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怎么读(竹杖草履谒学尊)
竹杖草履谒学尊——赵新月赏析毛主席诗词《七绝·呈刘翰林》
》
作者:赵新月
七绝·呈刘翰林
1917年夏
翻山渡水之明郡(毛)
竹杖草履谒学尊(萧)
途见白云如晶海(萧)
沾衣晨露浸饿身(毛)
这是毛主席与萧瑜在“游学”路上写的一首联句诗。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萧瑜从长沙出发,分文不带,以“游学”解决旅途食、宿。在赴宁乡的路上,他们饥肠辘辘,拜见一位姓刘的翰林,并呈上这首联句诗。七十多岁的刘翰林款待了他们,称赞他们的诗写得好。
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以为这首诗,四句,每句都在歌颂高洁的人生品格。
诗的第一句“翻山渡水之明郡”。之,就是到的意思。这句是说,我们两位学子翻山越水,终于来到仰慕已久的宁乡县。大家注意,青年学子翻山越水不辞辛苦,所为何来?原来他们志向高远,以天下为己任,徒步游学,想多了解社会,而他们眼前来到的地方又是哪里呢?是名郡宁乡县。宁乡县为什么是名郡?因为出过很多有名的高洁之士,如三国时期蜀汉宰相蒋琬,唐朝诗僧齐己,宋代学者易祓,大哲学家张栻也与宁乡有密切关系。甚至您刘翰林自己,也是这里的知名绅士。所以,宁乡县是人杰地灵的地方。这第一句诗,歌颂了学子、歌颂了名郡,也歌颂了包括刘翰林在内的高尚之士。
诗的第二句“竹杖草履谒学尊”。“竹杖草履”或“竹杖芒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一方面说明两位青年学子身无长物,但一无所有却心怀天下。“谒学尊”,一个“谒”字透露出对刘翰林的尊重,“学尊”就是德高望重的老师。所以这一句,又是在歌颂高洁。
诗的第三句“途见白云如晶海”。是向刘翰林叙述一路走来,曾望见白云茫茫恍如晶亮的大海。这句是在歌颂刘翰林品行高洁,幽居世外。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提醒大家注意,你一定知道“云是鹤家乡”“海为龙世界”这句话吧。诗中说“途见白云如晶海”,意思是您刘翰林就是“云中鹤”“海里龙”,志向高洁而胸怀大志,绝对不同凡响。
诗的第四句“沾衣晨露浸饿身”。一般人解释这首诗,都是按照字面意思,是说两位青年学子说自己走了一天感到饥饿难忍,于是向刘翰林提出要吃饭。如果这么解释,就没有理解好这首七绝的深意。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告诉大家,“沾衣晨露浸饿身”也是一个象征句子。“晨露”是什么?按照汉语词典的解释,晨露也叫朝露,"露"是晶莹剔透的小水珠,在清晨和傍晚的草木上随处可见。清晨的露给人一份清新,一份生命的活力,有鸟语也有花香与之做伴,欢快地迎接着生命。有着"晨露"的地方,就有着清新与宁静,有着安慰。所以"晨露"代表一种高尚的美。“饿身”是什么?饥饿的身躯,但另有所指,让人想起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高洁情怀。因此“沾衣晨露浸饿身”更是以高洁之晨露浸润高洁之身心。
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总结,全诗四句,每句都在歌颂高洁的人生和人生的高洁。难怪刘翰林喜出望外,对毛泽东和萧瑜两位青年学子赞叹不已!我们读这首诗,就是要做一个志向高洁的人。
赵新月写于野草书屋。本文为赵新月讲演“毛泽东诗词的正能量”内容节选,拒绝抄袭或变相抄袭。
【声明】本文和“新月新语”文章谢绝微信公众号和其他网络转载!!!“新月新语”文章百分百原创,目前发现微信公众号等多种网络媒体未经授权转发“新月新语”文章,导致赵新月个人微信公众号无法发表,极为不便。为尊重原创,谢绝转载。敬请配合!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life/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