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法律百科

开车撞死人逃逸(2016年)

2016年12月19号傍晚6点,江苏省太仓市的上海西路,随着“砰”的一声,一名30岁男子被当场撞死,肇事者却马上逃逸。

警方迅速展开调查,令人震惊的是,肇事者竟然是一个11岁的小学生!

2016年,江苏11岁男孩偷车撞死人逃逸,判决时其母辩解:孩子还小

被公安局传唤后,小男孩淡定地辩称:“我不知道,还以为就是刮到树枝了。”

一个11岁的小学生,为什么能独自开车上路?小孩儿的监护人又在哪?到底是什么样的家长,培养出了这么一个冷血的小小凶手?

带着一系列疑问,警方进行深入调查,而最终的调查结果连警察都愤怒了!

2016年,江苏11岁男孩偷车撞死人逃逸,判决时其母辩解:孩子还小

一.准爸爸车祸身亡,警方全城搜索肇事者!

2016年,家住江苏省太仓市的陈杰,刚好满30岁。

对陈杰而言,这是幸福的一年,因为妻子有了身孕。面对这样天大的喜事,陈杰又兴奋又紧张,他小心谨慎地守护在妻子身边,希望孩子能够平安降生。

可就在12月19号这天,距离妻子的预产期仅剩10天时,意外发生了。

傍晚6点多,下班后的陈杰匆匆走回家,经过上海西路时,一辆车突然冲进非机动车道,陈杰避让不及,当场被撞飞。

一切发生得太快了,眨眼间,陈杰已经倒在了血泊中,周围的群众还没反应过来时,肇事者已经开车逃逸!

这时,现场的路人帮忙打了120,令人痛心的是,陈杰最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去世。

得知这个消息,陈杰的家人悲痛万分,怀有身孕的妻子更是差点哭晕过去!

好好的一个人啊,怎么突然就死了?

2016年,江苏11岁男孩偷车撞死人逃逸,判决时其母辩解:孩子还小

究竟是谁撞死了陈杰?

车祸发生后,警方迅速展开调查,通过对众多监控画面的对比与排查,最终锁定了一辆车牌号为“沪FY8652”的银色小轿车。

可令警方没想到的是,虽然找到了肇事车辆,但肇事者却不好找,因为这是一辆共享汽车。

更糟的是,这辆共享汽车还是被盗用的状态。

共享汽车公司的经理曹岳说:“因为有些人用完车之后,没有锁车门,所以这辆车始终是属于可以打火的状态。”

如果是普通的共享汽车,只需要平台查询使用信息就可以找到司机,偏偏这辆车已经被人盗用,这也意味着,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驾驶这辆车。

2016年,江苏11岁男孩偷车撞死人逃逸,判决时其母辩解:孩子还小

没办法,警方只能另寻线索。

好在这时候,交警部门拿到了肇事车辆事发前后的GPS定位,并且调取了全部能够拍摄到车辆的监控画面。

经过对比,警方终于发现,事发20分钟后,“沪FY8652”的银色小轿车回到了停车场,而一个身穿棕色夹克的年轻男子下了车。

不出意外的话,这个男人就是肇事司机!

2016年,江苏11岁男孩偷车撞死人逃逸,判决时其母辩解:孩子还小

可是,光凭这么模糊的图像,很难确定肇事者的身份,幸好,停车离开后不久,这名男子又推着一辆蓝色自行车回来了。

要知道,蓝色自行车并不多见,如果用它做突破口,应该能找到这名年轻男子。确定方向后,警方展开了全力搜索,哪怕掘地三尺,也要把犯罪嫌疑人逮到。

终于,在一个路口的监控画面里,警方找到了蓝色自行车,根据行迹路线,警方发现,年轻男子最终开进了太丰社区。

确定范围后,警方大量派人,挨家挨户上门查找,终于在一个出租房内,发现了那辆蓝色自行车。

2016年,江苏11岁男孩偷车撞死人逃逸,判决时其母辩解:孩子还小

真相马上浮出水面,可接下来的一幕,令在场所有警察都惊呆了。

二.肇事司机终于现身,竟是11岁小学生

找到蓝色自行车后,警察进屋询问。

出租房内只有一名微胖的中年妇女,被问到蓝色自行车的主人时,妇人说:“是我儿子的。”

经过询问,警方得知,这名女士叫李影,而她口中的儿子小宇,今年只有11岁,是当地一所小学的学生。

可警察很快察觉不对劲,监控画面中的人体型较大,看着比较成熟,完全不像一个11岁的小孩,难道肇事司机另有其人?

为了探明真相,警方决定,等小宇放学回来后再继续调查。

直到小宇回家后,所有警察都目瞪口呆:棕色的夹克,壮实的体型,这不就是监控画面里的“年轻男子”吗?

撞人逃逸的肇事司机,居然是个11岁的小学生!

2016年,江苏11岁男孩偷车撞死人逃逸,判决时其母辩解:孩子还小

为了弄清事情真相,警方决定进一步询问小宇。

一开始,小宇承认自己昨天驾驶了共享汽车,而且还在上海西路出点事,不过,对于撞死人并逃逸这件事,他却含糊其辞地说:

“我以为只是刮到了树枝。”

可这一辩驳实在太虚假,撞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和刮到树枝的感觉能相提并论吗?

至此,警方确认,撞死陈杰并逃逸的肇事司机,就是小宇。

不过,这个11岁的小孩为什么能够开车上路?熊小孩的家长又去哪儿了?带着种种疑问,警方深入调查,没想到,调查结果实在令人无语。

警方在12月17号这一天的监控中看到,也就是事发前两天,李影载着儿子小宇来到了共享汽车的停车场。

2016年,江苏11岁男孩偷车撞死人逃逸,判决时其母辩解:孩子还小

随后,小宇拉开了共享汽车的车门,一分钟后,这辆汽车就开动了,直到几分钟后,车辆又回到了停车位。

令人震惊的是,李影竟然就坐在另一边车上,全程观看了儿子开车,丝毫没有上前劝阻。

据李影交代,儿子小宇从小就喜欢车,可由于家里没车,她只能经常孩子去游乐场玩开虚拟车的游戏。

这一来二去的,李影就发现,儿子虽然年纪小,却极具开车的天赋,身为母亲,她倍感骄傲。

听说太仓市出现共享汽车后,李影便经常带着儿子去看车,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发现,有些车的车门居然可以打开,因为上一个司机没有锁门。

这个漏洞让母子二人兴高采烈,不花钱还能玩真的车,想想就划算!

2016年,江苏11岁男孩偷车撞死人逃逸,判决时其母辩解:孩子还小

随后,李影教小宇怎么发动汽车,尽管她也没拿到过驾照,但没见过猪跑,至少吃过猪肉吧?经过一通乱按,你别说,汽车还真发动了。

这便是悲剧的开始,让一个11岁的小男孩掌握方向盘和油门刹车,注定会发生一场惨祸。

李影解释道:“我以为他稍微开几分钟上手也没关系,结果他后来开那么远,我也不知道啊!”

现在的李影,可谓是万分后悔,可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1月25日,警方对此案做出了明确的责任划分:驾驶人小宇全责!

2016年,江苏11岁男孩偷车撞死人逃逸,判决时其母辩解:孩子还小

可这只是行政责任的划分,由于当时的法律规定,不满14周岁的小宇不需要负任何刑事责任。

得知这个消息,陈家人又气愤又委屈:难道一条人命就这么算了?

三.索要赔偿费,没想到另有隐情?

刑事责任没办法,陈杰的家人只能向小宇的父母索要民事赔偿195万元。

可小宇的父母却百般推脱,据了解,小宇一家靠父亲开挖掘机为生,小宇的妈妈李影还有病在身,都没钱医治。

面对巨额赔偿,他们只能费尽心思寻找借口。

首先,小宇父亲杨金友怪罪了共享汽车公司。

在他看来,一个小孩能轻轻松松地开车上路,而不需要驾照身份证之类的验证,足以说明该公司在管理上存在巨大的漏洞。

2016年,江苏11岁男孩偷车撞死人逃逸,判决时其母辩解:孩子还小

面对指控,共享汽车公司的曹经理做出了解释:“我们其实也很无奈,因为对车已经做了防盗处理,没想到还是有盗车的情况存在。”

言下之意是,共享汽车公司也是受害者。

眼看推卸责任无果,小宇的父亲杨金友,又把枪口换了个方向,直接对准了陈杰本人!

杨金友说:“如果陈杰当时不从绿化带迈出来,他怎么可能被撞到呢?”

好家伙,这直接怪受害者了。但陈杰对这场事故不负任何责任,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不过,警方也着实好奇,为什么陈杰会突然离开人行道,走到非机动车道上呢?

据监控显示,原来事发当天,人行道上有一大堆树枝挡路,只容得下一个人通过,或许是当时对面来人,陈杰才决定跨过绿化带,走外面的非机动车道。

2016年,江苏11岁男孩偷车撞死人逃逸,判决时其母辩解:孩子还小

警方初步断定,这堆树枝对陈杰最终发生事故,也有一定的影响。那么,这堆树枝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

经过居民走访和调查,警方找到了树枝的主人:78岁的夏振玉和82岁的陈万才。

两位大爷得知警察上门的目的后,表现得格外无辜。他们说,树并不是自己想砍的,而是居委会的人说,这两颗树挡住了阳光,一些邻居表示不满意,所以这才请人来砍掉的。

2016年,江苏11岁男孩偷车撞死人逃逸,判决时其母辩解:孩子还小

因此,两位大爷一起花了200块钱,雇佣了一名工人,帮忙砍树并清理树枝。

这么说来,是工人随意乱丢了树枝,才间接导致了陈杰的死亡?

警方又找到工人于耀明,出乎意料的是,于耀明一口否定了两位大爷的说辞。

他说:“当时大家都说好的,200块只是帮忙砍树,不可能还要搬运清理树枝。”

2016年,江苏11岁男孩偷车撞死人逃逸,判决时其母辩解:孩子还小

到底是谁在说谎,由于没有证据,已经难以确认了。查到现在,连警方也没想到,一桩车祸案,竟牵扯出了这么多可能导致陈杰死亡的人。

那么,到底应该由谁来负责陈杰车祸案的民事赔偿呢?

案件最后,陈家人将小宇父母、共享汽车公司、树枝的主人、以及答应搬运树枝的工人,全部起诉到法院,要求合理的民事赔偿。

2016年,江苏11岁男孩偷车撞死人逃逸,判决时其母辩解:孩子还小

到底谁的责任更大,就要看法院的公正审判了。

事发半个月后,陈杰的女儿平安降生,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抚慰了陈家人的心灵,但失去至亲的伤痛,永远不能弥合。

2016年,江苏11岁男孩偷车撞死人逃逸,判决时其母辩解:孩子还小

所以说,父母在外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孩子,而我们遇到熊孩子也不要轻易放过,因为,过度的放任纵容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在未来闯下弥天大祸。

你们认为呢?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law/21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