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款函怎么写(借贷纠纷全是干货)
一、案情简介
案情简介
二、结论初步预判
你们之间存在法律上的借贷关系,你可以要求借款人偿还本金及逾期还款的利息。由于借款人在借款时有配偶,应该分情况处理:(一) 在通常情况下,该笔借款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可能性会很大,你可以要求借款人或者借款人的配偶还款。但是如果有证据能够证明该笔借款不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有可能被认定为借款人的个人债务,只能要求借款人还款。(二) 如果你和借款人明确约定了该笔借款为个人借款的,那么你就只能要求借款人还款。
三、应还金额、本金、利息
(一) 应还金额
你可以要求借款人偿还各项款项总计5,198,082.19元(本金+利息)。
计算明细
(二) 本金
你们之间借款的本金为5000000元。本金的认定:通常情况下,借贷双方约定的借款金额或在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中载明的借款金额为借款本金。但在本金中预先扣除利息的,扣除掉的这部分不算借款本金,借款本金为借款人实际获得的金额。
(三) 利息
你们之间没有约定利息,目前借款人已经出现了逾期,因此你有权主张借款人承担自逾期还款之日起的逾期还款违约责任。但是,借款人应支付的逾期利息需根据法院判决来确定。
四、借款事实分析及证据收集
(一) 借款合意部分
(二) 借款交付部分
五、纠纷解决方式
(一) 与借款人进行沟通,要求借款人及时还款,借款人确因经济困难,无力一次性全额还款的,可以让借款人先偿还一部分借款或适当减少利息,同时让借款人出具一份还款计划书(可参照“相关文书范本”中的《还款计划书》),重新确定还款时间,保护你的债权。(二) 与借款人就还款事项进行协商和解,达成还款协议后,应该签订还款协议书(可参照“相关文书范本”中的《还款协议书》),防止借款人反悔不按照还款协议还钱。(三) 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如找保证人或提供财产抵押等。(四) 借款人不想还钱的,可以发送催款函或委托律师发送律师函(可参照“相关文书范本”中的《催款函》);经催款后,借款人仍不还钱的,应尽快起诉并申请财产保全(可参照“相关文书范本”中的《起诉状》、《财产保全申请书》)。如你采取以上协商的措施还不能解决纠纷,你还可以采取调解和诉讼的方式解决,以下是几种纠纷方式的优劣比较及调解、诉讼的相关事宜供你参考。
协商解决
调解解决
诉讼解决
六、相关文书范本
《借条》
《欠条》
《还款承诺书》
《催款函》
《还款协议书》
《还款计划书》
《起诉状》
《财产保全申请书》
财产保全申请书
申请人: , (男/女), 年 月 日生, 族, (写明工作单位和职务或职业),住 ,联系方式: 。被申请人: , (男/女), 年 月 日生, 族, (写明工作单位和职务或职业),住 ,联系方式: 。 申请事项:
一、请求贵院对被申请人价值相当于 元的财产进行保全。
保全的财产线索如下:(一) 查封被申请人位于 位置的房产,产权证号为: ;(二) 查封被申请人登记在 名下的车子,车牌号为: ,车子的品牌为: ;(三) 查询并冻结被申请人在 银行账号内的存款,开户行为: ,开户人名称为: ;(四) 查封被申请人位于 位置的机械设备,登记所有权人为: ,登记机关为: ;(五) 冻结被申请人在 公司的股权,股东账号为: ,占股比例为: ;(六) 查封被申请人位于 位置的土地,土地证号为: ,登记机关为: 。二、申请保全的费用由被申请人承担。 事实与理由:
2019年01月05日,被告(借款人)与原告达成借款协议,原告向被告借款5000000元,约定2021年01月01日还款,并有借款合同、欠条、还款承诺书、录音(录像等)试听资料、短信(微信、网上银行等)借款信息、证人证言可以证明。双方达成借款协议后,原告通过支付宝、微信、网上银行等第三方工具转账的方式向被告交付了借款款项,但被告却没有依约足额还款,已构成了违约。申请人认为,如果不对被申请人的财产进行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为了保证被申请人所有以上财产或权利不被非法处置,再次损害申请人的债权,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向贵院提起财产保全申请。申请人愿用下列财产或材料作担保,如因申请人申请财产保全错误给被申请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由申请人承担赔偿责任。(一) 担保函;(二) 现金;(三) 位于 位置的房产,产权证号为: ;(四) 登记在 名下的车子,车牌号为: ,车子的品牌为: ;(五) 在 账户内的存款,开户行为: ,开户人名称为: ;(六) 位于 位置的机械设备,登记所有权人为: ,登记机关为: ;(七) 在 公司的股权,股东账号为: ,占股比例为: ;(八) 位于 位置的土地,土地证号为: ,登记机关为: 。此致人民法院
申请人(签名或盖章):
2021年08月30日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law/16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