建工程及管区配套等)。
———摘自齐鲁书社1990年版《福山区志》
醉美湖光
水,是生命之源。门楼水库,是我们这座城市的生命之源。
饮水思源。11月1日,门楼水库开工48年的时候,我们站在水库东岸傲然雄伟的大坝上,采访夹河变迁和近半个世纪的门楼水库光辉历程,不由得感慨万千。
夹河泛滥
440年洪灾40余起
历史上,内、外夹河是两条令福山人谈之色变的害河。它们洪灾频发,对两岸人民累施淫威。
今年79岁的福山区门楼镇东汪格庄村民赵连积,是亲历了门楼水库修建前后两段历史的一位老人。他回忆,旧社会,夹河沿岸有这样一句民谣:“庄稼种早怕水涝,庄稼种晚随水漂,一旦两(条)夹(河)见了面,死逼关东路一条。”
据《福山区志》记载,从有史记载的1516年开始,到门楼水库修建前的1956年,440年间,夹河发过40多次大水。从1719年到1956年间,门楼水库所处的大沽夹河清洋河段,就发生过近10次大的水患灾害。
———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秋,大水泛滥至城下,男女骇奔,死亡其众。大沽夹河下流至宫家岛西徙,突开新流入海,坏农田十余顷。
———1911年(宣统三年)1月30日(农历)夜雨如注,河水暴涨。同年鼠疫大作,死者甚多。
……
———建国后的1953年9月3日至7日,大雨连绵,外夹河上游河堤决口。两岸的一三五区及城厢镇遭受严重水灾,二四六七区部分村庄也遭受严重水灾。全县受灾23个乡57个村,淹没土地30872亩,凡过水的春秋玉米及地瓜、花生大部分腐烂。
———1955年7月15日晚至17日下午四时,降雨191毫米,大小河流洪水漫溢,内外夹河共决口35处,全县共淹耕地5万亩,粮食减产234.7万斤,倒塌房屋757间。
……
夹河的历史,是一部沿河人民的灾难史、苦难史。
水库建设
数万民工的大会战
门楼水库的修建经历了一波三折。数万名建设者和库区移民作出了巨大的奉献。
据参加过《门楼水库史料专辑》编写的原福山区政协文史委老干部张允德回忆,1958年,在工农业生产全面大跃进及公社化推动下,当时的中共烟台地委决定:在内夹河中游(现福山区门楼镇西马疃村),兴建一座蓄水3亿立方米(设计要求,一说是8000万立方米)的大型水库,定名为“门楼水库”。以期彻底根除水旱灾害,迅速实现“大雨不成灾,无雨保丰收”的梦想,彻底改变自然面貌,扩大灌溉面积,确保烟台市工业用水,促进工农业全面发展。
在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很差,兴建水库可谓一无技术、二无资金,财力人力跟不上,困难非常大。
当时正值撤销福山县,与烟台市合并时期。为了兴建门楼水库,1958年9月,福山水利局搬到门楼公社办公,紧接着,市水利建设指挥部派来了工程师和技术员,“烟台市门楼水库建设指挥部”正式成立。10月,门楼水库正式上马。11月工地指挥部召开了开工典礼大会,一场空前的水利建设大会战拉开了战幕!
开始,参加水库建设的民工有1万多人,后来裁减到8000人左右,他们全部都是来自福山各地的干部和群众。8000多人在1000多米的河套上摆开了战场。第一期工程难度很大,最艰苦的是挖“导流沟”和“打板桩”。开工不久,冬天就来了。在寒冷的季节里开挖导流沟,全凭民工一锨一镐奋力刨挖。冬天的早晨水面全冻下了一层冰,温度达-5C°至-6C°,民工们谁也不讲条件,跳进冰冷的泥水里挥镐便刨;施工中勘查发现,地面的硬土层有12米深,人工仅能挖下4米深,再往下就需要往大坝的基础槽打板桩解决。1000多斤重的25×30cm木桩,需要30个民工一齐举起才能把打桩打到地下,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
除了施工中的困难,民工的生活条件也是极其艰苦的。据芝罘区黄务村居民马立进回忆,民工们晚上就睡在用草席打起的四面透风的工棚里,下雪天草棚里到处是雪。民工每天每人的生活费仅有3角钱,吃菜主要是萝卜和大白菜,而粮食民工每天自带1斤、国家补助1斤,其中细粮只有10%,有时仅能照顾病号吃细粮,余者大部分吃地瓜干。如此艰苦的条件,却没有影响干部群众高涨的干劲。马立进说:“工地上人欢马叫,打板桩的号子声、抽水机的马达声连成一片,到处呈现出一派轰轰烈烈的劳动景象。”
就这样,近万人奋战6个月,水库一期工程基础打平。1959年5月,上级决定水库建设暂停下马。同年11月1日,二期工程开工,参建民工增加到2万多人。1960年5月10日,门楼水库大坝胜利合拢,世代人民期盼的腰斩夹河、为民造福的理想终于实现。
兴利增容
1亿方蓄水解渴烟台
走近门楼水库,一座宏伟壮观的大坝就像一道巨型的城墙横卧在西马疃南山脚下宽阔的河面上。在大坝之上行走,放眼波光粼粼的浩瀚银湖,顿时心旷神怡,陶然迷醉,仿佛置身于如诗如画的仙境。
福山区门楼水库管理局副局长王春江告诉记者,门楼水库是烟台市最大的水库,也是胶东半岛的大型水库之一。它的建设,经历了1958年11月开工兴建、1959年5月下马,而后又于1959年11月上马、至1960年5月大坝合拢胜利建成的曲折历程。大坝原设计高度27.5米,二期工程合拢时实际完成20米。此后,水库建设者又相继建设了一批续建工程。
在水库大坝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东、西两个放水洞。1965年和1971年,紧连着放水洞,又相继建成了全长53.3公里的东、西干渠。水库建成初期,为充分利用水利资源,有关部门分别在东、西放水洞修建了两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575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80万千瓦时。这些续建工程为门楼水库兴利避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1986年开始,我市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1989年,门楼水库基本干涸,烟台市区用水实行限量供应,市区的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峻挑战。面对持续严重的干旱形势,为了增强城市供水的调蓄和抗灾能力,1990年3月11日,最大一次规模的门楼水库增容工作开始。经过106天的顽强会战,总投资300万元的水库增容工程告捷。水库兴利库容由原来的7500万方增加到1.26亿方,向城市供水能力由原来的12万吨/日提高到20万吨/日,防洪标准也由500年一遇提高到万年一遇。当年蓄水由200万方增加到1.05亿方,一举从根本上缓解了市区供水紧张的矛盾。
门楼水库管理局局长王志涛说:“门楼水库的建设发展,不仅对福山农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对朝着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迈进的烟台,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随着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的开工建设,未来的门楼水库将形成当地水与客水联合调度“双保险”的供水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烟台地区缺水问题,成为我们这座城市更为坚强的生命之源。”
本报记者 权立通 通讯员 赵洪超 摄影报道(2006年11月04日烟台日报)
造福一方
老英雄
授锦旗
英雄排
英雄班
1958年11月1日正式开工
技术革新
十八勇士
当时的领导
人民军队爱人民
木工厂
资料来自这些书
英雄班
当时的烟台市是现在的芝罘区
花木兰
捕鱼
打板桩
打夯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ent/14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