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斗鱼(中国斗鱼简介)
提起“斗鱼”,许多人首先都会想到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泰国斗鱼,而对中国斗鱼却知之甚少。事实上中国斗鱼的历史可上溯到七八百年前的宋代,张世南在《游宦纪闻》中载:“三山溪中产小鱼,斑纹赤黑相间。里中儿豢之,角胜负为博戏。昔有斗禽,未见有斗鱼,亦可观也。”“斑纹赤黑相间”的小鱼就是中国斗鱼的一种——红蓝叉尾斗鱼(拉丁学名Macropodus opercularis),因为它是叉尾斗鱼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所以也叫“普通叉尾斗鱼”,简称“普叉”,在国内不同地方,又有盖斑斗鱼、天堂鱼、菩萨鱼、花手巾等俗名。同时,由于它是中国斗鱼当中养殖时间最早及最普遍的一种,因此人们有时候也直接将它称为“中国斗鱼”,俨然成为了中国斗鱼的代表。
西方有很多人偏爱红蓝叉尾斗鱼(以下如无特殊需要,均简称“普叉”),将它视为热带鱼中的精品。1869年法国驻宁波的领事馆委托一名法国官员将100条叉尾斗鱼带回国,然而经过长途的跋涉最终只存活了22只,巴黎著名的育种家卡蓬尼尔得到了其中的17只,这些叉尾斗鱼由他成功地进行了繁殖,成为了第一种被人工养殖的淡水热带鱼。德国著名的观赏鱼专家弗兰克.舍费尔(Frank Schafer)在《迷鳃鱼大全(All Labyrinths)》(1997)一书中对中国斗鱼的评价是:“最早的热带观赏鱼,也是迄今为止最美丽的鱼种之一。”
园尾斗鱼▶▶▶中国斗鱼的品种 当然,除了普叉之外,中国斗鱼还有其他品种。所谓“中国斗鱼”,是中国及越南已知的四种Macropodus属斗鱼的统称,分别为红蓝叉尾斗鱼、香港黑叉尾斗鱼、越南黑叉尾斗鱼和圆尾斗鱼。它们在生物学里的分类位置如下:
越南黑叉尾斗鱼又称蓝珍珠天堂鸟● 硬骨鱼纲Class: Osteichthyes ●全骨鱼下纲Intraclass: Teleostei●骨鳔总目Superorder: Ostariophysi ●鲈形目 Order: Perciformes ● 攀鲈亚目 Suborder: Anabantoidei●斗鱼科Family: Belontiidae (Polyacanthidae, Osphronemidae) ●斗鱼属Genus: Macropodus ●圆尾斗鱼 Macropodus ocellatus Cantor ●红蓝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 ●香港黑叉尾斗鱼Macropodus hongkongensis ● 越南黑叉尾斗鱼 Macropodus spechti
中山HK 无论是哪个品种,均有因占据领地、守卫巢穴、保护幼鱼而相互攻击的习性,即以喜斗而得名。中国斗鱼一般生活在小河流、溪流、沟渠、池塘和稻田里,对水质不苛求,在自然界喜食孑孓、红虫等小型水生昆虫与软体动物。它们和泰国斗鱼一样,长有褶鳃,可直接从空气中吸取氧气。一般雄鱼体色艳丽些,延长的鳍条较长。雌鱼产卵极多,多者可达1000粒左右。斗鱼在繁殖季节非常好斗,尤其是雄鱼,不仅互斗,还厮咬其他品种的热带鱼,因此适宜于单独饲养。 四种中国斗鱼的共同体态特征是:成鱼体长约为七八厘米至十几厘米,大致呈椭圆形,侧扁,尾柄不明显;鳃上腔内有瓣状辅助呼吸器官,帮助它们在水面吸入氧气;腹鳍胸位,第一鳍条延长呈丝状,也可称为胸针;背鳍、臀鳍、尾鳍明显;雄鱼体色较鲜艳,雌鱼体色较暗。具体的区分主要在于尾鳍、体纹与鳃盖。首先从尾鳍看来,可先将圆尾斗鱼与其他三类区分开来,圆尾斗鱼(以下如无特殊需要,均简称“圆尾”),顾名思义,它的尾巴呈圆形,鳃盖蓝斑较明显,背鳍与臀鳍较长。而其他三种斗鱼的尾鳍则均呈叉状,上下叶均延长,因此才有“叉尾斗鱼”之称。普叉与其他两种黑叉尾斗鱼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它在体侧有红蓝相间的鲜艳条形体纹,另外,身体和尾鳍长度平均来说均稍短于另外两种黑叉尾斗鱼,展示的时候尾展幅度也较两种黑叉尾斗鱼稍窄,鳃盖的蓝斑颜色显眼。香港黑叉尾斗鱼也叫香港斗鱼,拉丁简称HK(以下如无特殊需要,均简称港黑),越南黑叉尾斗鱼也叫红鳍斗鱼,拉丁简称SPE(以下如无特殊需要,均简称“越黑”),两者在自然状态下,体色均呈暗褐色或暗蓝色、浅黑色等,身型修长,叉形的尾鳍都很长,而且尾展也很宽大。两者相比,主要特征是前者头部两侧的鳃盖都具有一个显眼的蓝斑,头顶和前背部散布褐斑,而后者的鳃盖没有显眼蓝斑,没有体纹和褐斑,整体栉状鳞片干净流畅。 实际上,中国斗鱼的这四个类型之间,也存在着生物学上亲疏远近的关系。从王培欣等(2009)对几种斗鱼的基因研究结果当中,我们得知,包括圆尾斗鱼在内,四种中国斗鱼均属于“斗鱼属”这样一个鱼类的单系性,表明它们具有相同的祖先,由共同祖先适应不同环境首先分化出圆尾斗鱼和叉尾斗鱼两个种,然后再从叉尾斗鱼分化出红蓝叉尾斗鱼、香港黑叉尾斗鱼及越南黑叉尾斗鱼等。王培欣等(2009)指出:圆尾斗鱼在形态、分布区系和分子遗传等方面,都与其他斗鱼属中其他鱼类有较大差异,故圆尾斗鱼与其他其他斗鱼的亲缘关系也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港黑与越黑在所构建的系统树中首先聚成姐妹种,再与普叉聚类,表明两种黑叉尾斗鱼之间的遗传关系较近,与普叉的物种分化比较明显。同时,不同产地的香港黑叉尾斗鱼形态上有较大差别,这说明港黑种内群体间遗传差异非常明显,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
此外,市面上也出引自国外的从人工定向培育而来的变异品种,如蓝叉尾斗鱼(简称蓝叉)、白化叉尾斗鱼(别名白兔)、红叉尾斗鱼(简称红叉)等,都是从红蓝叉尾斗鱼变异而来,它们在生物学角度上仍然属于红蓝叉尾斗鱼的分支。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四种野生状态下的中国斗鱼,以及通过人工培育而出的新品种“蓝叉”、“白兔”、“红叉”等,均属同一个“斗鱼属”,具有一个鱼类的单系性。而且,各种叉尾斗鱼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可以通过不同品种之间的杂交来培育新种,为中国斗鱼的人工多样性繁殖培育提供了便利的自然条件。
▶▶▶中国斗鱼的分布区域中国斗鱼的这四种不同的自然类型,还有着各自主要的分布区域,其中也有两个类型重合分布的地方。 圆尾斗鱼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北,最北到达黑龙江、新疆一带都可以寻觅到它的踪迹,国外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及日本(其中日本可能是从亚洲大陆引进的)。红蓝叉尾斗鱼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最南到达中南半岛的越南中部地区。因此,长江流域作为圆尾斗鱼和红蓝叉尾斗鱼自然分界岭,实际上也是这两种斗鱼的重合分布区。虽然也有人在珠江流域寻找到过圆尾斗鱼的踪影,不过是自然分布还是人工引入,还存悬念。 香港黑叉尾斗鱼的分布区域则以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向东到达福建西部一带,向北到达江西南部,向西到达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的钦州、防城、上思一带,都发现过它的踪影。香港黑叉尾斗鱼最早由香港鱼类学研究者林钊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香港率先采集到标本,当时他认为港黑与越黑是同种。香港斗鱼最早被正式以Macropodus Hongkongensis拉丁学名命名,则是2002年德国鱼类学家Freyhof和Herder在其文章中的率先使用(Freyhof,J & Herder, F 2002)。港黑绝大部分栖息于相对封闭的山涧溪流,因为栖息的环境不同而又相对封闭,导致分化出了不少差异较明显的地方表现型。港黑分布区域的华南地区,均是普叉的分布区域,但港黑主要是在山涧溪流里繁衍,普叉则主要是在水田溪流生息,它们在共同的区域内呈现着互补分布的自然生息状态。
越南黑叉尾斗鱼,顾名思义,主要是分布在越南境内,从越南南部到越南北部均有分布;与越南接壤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德保、靖西、大新等喀斯特高原台地,最近两年也发现了越黑的踪影。它们在表现型上体现出越黑地方型的独特特征,因此中国斗鱼的玩家们也给它们起了一个独特的地域品系名称——“壮家黑叉”(简称“壮黑”)。壮家黑叉的发现,首次证实了越黑在中国国内亦有分布,因此Macropodus属的四种斗鱼被称为“中国斗鱼”,是名副其实的。
这是本号第一篇文章,小编也是原生水族玩家,爱原生,更爱原生斗鱼。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让更多人知道,中国的观赏鱼不止金鱼和锦鲤,河里的鱼不是只用来吃。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ent/1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