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怎么读(“三迤)
在昆明城五华山的西侧,有一个老昆明人口中的“逼死坡”。
南明永历帝与太子等人,被吴三桂逼迫自缢于此地的蓖子坡金蝉寺,后人以谐音称之为“逼死坡”。南明最后一个王朝,至此结束。
如今的原址,建有一个小广场和碑亭。
在碑亭中,有一块石碑,碑高1.96米,宽0.725米,厚0.12米,碑文为正楷阴书,内容为“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立碑人的落款是“三迤士民”恭建。
据记载,这块碑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推翻清朝统治的云南都督蔡锷敬立的。
这块碑,让今人比较费解的就是碑文的落款:三迤士民。
“三迤”称谓源于清朝雍正年间?这个说法不太准确
三迤指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称“三迤”?
标准的百科解释是:
三迤是云南省的代称。清朝雍正年间先后在云南设置迤东道、迤西道和迤南道,即三迤。此后,就以三迤代称云南。
民国时期,云南人喜欢用三迤代称云南省,如三迤大地,三迤父老。
例如:“学贯中西经风雨,翰墨清香启后昆”的云南文化大家楚图南,“七七事变”后就写了一本怀念故乡的书:《难忘三迤》。
然而,熟读天下地理形势,一本《大明一统志》不离手的明末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多次提到“迤东”、“迤西”!
徐霞客可是明朝人,他是在明崇祯年间到的云南!
看来,据前面的“标准答案”,得出“三迤”源于清朝的说法,确实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徐霞客游记》中关于迤东、迤西的记录
2020年4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将《徐霞客游记》列入《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算是近年对这部伟大著作的认可。
对于这部著作,后世评价相当高,甚至是外国人的评价也不菲。
清代学者钱谦益这样评价:
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问亦不可无此书也。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这样评价:
《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记录。
这两个评价,主要是从文学、科学的角度来评价的。
除此之外,《徐霞客游记》的史料价值,同样一点都不弱!
爱书成痴、尤嗜古书,在明代古书收藏方面独领风骚的台湾资深古书收藏家袁芳荣,就这样盛赞《徐霞客游记》:
《游记》涵盖层面甚广,…,从这些丰富的内容来看,这部游记能在历史上留名,被认为是晚明时期一部跨越文学与科学的著作,确实有其道理。
那么,在《徐霞客游记》中,是如何记录“迤东”、“迤西”的呢?
黄草坝著名黔西,而居聚阛阓俱不及罗平州;罗平著名迤东,而居聚阛阓又不及广西府。此府、州、营、堡之异也。
闻澂江府湖山最胜,而居聚阛阓亦让广西府。临安府为滇中首郡,而今为普氏所残,凋敞未复,人民虽多,居聚虽远,而光景止与广西府同也。
迤东之县,通海为最盛;迤东之州,石屏为最盛;迤东之堡聚,宝秀为最盛:皆以免于普祸也。
这是关于“迤东”的。
关于“迤西”,《徐霞客游记》中这样记载:
腾越州城之南门,即当大街之北,城南居市甚盛,城中所无度,而此城又迤西所无。
上面这些地名,大部分至今都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有:黄草坝—今贵州兴义,广西府—今红河州泸西县,“腾越州城”也就是今天的腾冲。
长见识了吧?
这就是用脚步丈量大地的徐霞客,在走过云南各地之后,留下的权威评价。
明朝末年的云南,就让徐霞客用这样白描般的文字,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文字之间,迤东、迤西信手拈来,丝毫看不到滞涩之处,应当是徐霞客写的原文,而不是后人整理时候添加上去的。
明朝为什么没有“迤南”?《徐霞客游记》其实也有交代
在明朝时期,以会城省府昆明为中心,称云南昆明以西地区为迤西,昆明以东的地区为迤东。
至于“迤南”,因为徐霞客在云州(今云县)就无奈地“转身了”,其他地方就没有到过了,在他的游记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是,明朝末年的云南,后来的清朝的“迤南道”治所普洱府还叫思摩甸长官司。
因为大明王朝的衰落,这些叫做宣慰司、长官司的外夷之地,就如徐霞客在广西府感受到的那样,“自临安以东、广西以南,不复知有明官矣“。
这样的情形,徐霞客在游历“腾冲八关”时记述、分析得更透彻:
八关之外,自神护而出,为西路,通迤西,出琥珀碧玉:自天马而出,为南路,通孟密,有宝井;自汉龙而出,为东南路,通木邦,出邦洋布:自铁壁而出,亦为南路,通蛮莫,为缅甸阿瓦正道。
昔蛮莫、孟密俱中国地,自万历三十三年金腾威道立此八关,于是关外诸彝,俱为阿瓦所有矣。由州南抵南甸分路:西向干崖,至蛮哈诸关,南向陇川,至陇把诸关。由州西抵缅箐分路:西出神护,通迤西;西北逾岭,至古勇。
大概“三宣”犹属关内,而“六慰”所属,俱置关外矣。遂分华、彝之界。
“迤西”又一次出现了,而“迤南”,已非大明版图、不属于中华了。
明朝没有“迤南”,非不为,实不能啊!
“三迤”划分,是清朝疆域扩张巨大贡献的缩影
云南“三迤”在明朝已经有了“二迤”,当然,真正作为行政区划,确实是在清朝,具体为:
清雍正八年(1730)置迤东道;同年置迤西道,1913年改置滇西道;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置迤南道,道设道尹。
我们注意到:新增的“迤南”,时间是1766年,也就是在迤东、迤西道设立之后的36年!
这得益于清朝前期的统治者,在疆域扩张上的空前成就,这些我们熟悉的帝王,将明朝视为羁縻统治区的大面积区域纳入版图。
尽管,清朝在近代有列强的侵略和蚕食时,但因为有了空前庞大的体量,使得我国能够保持如今的领土。
公允地说,清朝在疆域的扩张和保持上比其他朝代更加成熟和稳定,是为中华做出历史贡献的。
“迤”的汉语解释,有曲折连绵的意思,如迤逦;有延、向的意思,如天安门迤东(向东一带)。
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迤东、迤西、迤南的称谓,除了第二层意思之外,第一层意思也非常形象,很能体现云南地形地貌特点,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文化修养和汉字的博大精深。
在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云南这三“迤”:
雍正八年七月丙申(1730.9.11)改永昌守备道为迤西道,仍治大理府。领大理、鹤庆;丽江、永北、永昌、顺宁、楚雄、姚安、景东、蒙化等十府。
雍正八年七月丙申(1730.9.11)置分巡迤东道,治曲靖府。领云南、武定、普洱、曲靖、昭通、澈江、广南、东川、开化、广西、临安、元江、镇沅等十三府。
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壬戌(1766.11.27)析迤东道属镇沅、元江、临安、普洱四府往属新设之迤南道,治普洱府。
当然,三迤的辖区,此后经历了各种分合调整,但“三迤”的概念早已经深入到云南的方方面面。
如今已经不再称“迤”,而替换为“滇”:滇东、滇南、滇西,甚至提出“滇中”的概念,但始终没有“滇北”,最多也就是“滇东北”。
不得不说,这是云南的地理形势决定的,但“三迤”的深远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迤大地,七彩云南,说起来也不简单。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life/12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