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怎么读(釆字家族)
每个汉字背后都有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等着我们去阅读、去探寻。
今日汉字主角:釆番蕃播翻(飜)幡
1
“釆”指鸟兽的脚印、足迹,与“爪”不同的是,它不表示人的脚印,人自己的脚印为“止”。
“釆”的读音为“biàn”,与分辨的“辨”同音,是古人用来辨别鸟兽大小和行踪去向,以便追捕、捕猎。
“釆”的字形为一个横“丿”下面一个“米”,正是一个野兽的脚印,详见《文部》。用它再造的字多与辨别、辨识有关。
2
三番五次的“番”,上面部分是“釆”表音表意,下面一个“田”字,本义指上古时期的“田猎”之地,这是一片会有鸟兽来回活动的地方,猎田中留下了很多鸟兽的足印。
“三番五次”就是鸟兽来回活动,兽印反复重叠的意思,后便引申出“来回反复、屡次”的意思。
其读音为“fān”,与釆“biàn”音近,古音中“b、p、f”近似不分。此外,“番”还是古代中原人士对四周少数民族的称呼。
《周礼·秋官》云:“九州之外谓之番国”。他们生活在山林中或草原上,因其没有农田,被认为依旧过着田猎的生活,于是称其邦为“番邦”,其民为“番民”。
在宋辽时期,“番邦”便是大宋对古辽国契丹的蔑称,辽兵就被称为“番兵”,小番则是级别或年龄较小的辽国士兵。
在京剧《四郎探母》中就有一唱段为“叫小番”,说的是当年宋兵杨家将之杨四郎,在与辽的战斗中被俘,后被招为辽国驸马。
随后四郎之母,佘老太君再次挂帅征辽,两军对峙时,四郎想去探望母亲,但是大辽皇宫禁卫森严,没有辽王的令箭不得出宫。最终公主决定帮助丈夫出城探母,便偷出令箭给了夫君杨四郎。
杨四郎十分感动,并高兴不已,激动地叫小兵准备马匹以便出城。“一见公主盗令箭,不由得本宫喜心间,站立宫门叫小番,带爷的宝马扣连环”。
此唱段唱腔高昂,以体现出当时杨四郎激动的心情。遂随之散场,并以“叫小番”命名唱段。
3
加上草字头(艹)则为“蕃”字,依旧是一片草木茂盛的田地,有繁茂的意思。当“番”表示番邦、野外之后,便另加草字头。
今天,“蕃”字多用于专有名词“蕃茄”之上,也写作“番茄”,俗称西红柿、洋柿子等。
由于是古时由西域外邦、番邦而来,又是一种类似于柿子的颜色和形状的果实,与茄子一样搭架结果,也与传统的圆形茄子样子相似,故名蕃茄。
4
“番”加个提手旁(扌)就是“播”,读音为“bō”,指播种。
播种就需要在田地里来回走动,也可以说三番五次地去田里走动,再用手把种子播撒在田地里,种出蔬菜和庄稼,这就是播种。
同时,田地也是年年种植,三番五次的种植。因其有广泛撒播的意思,进而为“广播”。
当语言声音用来广泛传播消息时,就成了消息、新闻的广播,于是有了今天广播站、广播电台的称呼。
5
“翻”字表示鸟儿的翻飞,它还有一个异体字“飜”,右边就是一个飞(飛)字,因字形繁琐很早就被“翻”字取代,仅出现于古体字中。
“翻”就表示飞鸟在空中来回飞行,也就是三番五次地飞行,最容易体现这个字的是燕子。
燕子在空中转换方向来回飞行,便是为了捕捉飞虫,这就是“翻转”、“翻飞”。
6
加“巾”字旁的“幡”指的是一种旗子,有“旗幡招展”一词。这种旗与我们平时使用的方旗稍有不同,方旗由方形的旗面和斿(yóu)子(飘带),或三角形的旗面,一侧插入旗杆,迎风展开。
而“幡”多为番邦常用一种旗子,为旗杆顶悬一短横木,用来吊挂一面长条形如“巾”的旗面,迎风而翻转,故以“巾”为旁。
番邦为什么不用中原那种大方面的旗呢?因为番邦草原辽阔,风无阻而大,旗面太大时因阻力太大而不便使用,于是采用这种较窄的旗子。
幡旗因为能翻转、旋转,似灵魂旋转升华,所以古人多用它来召唤魂魄,这就是“招魂幡”。
它还有两个异体字,一个是“旙”,另有一个“旛”,指长条形的旗子,今已被“幡”取代。
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的来龙去脉,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都是尽可能地从生活实际出发,把生活的道理蕴含在每一个汉字当中,让它承载着各种各样的智慧,不断流传下去。
文以载道,首先得真正懂得文字,才能明白它所载的道是怎样的。
○〢关于作者:
本文改编自《双法字理》,作者:白双法老师。
读《双法字理》,学汉字文化!
汉字文化的学习进步,绝不仅仅是汉字本身,更是一种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构建。
这里是无师字通,专注分享汉字相关的故事与文化,喜欢的朋友们欢迎关注和转发,感谢支持!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life/11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