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鱼(太湖银鱼该不该移植)
太湖银鱼是我国特产的小型经济鱼类,也被称为面条鱼、银条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我国著名的“太湖三白”之一。银鱼全身洁白透明、全鱼都可食用,经济价值高,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品种。在国外,中国的银鱼也是备受推崇,被进口商们称为“小黄金”。
太湖的银鱼资源相当丰富,最高年产量曾高达3000吨,在当时的年代,不少渔民都靠着这条鱼实现了发家致富。1979年,太湖银鱼第一次向外地移植扩种,滇池的渔民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滇池银鱼产量最高的一年是在1985年,当年银鱼渔获多达3500吨,比太湖的产量还要高,在全国引起了巨大轰动。
此后,国内掀起了一阵阵移植银鱼的浪潮,“移植一条鱼,盘活一潭水,致富一方人”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在40多年的时间里,太湖的银鱼被先后移植到了全国21个不同的省份,除了台湾、陕西两省以外均有移植,把一个个水库、湖泊变成了“活鱼矿”。
太湖银鱼为什么能掀起移植热潮?
据文献记载,太湖中共有4种不同的银鱼(少部分学者认为有5种),有经济价值的是太湖新银鱼和大银鱼两种。
太湖新银鱼是太湖的优势鱼种,成年个体较小,在5~8公分左右,已经能赶上一根香烟的长度。相比之下,大银鱼的个头儿就大得多了,成年个体体长9~13公分。从渔民的实际渔获来看,规格更大的大银鱼可达18~27公分,在山东省三里庄水库出水的大银鱼甚至长到了32公分(目前的最大纪录)。大银鱼食性贪婪,胃口奇大,有时还能在腹中看到完整的小鱼小虾,是妥妥的凶猛捕食者。
那么问题来了,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为什么能在全国掀起移植热潮呢?
其一,银鱼的经济价值高。国内的银鱼能卖到50~60元/斤,最高上百元一斤,经济价值不菲,这是国内频繁引种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凉城县的渔业人员先后3次将大银鱼移植到了岱海,共计投放受精卵900万枚。在1995年,当地迎来了银鱼的大丰收,多种渔具齐上阵,一举捕捞了310吨大银鱼,纯获利1500多万元。
一条鱼在90年代就创造上千万元的产值,这到底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凉城县当年的农工牧产业的总收入也仅有1000万元,银鱼移植的暴利由此可见一斑!
其二,银鱼适应性强,食物链短,容易捕捞。太湖新银鱼和大银鱼都分布在水体的中上层,容易用网具捕捞,人力成本低。实际的引种试验也表明,银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能在黑龙江、新疆、云南等地湖泊、水库中广泛扎根。无论水质处于中贫营养还是中富营养状态,太湖银鱼都能够顺利繁殖并形成种群,具有很强的环境可塑性。
其三,繁殖能力强,移植工作简单。移植银鱼时,只需要将其受精卵投放到适宜地点即可,操作极为简单。当银鱼的苗种顺利孵化后,便能自行摄食浮游动物,不需要额外的人工管理,省时省力。
在静水环境下,银鱼也可以自然繁殖,不需要像四大家鱼一样年年投种、放苗,省去了很多繁琐步骤。银鱼的繁殖力也很强,太湖新银鱼的怀卵量为1200~3000枚不等,大银鱼则为3000~35000枚,一年之内有多个繁殖期,3~5个月内就能快速爆发,形成渔业规模。
移植成功率低,让银鱼变成“烫手山芋”
首先要说明的是,大银鱼的移植虽然是一本万利,投入小,回报高,但并不是每次移植都能保证成功,有时甚至连续多次均告失败。
据调查,每1万枚银鱼受精卵的成本约为50元,1万亩水面需要投入的成本约为15~17万元。如果能移植成功,这一成本确实算不上多,但如果多次投放均以失败告终,那也将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损失。要命的是,实际的失败率还挺高。
银鱼移植容易失败的因素有很多,直到现在也是一个业内难题。比如上面提到的内蒙古岱海,首次移植大银鱼就宣告成功,产量稳步升高,在第9年形成了可观的捕捞产量,但到了第10年湖中的银鱼却突然不见踪迹。
无独有偶,2016年黑龙江大庆市小龙虎泡的大银鱼种群也迎来爆发,资源量喜人。但当年雌性银鱼的成熟期却往后推迟了,而雄鱼的成熟期则不变,这就导致雌雄亲鱼无法完成交配繁殖。果不其然,到了2017年春季小龙虎泡内的大银鱼已经所剩无几,资源量严重缩水,银鱼产业再次坠入低谷。
胡传林等学者的研究表明,银鱼自然孵化的成功率很低,容易受到底泥、溶解氧等因素的影响。银鱼的受精卵属于沉性卵,依附在底泥表面孵化,如果底层缺氧或者底泥中含有毒害物质,银鱼卵很有可能无法顺利孵化,导致整个种群全军覆没。
即便鱼卵成功孵化,到了幼鱼期也极有可能再遭劫难,遭到其他鱼类的捕食,比如马口鱼、黄颡鱼、翘嘴红鲌、红鳍鲌等肉食性鱼类。因此,投放银鱼卵之前必须要先对肉食性鱼类进行考察,其比例低于5%才适合移植银鱼,否则大概率会失败。
如今的银鱼,为何备受质疑?
移植银鱼的初衷就是为了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各地渔民的经济收入,而银鱼也确实不负众望,成了各地渔民的“摇钱树”。渔民的钱包变厚了,生活变好了,但生态也开始显现出负面影响。比如:物种入侵、危害土著鱼等等,这些负面事件为银鱼招致了很多非议,甚至是强烈指责。
先说说大银鱼。大银鱼不仅会吞食浮游动物,还会捕食各种小型鱼虾,击杀餐条、香鱼、凤尾鱼、麦穗鱼等小型鱼类,导致数量锐减甚至种群衰亡。也有专家指出,银鱼会吞食土著鱼类的鱼卵,生态危害不容小觑。
太湖新银鱼所引发的物种生存危机事件,也同样是屡见不鲜。上世纪80年代,云南的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等均移植了太湖新银鱼,短暂的甜头之后却接连爆出重磅新闻:各地的土著鱼急剧锐减,滇池金线鲃、银白鱼以及抚仙湖的鱇浪鱼几乎被“赶尽杀绝”,在湖区一度绝迹。
鱇浪鱼曾是抚仙湖的优势土著鱼,产量多达500吨,在引入银鱼之后,短短7~8年后鱇浪鱼就走向了濒临灭绝。2002年,鱇浪鱼的产量仅有1吨左右。一时间,“太湖银鱼吃绝云南土著鱼”的说法开始流传开来,银鱼也因此背上了“土著鱼杀手”的恶名。
值得庆幸的是,在研究人员的帮助下,云南土著鱼的人工繁殖技术被相继攻克,最终通过放流的手段才得以“保种”。不过,这些事件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银鱼移植的利弊,尤其是与土著鱼之间的矛盾。
2010年以来,银鱼的移植依然在继续,但相比以往已更加谨慎,往往选择在封闭的水库中投放受精卵,避免过去的悲剧再度上演。比如在2014~2018年,黑龙江连环湖阿木塔泡和牙门喜泡的银鱼产量均获丰收,基本稳定在300吨左右,而且也避免了物种矛盾,真正兼顾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总之,银鱼的移植既有利又有弊,关键还是要看人为控制。只要能在移植前加强引种安全评估,把好“生态关”,这一物种就能够为人所用,成为创造财富的“聚宝盆”。
对于银鱼移植的利弊,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ent/6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