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虫图片(捞虫族)
相信大家都听过“捞金热”,那你听过“捞虫热”吗?曾经一些农民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就拿着大网打着手电筒去水沟里捞虫子。他们主要是为了打捞一种红色的虫子,这些虫子身材纤细,体长达30毫米,密密麻麻地蠕动起来还有些吓人。
人工捕捞时要将淤泥翻起,用漏网简单过筛后,再用漏盆将红虫和淤泥进行分离。这些农民们一晚上捞个几十斤不成问题,有时候运气好还能捞上百斤。
捞虫族为啥这么疯狂?
主要就是利益驱使,红虫的回收价格是很高的,一斤大概在30块左右。红虫晒干后可以作为鱼食。同时,红虫还是优质的鱼饵,随着国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热爱钓鱼这项活动,有时候红虫作为鱼饵的售价高达40元每斤,所以说这些农民一晚上光捞虫子就能赚个千八百的。捕捞红虫绝对是个暴利的副业。
红虫
红虫属于摇蚊的幼虫,这里要注意的是,摇蚊区别于咬人的蚊子,摇蚊不会吸人血,同时也不会传播疾病。红虫属于群居动物,只要看见一条红虫的踪影,那就意味着你将在附近有所收获。密密麻麻的红虫看起来会让人掉鸡皮疙瘩,但在捕捞族眼中,这些虫子可是明晃晃的金子。
好景不长,我国自2008年开始严厉打击非法捕虫活动,一旦被抓到,罚款数额是捕捞红虫总价的40倍。在去年5月,曾有6人用机械捕捞的方式捕捞红虫,最终被处罚6.64万元。
如此严格的限制不禁让人疑惑,这虫子到底是何方神圣,国家对其的保护力度如此之大?
红虫的作用
1.净化小能手
红虫生活的环境一般都是臭水沟、脏水等地方,这些水域细菌多,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其中的浮游生物、藻类却都是红虫的食物,这可以缓解水质继续恶化。
所以污染严重的地方越能见到红虫的身影,导致河道中出现红虫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河道水面出现成片或局部红色,近观为大量聚集的红虫,聚集的带颜色的浮游动物备受关注,主要会对人们的感官造成不适。反之清澈的水域,往往见不到红虫的身影。
这些虫子不但不会破坏水体,还能起到净化的作用。
2.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红虫体内有丰富的蛋白质,不仅含有鱼类所需的一切氨基酸,而且各种必需的氨基酸含量最高,是许多鱼、虾的食物。正因如此,红虫是非常受欢迎的鱼饵,它们会散发出一种类似腥味的体香,惹得那些小鱼小虾魂牵梦绕,主动上钩。
3.作为鱼饵
活饵红虫也是钓鱼的最后绝招,效果远高于蚯蚓,在冬季水温较低的时候,选择红虫钓鱼是撬开鱼口的不二法门,甚至还能连杆。因此,打捞族捕捞的红虫大部分都会送去水族馆或者渔具店当做鱼料。
在养殖鱼类的时候,如果只喂一种鲜活饲料,往往会导致鱼类生长不良,还会患上各种疾病,但喂养红虫却不一样。红虫还是龟鳖的饲料,当给龟鳖喂红虫比例较大的混合饲料时,龟鳖排出的粪便要少很多,水体污染也就会变慢,而龟鳖的生长却变快了,总之红虫在调节水体的同时还能达到节省饲料的效果。
而且红虫只要好好保存,其有非常强的活力。把萝卜中心扣一个洞,把红虫放进去,萝卜的水分充足,红虫在里面可以存活个十天不是问题。
它虽然在自然界人见人夸,但红虫现在自来水管中也不是件好事。
供水系统中出现红虫的现象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都曾发生过。自来水厂有一套成熟的处理系统,成虫在水中存活的几率是很小的,所以很大原因是因为虫卵进入了供水管网,虫卵可以随时进行休眠,当环境条件适宜时,会孵化成虫。还有一种原因就是二次供水的水池如果长时间没有清洗也极易产生红虫。
有关人员使用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对经过滤的“红虫”自来水进行测定,结果并没有检测出明显的生物毒性。但是一种肉眼可见的水生生物出现在自来水中,给居民带来的视觉刺激以及心理上所造成的对供水单位供水水质的质疑都是必然的,这就降低了居民对供水单位的信赖程度,严重影响饮用水的感观性状,使之不能达到饮用水标准。
捕捞红虫会破坏环境
在暴利面前,很多捕虫族不再满足于当前用网捕捞的这种低效率的捕捞方式,一些黑心捕捞者开始运用机器,把整个河床都抽一遍,然后用细网筛出红虫。当然这种行为是十分可恶的,这不仅会严重影响生态平衡,许多鱼类也会在机器作业过程中死亡。
而且抽沙船在河面行驶过程中,会把柴油等污染物排入河水中,这些黑心的捕捞者是大自然的杀手。如果为了满足这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放弃生态环境,那定是不可能的,所以国家禁止捕捞红虫。
红虫养殖场应运而生
近年来,不少地区将红虫当做特色养殖产业进行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利润。红虫的养殖也不是很困难。红虫的繁殖率高,生长迅速,产量大,能忍受较大的温度变化,比较容易培养。而且其营养价值高,干重粗蛋白含量为 55%左右,是乌仔及夏花鱼苗适口、易得的好饵料。
最佳的采集红虫的时间一般是每年的春末和秋初的这两个时间段,是红虫繁衍的旺季,养殖的红虫一般都会浮在水面上,水面颜色呈现红棕色。红虫的饲料也不贵,只要将米糠、锯末、甘蔗渣、鸽子粪、淤泥等这些东西发酵之后就可以进行饲喂。
在平常的饲养中,一般每隔五到七天才投喂一次饲料,就算是红虫繁殖旺季,也只需要每隔三天投喂一次。所以也没必要冒着违法的风险去捕捞红虫了。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ent/16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