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补偿金如何计算(劳动者如何才能领取到正确的经济补偿呢)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也越来越完善,人们就业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强。在人员就业流动的时候,一个无法回避的就是经济补偿金,这是一种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补偿,什么情况下才可以领取呢?有几种发放方式?让我们来解析一下。
哪些情况可以领取经济补偿?
实际上,经济补偿金在《劳动合同法》中并没有提出这一概念,《劳动合同法》说的是经济补偿。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6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该条文罗列了七类情况。主要是:
(1)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也叫做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这种情况,一般是指用人单位有违反劳动法的行为,侵害劳动者利益的,让劳动者不得不解除劳动合同。这也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利益不受侵犯。比如说没有正常发工资、交保险、提供劳动保护、强制劳动等等。
(2)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6条规定,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也就是说,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也是用人单位要支付经济补偿的,协商不支付经济补偿不算数。当然,除非是民不告、官不究。
(3)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主要指的是劳动者无过失性辞退。反过来说,劳动者如果有过失性辞退,就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了。
(4)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41条第1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指的是经济性裁员,实际上包含了四类情况,比如说破产重整、生产经营困难、转产裁员、客观情形变化等情况。比如说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企业出现了裁员的情况,一般指的就是生产经营困难裁员。
(5)除用人单位维持或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劳动合同法第44条第1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还是说单位不同意,则单位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不同意,则无需支付经济补偿。
(6)依照《劳动合同法》第44条第4项、第5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一般指的是单位破产、解散等情况。
(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经济补偿的标准
经济补偿的标准说起来比较简单,实际上就是按照在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没有上限。
除非劳动者工资高于300%的上年度社平工资,上限是12个月,标准是300%的社平工资。
月工资的标准,是按照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
职工的工资总额实际上包含了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津贴补贴、奖金、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六类待遇。而且是没有扣除社保、公积金个人部分以及个人所得税等部分的工资总额。所以,远远比每月发到手的工资要高。
N+1是指什么?
每工作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大家又习惯的将其称为“N倍补偿”。但是,有的人说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是N+1,这是什么情况呢?
实际上,指的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无过失性辞退的内容,用人单位应当提前30天告知劳动者要解除劳动合同,或者额外支付一个月的工资,立即解除劳动合同。多数情况下,用人单位担心劳动者思想不稳定,会做出一些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情,会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
但是,无过失性辞退并不是随意辞退!无过失性辞退只有三种情况: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如果是说,那用人单位没有按照《劳动合同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支付的就不是经济补偿,而是赔偿金了。
赔偿金的标准按照经济补偿的二倍计算,也就是传说中的“2N”。
当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只要双方同意就可以。劳动者可以站在有利地位要求超过N+1的补偿,比如说N+2、N+3甚至N+5、N+6。
所以,有些情况下不需要相信企业忽悠,他如果敢故意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支付二倍经济补偿的,劳动者也应当有底气一些。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law/18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