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法律百科

上海法院(周军)

周军 在立案窗口“问诊”21年

周军 在立案窗口“问诊”21年

他的故事

在立案窗口奋战21年,始终守护着人民群众与人民法院的“初次相遇”

撰文 | 曹赟娴

浦东新区丁香路611号,距离“魔都”地标上海中心不到4公里。

这里,曾屡次创下全国基层法院的年收案记录,似乎没有比这里的诉讼服务中心更“热闹”的地方了。这不,男子来找负气出走的老婆,观众来告电视里的明星,就连被没收压岁钱的小学生也来了……而这些形形色色的案件,最后都来到同一个窗口。

理解周军就从这里开始。

周军 在立案窗口“问诊”21年

21年始终坚守立案一线,他专治“疑难杂症”

——“立案工作并非‘立’或‘不立’这么简单,而是要为当事人多想一步。”

“法官,我要告我儿子!”

隔着玻璃,窗口对面的老人情绪愈发激动。原来,不久前他不学无术的儿子以今后将踏实工作为由,让老人把房子转到了自己名下,却转眼把房子卖了。老人气坏了,希望法院判定儿子和第三人的房产交易合同无效,拿回自己的房产。

案情不算复杂,也符合立案条件,但周军考虑得更多。立案登记制后,不少人认为立案就是来“挂个号”,立案法官完成登记就可以了。在周军看来,这是一种误解,“立案工作并非‘立’或‘不立’这么简单,而是要为当事人多想一步,引导他们发现最快、最省、最好的解决办法。”

周军换上一口沪语不断安抚,“爷叔”才渐渐“灭了火”。此时,周军反复向老人解释,根据他提交的证据,这套房子是第三人出于正当的购房需求买入,他的诉请大概率无法得到法律支持。而且由于房屋价值较高,相应的诉讼费可能将高达十余万元,一旦败诉,这些费用将全部由老人承担。

听罢,老人决定先不起诉,而是根据周军的建议,先委托律师搜集证据,如果能够证明儿子有恶意卖房行为,再行起诉。

从事立案工作21年,在立案一线几乎所有岗位都摸爬滚打过,周军处理起各种问题来都驾轻就熟,他的经验是,“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杂而乱为,不以事急而瞎为,不以事难而怕为”。

在诉讼服务大厅,周军的窗口也被同事们戏称为“专家窗口”,因为除了接待有困难的当事人,整个大厅的突发事项、“疑难杂症”最终都会转到这里,等待他开具“良方”。

被称为“沪上首例涉反家暴法民事诉讼案件”正是周军立案的。

2016年3月1日,我国首部《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

一大早,市民马先生就来到上海浦东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在立案窗口递交了民事起诉状,以妻子经常暴力虐待他为由,要求离婚。

过去被认为是“家务事”、公权力不宜介入的家庭暴力,首次被纳入了法律的范围内。加之家暴案例中的受害者大多是妇女或儿童,针对男性的暴力极为少见。在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这起特殊的“首案”立还是不立?怎么立?

案子转到了周军的窗口。在接过诉讼材料后,他按规定进行了审查。在诉状中,马先生称妻子婚后对他暴力虐待,致使他的胳膊被打脱位、关节挫伤,被迫到医院检查治疗,并且还伴有其他侮辱行为。

从法律关系出发,周军明确,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法律对所有家庭成员都一视同仁,法院也将依法对遭受暴力伤害的任何家庭成员给予同等保护。再结合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周军得出初步结论,这起案件并非一般的家庭纠纷,确实可能涉及家庭暴力。

最终,上海浦东法院根据相关规定,对这起案件予以当场立案,并在第一时间将案件移交法庭及时审理。

“如果说审判法官是‘专科医生’,那我们立案法官就是‘全科医生’。”周军清楚,立案法官的舞台并不在法庭上,他们瞄准的是审理前的辅助工作,守护的是人民群众接触法院的“第一窗口”,不能有丝毫差错。

周军 在立案窗口“问诊”21年

一项项便民举措,从“窗口”暖到当事人“心口”

——“创新背后是改革的勇气,更是实践中对群众的冷暖感知。”

官司难不难打?不仅要看法院门难不难进,还要看效率高不高。

如果说日常业务,周军还能在窗口工作中汲取经验;那科技赋能诉讼服务,一招一式都靠他和同事自己摸索出来。

时间拉回到2014年,上海浦东法院当年收案量已经突破10万件。2015年立案登记制后,大家判断这一数字必将出现大幅增长。

案多人少,窗口时常排起长队,不仅当事人怨声载道,法官们也异常辛苦。这一切,立案庭庭长童凌和周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引入信息手段,让司法速度快起来,成为当务之急。

不想,一次闲聊意外地产生了“灵感”。那天,当事人起了大早来立案,先排队到立案窗口完成了审查,再前往信息窗口,由工作人员输入信息,为此又排了半个多小时队。他忍不住向法官抱怨道:“不如你让我自己输入吧,能快点。”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童凌和周军几乎同时设问:“对啊,为什么不让当事人‘自助’,自己输入信息呢?”

于是,他们立即着手,打算搭建起一套由当事人自助立案的系统。不过难题也随之而来,大到采取什么样的自助形式?怎样导入内部审判管理系统?小到涵盖哪些功能?包括哪些模块?设置多少台合适?一桩桩、一件件,周军和同事们反复打磨,向当事人求意见,和技术部门抓落实,“那段时间技术同事看到我都恨不得绕着走。”周军笑称。

终于,在立案登记制正式实施前夜,一套由上海浦东法院自主创新研发的自助立案系统在立案大厅安家了。通过这套立案“ATM”,当事人可以在立案大厅的电脑端自己输入案件信息,提交证据材料,完成立案登记,立案速度大大提高。

伴随各方好评而来的,还有不少期待,在浦东这片开发开放的热土上,智慧司法还能拿出什么新鲜招式?

不到一年,立案庭再次给出答案:全国首创二维码扫码立案机制。

当事人扫一扫,输入信息,提交后会出现新的二维码,立案法官扫描读取后,信息就直接进入到了审判管理系统。

如此一来,昔日立案大厅排起长队的景象彻底成为历史。“两端配合,实现共赢。”周军总结道。

2016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工作报告中提到了“扫码立案”这一做法。周军和立案法官们备受鼓舞,创新背后是改革的勇气,更是实践中对群众的冷暖感知。

现在,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在诉讼服务大厅生根发芽。跨域立案、跨境立案、全流程网上办案、二维码诉讼引导机制……周军欣喜地看到,科技给立案工作插上了翅膀,不管千里万里,诉讼服务触手可达。

如果说科技赋能是时代所趋,那么立案大厅随处可见的细节背后,更能觉察周军司法为民的温情。

不会使用智能手段,不必担心。这里在立案阶段就实行了“繁简分流”,将简单案件归到简易窗口,平均五、六分钟即可完成审查;涉及公司法、金融法等较为复杂的案件则归普通窗口,大厅的流动速度就这样快起来了。

残障人士的立案体验,周军也放在心上。今年,他带头参加了上海高院组织的手语培训课堂,并号召年轻人们都来学习。“听障人士来了,我们哪怕只是用手语简单地交流几句,对他们来说都是尊重,是鼓励。”

周军 在立案窗口“问诊”21年

虽有遗憾,仍甘心做审判背后的“绿叶法官”

——“只有做好这份绿叶工作,才能为审判工作这朵鲜花的绽放,奉献出自己的价值。”

周军即将迈入“知天命”的年龄门槛,尽管不服“老”,他还是不得不承认,这个年纪放在整个上海法院的立案条线,都是不折不扣的“老兵”了。

回望人生中近一半的时间都在“第一窗口”上度过,周军觉得自己的“天命”早已了然于心,“只有做好这份绿叶工作,才能为审判工作这朵鲜花的绽放,奉献出自己的价值。”

他做到了,尽管偶尔还是有些遗憾。最遗憾的,当然是没能成为一名可以审理出一件又一件精品案例的专业审判法官。

“虽有遗憾,但不后悔。”持续不断的坚守背后,更需要近乎苛刻的精益求精:一大批的精品案例、指导性案例,是周军在窗口一点一滴指导当事人完成立案;即使审理的大多是他口中“没有难度”的批量案件,但在立案工作之余每年审结1000余件的数据同样足够令人敬佩……他始终冲锋在审判事业的第一线,把自己的热血和青春全部奉献给了胸前熠熠发光的法徽。

正如“绿叶”不求回报,周军也很少提及辛苦时刻,但内心还是希望,大家对立案法官的关心和认可,多一些,再多一些。

“在现实中,立案法官的工作经常被低估。”他常举这个例子,一位立案法官一天接待了60位当事人,其中10起案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够立案,那就无法体现到立案法官的工作量里。而往往正是这些案件,需要投入的沟通成本多得多。

因而,他对其中一位当事人尤为感激。他不知对方姓名,也忘了对方的案件情况,但这个姑娘那天在胜诉后,特意再次来到周军的窗口前,说了一声“周法官,谢谢你。”——这是周军21年里唯一一次收到原告的专程道谢。

他把这一幕珍藏在心底。“对于当事人来说,立案法官确实就像一名过客。他们忧心忡忡地来到法院,我们把他们的案件受理下来,让这些矛盾纠纷通过法律途径得到圆满的解决,最终让当事人通过这一方窗口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阳光。我想,这份工作的价值有这一个感谢也就足够了。”

让周军更感幸运的是,他见证了立案工作从审查制到登记立案的重大变革,亲历了从“立案难”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的重大转变,参与了立案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如今,浦东也从改革开放的热土一路走来,进入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新时期,在全国收案量最多的基层法院,在立案窗口,周军用坚守诠释着何为勇立潮头、至善致远。

这就是一位立案“老法师”和他的“第一窗口”的故事。年复一年间,他在这里迎来又送走成千上万的当事人,一次又一次地守护着人民群众与人民法院的“初次相遇”。

周军 在立案窗口“问诊”21年

推荐人 吴金水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诉讼服务小窗口,司法为民大舞台。浦东法院作为全国收案最多的基层法院,周军同志所在的诉讼服务中心每天都面临超高负荷的工作压力。作为“浦东新区十大政法英模”——他坚定法治信仰,21年如一日扎根立案窗口,始终保持初心热度;他坚守为民理念,为无数当事人提供优质高效诉讼服务,充分彰显司法温度;他坚持创新思维,首创扫码立案,优化诉讼体验,不断更新浦法速度……

“尚法明辨,善思慎行,勇立潮头、至善致远。”周军和他的团队,是浦东法院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司法理念的典范。相信今后他和团队一定能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提供更优质司法服务保障!


来源|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作者:曹赟娴

摄影:奚晓诗、王英鸽

责任编辑 | 张巧雨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law/4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