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技巧

遘怎么读(祭侄文稿)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起兵反叛。决定大唐王朝兴衰命运的"安史之乱"就此爆发。这场叛乱不仅使强盛的大唐王朝由盛转衰,也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命运起伏,更在血泪中诞生了一篇写在纸上的稀世珍宝。

祭侄文稿:一幅诞生于血与火,充斥泪与情的旷世杰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被惊破的不只是霓裳羽衣曲,还有河北诸郡的大小官员。公元756年六月,名将哥舒翰战死,河北大小官员或逃或降,唐玄宗在朝堂上急得直跳脚:"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

忠臣,还是有的。河北之地阻敌的中流砥柱就是颜真卿及其堂兄颜杲卿。

颜氏,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颜回之后,世居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自颜真卿的五世祖起,颜氏家族已徙居京兆长安多年。颜之推为颜真卿五世祖,著有著名的《颜氏家训》。

祭侄文稿:一幅诞生于血与火,充斥泪与情的旷世杰作

颜氏家训

洛阳陷落时,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今山东德州市陵县),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今河北石家庄市正定县)。兄弟二人招募兵员,斩杀叛将,又有杲卿之子颜季明往来传讯,一东一西,遥相呼应,一时常山、平原二郡军威大振,河北各地从者甚众。

此时的安禄山正自率领军队向西进犯,已经到了陕县,听说河北有变,立即命史思明率军北渡黄河。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史思明率军攻打常山郡。常山危急,颜杲卿向太原尹王承业求援。但王承业拥兵观望,拒不出兵。无奈之下,颜杲卿率领部下顽强抵抗几日几夜,直到弹尽粮绝,井水喝光,终至城破。

城破后的颜杲卿,被解送到洛阳的安禄山大营,他拒不投降,并对安禄山破口大骂。安禄山气急败坏,下令将颜杲卿绑在柱上凌迟割肉,而颜杲卿依旧骂贼不绝,最终被割掉舌头处死。

后世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如此评价颜杲卿:"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同时和颜杲卿牺牲的,还有他的儿子颜季明、外甥卢逖及其他家属,所谓"颜氏一门死于刀锯者三十余人,其状惨绝人寰"。更加惨痛的是,因受牵连而被叛军俘虏关押的颜氏亲属多达数百人。

是年,唐玄宗望风而逃。

六月,安禄山攻陷长安。

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改元至德,遥奉玄宗为太上皇。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李光弼、郭子仪收复常山,将颜氏亲属数百人释放出狱。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大乱初定,颜真卿托人找寻亲人的遗骨,寻回的只有颜杲卿的一段脚骨,几团头发,以及装在盒子里的颜季明头颅。

我们可以想见,对着侄子颜季明的头颅,情绪崩溃的颜真卿,他愤怒、他痛惜,可这一切都无法挽回,只能亲手为侄子写下一篇迟到的祭文,以寄托哀思。

此时颜真卿写下的就是名垂千古的传世名作《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麻纸墨迹,高28.7厘米,长77厘米,23行,共计235字,加上涂抹的34字,合计269字。

祭侄文稿:一幅诞生于血与火,充斥泪与情的旷世杰作

祭侄文稿

文本解读

短短二百多字的祭文,字里行间充斥着颜真卿对兄长的爱戴、对叛贼的痛恨,更多的是对亡侄的惋惜和怀念。

祭侄文稿:一幅诞生于血与火,充斥泪与情的旷世杰作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祭文开篇记录时间,时值公元758年,农历戊戌年九月初三日。

祭侄文稿:一幅诞生于血与火,充斥泪与情的旷世杰作

第十三叔

颜真卿兄弟姐妹共十人,真卿排行第七。但其同祖兄弟有十五人,他排行第十三,故季明应称其为十三叔。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是由"从父"二字涂抹修改而来,虽然古代"从父"与"叔叔"同义,但显然"从父"更为亲切。后期明显是为了祭文的庄重而修改,但也从侧面表达了颜真卿内心深处对这个侄子的喜爱。

祭侄文稿:一幅诞生于血与火,充斥泪与情的旷世杰作

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外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

此处为颜真卿所任官职,落大字,当为笔误。此时的颜真卿爵位是丹阳县开国侯,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唐代宗李豫进其爵为鲁郡公,故后世有"颜鲁公"之称。

祭侄文稿:一幅诞生于血与火,充斥泪与情的旷世杰作

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

清酌庶羞即为祭品。赞善大夫官职是颜季明死后追赠。"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这几句是对颜季明的人才品貌的夸赞之语。

祭侄文稿:一幅诞生于血与火,充斥泪与情的旷世杰作

方期戬谷,河图逆贼开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蹩。

季明长大成人,正欲一展胸中抱负时,却遇到了安禄山叛乱。那时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颜季明在其间奔走联络。正是季明的功劳才能收复土门(今河北井泾),令安禄山进攻受挫。

大家注意"尔父"二字,用墨沉重,应该是颜真卿想起堂兄颜杲卿罹难,心情更加悲痛,难以自已。

祭侄文稿:一幅诞生于血与火,充斥泪与情的旷世杰作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前文提到过,史思明围攻常山郡。颜杲卿向太原尹王承业求援。但王承业拒不救援,导致城破,颜氏族人或被杀、或被俘。

通篇作品,颜真卿在"父陷子死"四字用墨最重,痛失两位至亲,此时的颜真卿心中既有对叛军及王承业的痛恨,又有无尽的悲凉无奈。

祭侄文稿:一幅诞生于血与火,充斥泪与情的旷世杰作

天下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我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至)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

此时的颜真卿任蒲州刺史,派颜泉明再赴常山,但只寻回季明头颅。面对残缺的侄儿,颜真卿感慨:用一百个躯体哪能赎回季明的真身?

祭侄文稿:一幅诞生于血与火,充斥泪与情的旷世杰作

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最后一部分,颜真卿彻底崩溃,唯有选择一个让颜季明长久安歇的地方,能够长眠于此,写至最后,颜真卿不由一声哀叹,悲愤后心寒至此,只好请侄儿享用这些祭品吧。

尤其是最后一行,用草书连写,文字如江河一般倾泻而下,情绪已至极点。

整篇祭文,颜真卿还是尽力抑制悲痛,按照祭文的行文格式为之。以文辞来论,难跻身唐代文学的代表,但字里行间却处处透露着鲁公的悲痛之情。鲁公之痛,主要是对逝去的侄子之痛和对逝去的从兄颜杲卿之痛当混杂一起,当然,还有对丧命于安史之乱的颜氏亲属、友人的痛,其中还有对叛军之痛恨,对"贼臣不救"的痛恨,以致对生灵涂炭和对国家处于崩离之际的痛恨,展现出了颜真卿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颜真卿在书写时,身心受到了颜氏家族"巢倾卵覆"的打击,又怀有同仇敌忾的义愤,在这样的心情下书写,根本不会顾及结字是否工整,章法是否合法,完全是把书写当成一种发泄的方式,究其初衷乃"无意于书",却达到了"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艺术境界。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把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与王羲之的《兰亭序》相媲美,并且称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后续故事

祭侄文稿:一幅诞生于血与火,充斥泪与情的旷世杰作

颜鲁公像

颜真卿

颜真卿为官刚正,道德君子,为此常遭权臣妒忌陷害。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奸相卢杞趁机建议派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传达朝廷旨意。颜真卿自知必死,亦毅然前往。

李希烈果然将颜真卿扣留,意图劝降,真卿不从。

次年八月,颜真卿被缢杀于敌营寓所,享年七十六岁。

半年后,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回京,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唐德宗为其辍朝五日,追赠司徒,谥“文忠”。

德宗诏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历代多作为皇家藏品,北宋时就已收藏于宣和内府。

清代亦为皇家典藏,后与大批文物归属于新成立的故宫博物院。

1933年,日本军国主义侵吞东三省后,战火蔓延到华北,北平告急,为维护院藏大批珍贵文物的安全,故宫博物院决定将文物南迁,先从北京南迁至上海、南京,后又西迁四川、贵州。抗战胜利后,一部分文物运返北京本院,大部分运至南京暂存。

1948年南京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从其中挑选精品二千九百七十二箱运往台湾,其中就包括这件传世名作《祭侄文稿》,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时至今日,《祭侄文稿》已有1200多年历史,他对于我们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幅珍贵的书法作品。

短短的234个字中,浓缩的是颜真卿面对亲人逝去时的满腔血泪,面对国家动荡时的深深忧虑,更是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顽强不屈的脊梁。

这种国宝级别的文物,平时很少展出。虽说"纸寿千年",但对这种级别的文物基本上展一次伤一次,平时需要恒温恒湿地保养着。

但上次展出时间是在2019年,地点是——日本东京。

祭侄文稿:一幅诞生于血与火,充斥泪与情的旷世杰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这样一件满含民族气节,誓死反对国家分裂的国宝,竟被这群舔狗送去了日本……

点支烟,静待祖国统一,让我们可以安静地欣赏这幅无与伦比的杰作。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life/171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