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技巧

豢怎么读(聊斋故事)

《聊斋志异》是一部用传奇手法写成的“鬼狐史”。这部奇书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读者。书中的许多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该书作者蒲松龄,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两个朝代相交替的时代:他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 年),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辞世。动荡不堪的社会,触目惊心的现实,使这位出身于书香世家、聪明绝顶又敏感浪漫的文人,在广泛搜罗创作素材的基础上,呕心沥血,写成这部奇特的盖世之作——《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所记叙的事件无不奇奇怪怪,每一个故事又都是那么引人入胜,有时让人读得毛骨悚然。作者借写鬼、写狐、写那些似乎不是现实中能够发生的事,来鞭挞、揭露、讽刺人类社会中的残忍、野蛮、丑恶,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歌颂、抒发作者对人类社会所寄予的美好理想、美好情感,以及人世间的善良、美好和真情。提到鬼怪,小读者们也许会被书中的故事吓得不敢独自呆在黑暗中;也许会问:这世上是不是真的有鬼?其实,不用多解释你们也知道,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鬼。但是,当有的人做了坏事、恶事,却逃脱惩罚时,正直的人就希望他们最终将会受到惩罚。于是,就有了这个超现实的力量——鬼、神。与此同时,作者所希望的美好事物,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在当时的现实中难以见到,或者不能公开地歌颂,就只能让它们发生在超现实的社会里,发生在人与鬼、人与狐精之间。

聊斋故事-第三十章:豢蛇

豢 蛇

山东泗水县的山里,过去有所寺院,四周没有村庄,人迹罕至,只有一个道士居住在里面。有人说里面有许多大蛇,所以游人更加远离它。

一个少年进山捕捉老鹰,走到山的深处,找不到地方投宿,远远看见寺院,就快步走去。道士吃惊地问他:“施主从什么地方来?幸亏没有被‘孩子们’看见。”少年不明白道士的话是什么意思。道土见他很饿,便煮稀饭给他吃。

他还没吃完,一条大蛇进来,有十几围粗,昂起头对着他,愤怒的眼睛像闪着电光一样。少年很害怕。道士不慌不忙用巴掌拍拍蛇的额头,呵叱道:“去!”蛇马上低下头进了东房,它盘伏在里面,一间屋子被占满了。少年特别恐惧,浑身颤抖着。道士说:“这是我平时饲养的,有我在,没关系。”

少年刚坐下,又有一条比前面那条略小的蛇进来了,大约有五六围粗。蛇见到少年突然停下来,闪着眼睛,吐出舌头,像前面的那条蛇一样。道士又呵叱它,它也进东房去了,房里没有躺的地方,身子一半绕在屋梁上,墙壁上发出土被摇落的声音,少年更加害怕,一夜都没敢睡觉。

聊斋故事-第三十章:豢蛇

第二天早上起来想回去,道士送他,出了房门,见墙上台阶下,碗口大杯口大的蛇有的爬着,有的躺着,形状不一。蛇看见生人,都露出想吞吃的样子。少年恐惧万分,靠紧道士行走,要道士送他出山谷,这才逃回家。有个河南游人,寄宿在蛇佛寺里。寺庙里的和尚请他吃晚饭,他觉得肉汤很鲜美,而每一段肉都是圆的,像鸡脖子。他疑惑地问寺庙里的和尚:“杀了多少鸡,才得到这么多鸡脖子?”

和尚说:“这是蛇肉。”

客人从来没吃过蛇肉,顿觉恶心,一出门就呕吐。晚上他刚睡下就感到胸脯上有东西蠕动,一摸,原来是蛇,吓得他一阵惊呼。

和尚对他说:“这是常事,哪里值得大惊小怪呢!”和尚用灯照照墙壁,原来墙壁早就爬满了大大小小的蛇,床上床下也都是蛇。第二天,和尚引他进了佛殿,佛座下有口大井,井里的蛇像大坛子一样粗,把头伸到井边而不出来。点着灯往下一看,蛇的子子孙孙成千上万,多得根本数不清。和尚对客人说:“从前蛇出来为害,后来将佛座镇压在它们上面,蛇害才平息。”

聊斋故事-第三十章:豢蛇

骂 鸭

城西白家庄有个人,把邻居家的鸭子偷来杀着吃了。

到了夜晚,他觉得皮肤很痒,天亮一看,皮肤上竟长出茸茸的鸭毛,而且一碰就痛。他很害怕,又没有办法可以医治。晚上梦见一个人告诉他说:“你的病是上天的惩罚。必须要受那个丢鸭人的骂,鸭毛才会脱落。”可是,那位邻居老头向来气量很大,丢失任何东西,从来不在语言和脸色上表现出来。有人告诉老头说:“鸭子是某人偷的,他最怕挨骂,骂他也可以警告他将来不偷。”

老头却笑着说:“谁有闲气来骂恶人?”始终不骂。

偷鸭人更加窘迫,不得已,只好把偷鸭子的实情告诉给邻居老头,老头这才责骂起来。不过,这样一来,偷鸭人的病也就好了。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life/4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