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案例(弯着进来)
文/辛颖
图/网络
2020年我们仍能看到
同性恋辨别、治疗“一条龙服务”的小广告
某宝的“性别扭转符”
收费高昂的“性向扭转”机构
……
同性恋扭转治疗为何层出不穷?
怎样才能消除这种乱象?
首先,先放几张让人无法与21世纪联系起来的广告图:
更可怕的是,除了大街广告和所谓的“符法”,各大城市还隐藏着各种披着“正规机构”外衣的同性恋扭转服务。
近日,广州就有一家叫“达明中心”的机构号称可以开展“转变性倾向”的业务。宣传文案上,该机构称自己“有着成功的方法和案例”,并且号称已找到同性恋或双性恋等问题的根源,“他们的性向多与原生家庭及成长环境有关。比如父母离婚、与父亲或母亲关系很差、单亲家庭……”
达明中心还列举了数个因为家庭关系不良导致同性恋的例子:“父母在我不懂事时就离婚了,我跟妈妈生活……但身体确实对男生才有性欲。”“父亲对我不管不顾,一见面就打骂我……然而我对喜欢的男生会起生理反应。”
同时,该中心分析道,“这是当事人的生活环境中,因父亲问题造成了他对男性特质的‘缺’,内心产生对男性特质的亲近与渴求的需要。这是造成其性取向问题的关键。”
最后,该中心得出结论:“要成功解决性取向的问题,改变同性恋,就需要到达明中心做个案分析。”
该中心提供的性取向扭转治疗费用很高:中国人需要16万人民币,外籍人士需要16万美金。并且达明中心称,他们只有一位老师有相关的技术、方法及经验来改变此类问题,“老师做个案分析的时间需要排期,因为预约个案的时间需要提前至少一个月。”
为何同性恋扭转治疗层出不穷?
早在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在《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将同性恋从人格及行为障碍的名单中删除;2001年,我国的精神病分诊手册CCMD-3已经把同性恋从性心理障碍当中删除。然而时至今日,针对同性恋的扭转治疗仍然存在。
2014年,一名男同性恋者小振经历了电击治疗后,向北京法院起诉了诊所“心语飘香”对他健康侵权、人格侵权,要求“心语飘香”赔偿他的经济损失,并公开道歉。
2014年,北京同志中心的志愿者前往北京“国奥心理医院”接受扭转治疗。在前几次的会谈当中,国奥心理医院的心理医生号称能够“让同性恋者弯着进来,直着出去”。他们甚至有一个“黑科技”仪器——通过手握金属棒,“测出”你的染色体状况,从而判断你是“真性同性恋”还是“假性同性恋”。
2013年和2014年,北京同志中心曾经做过两份和同性恋扭转治疗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
1. 迄今为止的扭转治疗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传统的精神分析、行为治疗、厌恶疗法,甚至还有利用药物、电击等具有身心伤害的方式治疗。
3. 绝大多数的扭转治疗亲历者,都是为父母所逼。其中有一位受访者称,其母亲“宁愿他是强奸犯,也不愿意他是同性恋”。
同性恋扭转治疗之所以还存在,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仍然存在着针对性少数人群的广泛歧视。
虽然近些年性少数人群在社会的能见度越来越高,但他们遭受的歧视却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次,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当中缺乏多元性别相关的内容。
虽然2001年,我国已经实现了同性恋的去病理化,但这部分内容在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当中并没有得到足够多的体现和重视,在过去的二级咨询师培训上,仍然可以看到关于病理化同性恋的内容。
另外,虽然在我国心理咨询师注册系统的伦理守则当中,明确提出了禁止歧视性倾向,但我们也需要形成一个行业共识,来明确禁止同性恋扭转治疗。
如何消除同性恋扭转治疗?
我们建议,从事精神治疗和心理咨询机构应当有严格的准入门槛和设立标准;且任何情况下,任何机构都不能够对18岁以下的“患者”进行同性恋扭转治疗。
心理咨询人员和精神卫生从业者应提高自身素质,接受必要的性/性别教育,加强性少数人群方面的了解和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需了解同志群体心理治疗与服务内容,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
而作为同性恋人群,在咨询(“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现任何机构或个人进项有伤害的治疗方式,可向相关卫生主管部门或工商部门进行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总之,我们需要明确和强调的是,同性恋不是能“变成”的,正如它不可能被“扭转”和“治愈”。
而矫正机构口中所谓的“矫正成功”,不过是“能够结婚生子、融入主流社会”。
不存在的“疾病”,恐怕只是以污名作温床、以歧视为养料的产物,最终只能在荒诞中结束。
愿明天的世界,不再有同性恋扭转治疗。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law/13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