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风范

白鲟鱼(白鲟灭绝)

7月21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更新了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报告,正式宣布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白鲟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新闻一出,全网沸腾。

所以当我们见证了地球上某个物种的灭绝,然后呢?

图片来自 IUCN 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危起伟

IUCN 红 色 名 录

“正式宣布白鲟灭绝”的消息来自于《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的报告。

《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一份权威数据报告,也叫 IUCN 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是 1963 年开始编制的全球动植物物种保护现状最全面的名录,也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状况最具权威的指标。

“IUCN 红色名录”是根据严格准则,评估数以千计物种及亚种的绝种风险后编制而成,旨在向公众及决策者反映自然物种保育工作的迫切性,并协助国际社会避免物种灭绝。

当我们讨论 IUCN 红色名录时,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它的物种濒危等级分类:绝灭 Extinct、野外绝灭 Extinct in the Wild、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濒危Endangered、易危 Vulnerable、近危 Near Threatened、无危 Least Concern、数据缺乏 Data Deficient等,各个级别的物种生存状态严峻程度依次递减。

7 月 21 日更新的“IUCN 红色名录”最新报告数据显示,“红色名录”中评估的物种达到147517 个,其中 41459 个物种“面临不同程度的灭绝危险”。其中,“面临灭绝危险“的物种官方指定为极危(CR)、濒危(EN)、易危(VU)的3个级别范畴。

其中“灭绝”范畴包括灭绝和野外灭绝。前者指该物种的最后一个活体已经死亡、彻底消失,后者指在某一物种的寿命范围内,经过调查发现野外的最后一个活体已经死亡,但还有人工养殖的活体。从自然野外的数据来看,两者其实意味着一样的灭绝结果,这也是白鲟现在所处的状况。

除了宣布白鲟灭绝,更新的“IUCN 红色名录”将迁徙帝王蝶(Danaus plexipus plexipus)新加入列入濒危物种。好消息是之前位列濒危的虎类 (Panthera tigris) 因为得到很好的保护和救助,数量稳定且逐步增长,从濒危降级为易危。

迁徙帝王蝶(Danaus plexippus plexippus)已作为濒危物种进入IUCN红色名录 |摄影: Joe Schelling

与 恐 龙 同 期 的 远 古 白 鲟

对于白鲟灭绝的噩耗我们不是第一次听说。在两年多前,著名的鲟类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就在一篇学术论文中预测道,2005~2010 年时长江白鲟便已灭绝。

关于白鲟灭绝时间线,图片来自刊登在《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9)》

根据有限的资料显示,白鲟最后一次出现是在 2003 年 1 月 23 日左右。最后那只白鲟在安装了超声波跟踪器放归长江后,由于追踪它的快艇触礁造成故障信号丢失,白鲟不知所踪。直至今日,科研人员再没有发现过白鲟的踪影,也没有人工养殖的个体。直到上周, IUCN 红色名录正式宣告白鲟灭绝。

1993年捕获的一尾白鲟 | Hui Zhang, et al.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0)

白鲟(Psephurus gladius)是一种生活在长江的大型肉食鱼类,分类学上属鲟形目长吻鲟科白鲟属,是我国的特有鱼类。虽然名叫白鲟,但是它只有腹部是白色,头部、体背部和尾鳍均呈青灰色。

白鲟体型庞大,长江白鲟最长者可达七米,体重可达五百公斤,是名副其实的淡水鱼之王。白鲟的标志性特征是有着较长的头部和极为延长突出的吻部,长嘴突出如剑,头长可达体长的一半以上。过去长江沿岸生活的人们观察到了白鲟的这一特征,故称其为象鱼(四川)、朝剑鱼(湖南)等。

四川渔民流传有一句俗语: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的不像样。“腊子”指的是同样处在灭绝边缘的中华鲟,“黄排”胭脂鱼如今同样也是濒危鱼类,而“象”便是指白鲟。

白鲟,明刊本《三才图会》

长江白鲟是长江特有的鱼类,在鱼类进化史上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作为一种原始鱼类,它的祖先与恐龙同时期,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白垩纪残存下来的古老生物。大约在 3400 到 7500 万年前,白鲟可能曾广泛地分布于地球,但随后大多数原始鱼类逐渐被新生代真骨鱼取代,白鲟成为少数保守而顽固地延续至今的古老遗种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记载白鲟鱼的踪迹。

《山海经·东次三经》写道:“孟子之山,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阳,其中多鲔。”郭璞注释曰:“鲔即鲟,似鱣而长鼻,体无鳞甲,一名鱑。”

鲔 清刊本《毛诗名物图说》

在《礼记》《周礼》等记载周天子春季祭祀宗庙的场景中,有“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的描述,将白鲟以体型分级:“.……其特大者,谓之王鲔”。也因为巨型身体,在中国古代鲟鱼被当作精怪出现在神话故事中。明代的《搜山图》是二郎搜山降妖的故事,画中白鲟被面目狰狞的神将拦腰抱住,动弹不得。

《搜山图》局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如今,再也没有亲眼见到的可能,我们只能从有限的书籍中、影像资料上和博物馆标本看到灭绝了的白鲟的残骸,想象它的壮观和奇妙。

物 种 灭 绝

在长江流域,除了白鲟,同为洄游鱼类的中华鲟野外种群也岌岌可危,仅依靠人工种群每年放流勉强支撑;同为大型掠食性鱼类的鯮鱼十余年未见,身为长江三鲜之首、被文人恨其多刺的鲥鱼也已怀疑灭绝;此外,曾多次被拍到与渔船共游的白鱀豚早在本世纪初便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已经很久没有踪影的白鱀豚

按照达尔文进化理论,物种有起源和进化就必然有灭绝,我们似乎不应该为一个物种的出现和灭绝而大惊小怪;但是与恐龙同期的白鲟在“恐龙灭亡的逆境”中都顽强的存活了,这时候却灭绝了。物种在不该灭绝的时候灭绝,这才是我们应该接受到的自然的警示。

每一个物种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它必须在其生态系统中,与其他物种保持和谐良好的关系,才能得以繁殖和发展。起初,没有人在意物种灭绝是灾难,认为不过只是一个物种,直到物种的灭绝打破了现有的和谐平衡,导致生态系统中依赖它们的物种灭绝,继而影响到几个或几十个物种的生存,甚至整个生态系统崩溃,直到这场灾难变得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有人开始觉察了。

我们盘点整理了 5 部讲述灭绝物种以及濒危物种的优秀纪录片,伴随着觉醒者的镜头和行动,让我们直视自然、直视地球、直视人类自己。

《恐龙·最后一日 Dinosaur Apocalypse 》

灭绝物种:恐龙

6600 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这场全球性灾难导致恐龙灭绝。在影片《恐龙:最后一日》中,“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爵士带领观众回到 6600 万年前的恐龙世界, “亲历”它被毁灭的全过程,度过地球历史上最扣人心弦的 24 小时。

纪录片用最先进的 CGI(电脑三维动画)视觉特效制作技术将观众带回到白垩纪晚期,精准还原地球环境、恐龙形象和撞击细节,见证那个命运攸关的日子里生活的生物,也许还会彻底改变人们对恐龙灭绝的认识。

《 暗海 Sea of Shadow 》

濒危物种:加州鼠海豚

纪录片《暗海》讲述了拯救墨西哥湾小头鼠海豚的故事。

小头鼠海豚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鲸豚类哺乳动物,因为其鱼膘可以制成花胶,有滋阴养颜的功效成为进补食物,在被夸大功效之后更是价格水涨船高。于是小头鼠海豚被捕捉打捞接连丧命,最后陷入仅剩下 15 头的绝境。一个名为“海洋牧者”的组织在墨西哥海军的帮助下,联合科学家、新闻工作者以及环保人士展开小头鼠海豚的保护,追逐非法渔民、移除渔网,揭开利益链之后的犯罪、暴力甚至政治斗争。

《穿山甲:被捕杀最多的动物 Pangolins: The World's Most Wanted Animal》

濒危物种:穿山甲

《穿山甲:被捕杀最多的动物》是由大卫·爱登堡参演的公益纪录片。

在地球上生活了 4000 多万年的穿山甲如今成为极度濒危物种,未来十年,穿山甲很可能彻底灭绝。纪录片讲述了环境保护者玛丽亚·迪克曼访问越南、泰国和中国,展示被称为穿山甲的不寻常的鳞片哺乳动物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被偷猎和非法贩运的动物物种之一的故事。

《象牙游戏 The Ivory Game》

濒危物种:非洲象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过去 10 年间,有超过 15 万头大象死于象牙盗猎,象牙原材被加工成奢侈品,催生高昂的利益交易。如果持续下去,非洲象将在10年内灭绝。

纪录片《象牙游戏》聚焦亚非两大洲的非法象牙贸易路线,在中国和非洲拍摄了 16 个月的秘密情报团队、秘密活动家、前线护林员和坚韧的自然保护主义者的行动,揭开腐败的全球象牙贩运网络真相。

《追踪海洋巨兽Chasing Ocean Giants》

濒危物种:巨型鲸类

面对神秘的海洋世界,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导演帕特里克·戴克斯特拉是当代杰出的海洋探险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拍摄到蓝鲸哺乳和蓝鲸热量运行镜头的人,也是世界上第一次航拍到蝠鲼“龙卷风”进食场景的人,他还是探索和记录斯里兰卡海域蓝鲸种群以及虎鲸向冰岛和挪威迁徙的先驱。

在纪录片《追踪海洋巨兽》中,他为了探索海洋的奥秘,去到世界上最偏远、环境最恶劣的海域,拜访座头鲸、鲸鲨、虎鲸、抹香鲸等稀有“海底巨型怪兽”,探索它们传说背后的真相。

物种的灭绝不是只发生一次。当前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不仅涉及生物学意义上的灭绝,还面临着“社会性灭绝”,意思是如果一个物种从我们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知中消失,它就会经历第二次灭绝。——《生态学与进化趋势》期刊,2021

如果某些物种生物上的灭绝我们已然无法挽回,那至少,我们可以通过记忆和记录,不让它再经历第二次。物种灭绝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一旦地球上的物种灭绝到一定程度,人类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扫码加入乐活官方粉丝群

好礼等你来拿~

更多乐活关注

动物们的奇特散热法,人类当真学不来

不如逃离 40℃ 的上海,去山里做个志愿者

直接订阅吧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ent/5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