髫怎么读(桐乡土话)
文 | 郁震宏
1
桐乡土话,把年轻小伙子称为“潮头”、“潮头伙”或“潮头囝儿家”,我这里写做“潮头”,只是记音,那么,本字应该怎么写呢?
潮的本字,其实是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大家熟悉的,黄发,是指老年人;垂髫,垂发,代指小孩子,泛指未成年的男子。
2
髫,一般读做“调”(tiao),为什么桐乡土话读做“潮”呢?
这就要拆开来分析了,髫字是形声字,它的声音符号是“召”,召,读“绍”,普通话读zhao,但桐乡人保留浊音,读做绍,比如“召开会议”,桐乡土话就读做“绍开会议”。髫字从召得声,自然可以读做“绍”,这就是俗话说的“难字读半边”,这个方法,在分析古音、研究方言时是有一定作用的。桐乡土话“髫头货”的髫,就是一个例子,只是连读变调成了平声的“潮”音。
髫,与“冠”相对。冠,就是束发加冠的成年礼,古代一般在二十岁举行,在此之前,都可以称为“髫”。冠年,就是成年男子;髫年,即未成年。《后汉书-伏湛传》说:髫发厉志,白首不衰。李贤注引《埤苍》:髫,髦也,髫发,谓童子垂发也。
髫,即垂发,还没举行冠礼的未成年男子。在《伏湛传》中,髫发、白首相对,我们把其中的“发”、“首”调换一下,髫首、白发,意思也一样。髫首,就是髫头,首、头两字的古音非常接近,实际上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首,是象形字;头(頭)是形声字。
《埤苍》说:髫,髦也。髦,亦是未成年男子的通称。《诗经》的《柏舟》诗有“髧彼兩髦,实维我仪”之句,毛公注:髦,发至眉也。发至眉,即未成年的发型,《说文解字》写作“髳”。桐乡土话,髫头货、髫头囝儿家,也可以叫做“髦头小伙子”、“小髦头”,意思是一样的。凡此之类,都是古语在桐乡方言中的遗存,所以,桐乡人读《诗经》的“髧彼兩髦”,或者《桃花源记》的“黄发垂髫”,会觉得非常亲切。
髫,本是一种未成年的发型,引申为年轻、美好,文献中亦常常用“韶”字表示,比如髫年,也写作“韶年”;又如“韶华”、“韶光”等,都是现在常用的词。韶,本义是一种古老的音乐,《说文解字》所谓“虞舜乐也”,但因与“髫”同从“召”得声,因此可以通假。白居易《岁暮》诗: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这里的韶颜,就是年轻时候的容貌。
3
这里再稍微扩展一下,髫从“召”得声,从“召”得声的字,意思跟少、小有关的有不少,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字学问题。
髫,指的是年纪小;再如鞀,一种小鼓,类似现在的拨浪鼓。
我们再看軺字,軺,车字旁,很明显,这是一种车子,那么,它是大车还是小车呢?从以上的分析可见,軺,就是小车,相信大家都猜对了。
--END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life/16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