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告通知怎么写(1984年粟裕逝世后)
1984年,半生戎马、战功赫赫的开国第一大将粟裕因病逝世,享年77岁。当粟裕去世后,家人收拢他骨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颅骨内竟然有三枚弹片,依稀可见将军当年骁勇善战的豪迈气概,让人不禁为之感动。
在粟裕的葬礼上,中央采用的一句讣告通知,在1600多名开国将帅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粟裕究竟立下了怎样的战功?中央对他的那句绝无仅有的讣告又是什么呢?
转战苏浙皖,震慑日伪顽
粟裕在战争年代前期并不出名,他真正被众人所熟知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1938年3月,粟裕率领抗日游击纵队前往皖南,加入新四军的行列中,他则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的副司令员。4月,粟裕升任为先遣支队的司令员,率领战士们向苏南敌军后方挺进。
6月,粟裕指挥先遣支队在镇江以南的韦岗埋下伏击,成功毙伤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数十人,击毁敌军汽车4辆,缴获了一大批枪支弹药和物资。
这也是新四军在江南抗日战场的第一仗,首次告捷,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更是破除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粟裕。
不久后粟裕率部在南京、芜湖等地抗击日军,并先后指挥了小丹阳战斗、南京近郊袭击战等,不仅歼灭了大批的日军,更是捣毁了他们的据点,很快打开抗日的局面。
在小丹阳战斗中,粟裕指挥部队用灵活机动的战术分成几路袭击日军后方,彻底粉碎日军水路并进企图聚歼新四军第二支队的计划。
在官陡门奔袭战中,粟裕指挥第二支队一部用轻伤2人的代价,俘获日军57人,仅用8分钟就解决了战斗,缴获大量枪支弹药。
1939年8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粟裕担任副指挥,他和陈毅一起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的命令,并开辟了苏南抗日根据地。
粟裕也是较早认识到,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的共产党将领之一。
粟裕认为只有正规军在正面进行正规的战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在敌军的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将侵略我国的日军赶出去!
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及主力部队北渡长江,成立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担任正指挥,粟裕担任副指挥兼参谋长。
粟裕一直在陈毅的领导下工作,他不仅没有心生不满,反而协助陈毅制定了东进黄桥,开辟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决策,也取得了攻占黄桥等战斗的胜利。
10月,国民党鲁苏战区的副总司令韩德勤调集重兵,向苏北解放区大举进攻。当时敌军有足足3万人的兵力,而新四军苏北部队只有7000人,差距如此之大,想要获得胜利也是比较困难的。
尽管如此粟裕也没有慌张,他采取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随后逐个歼灭的方针,用一个纵队守卫黄桥,两个纵队伏击、迂回包围敌军,最终全歼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从而占领了海安等地,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
皖南事变后,粟裕先后担任新四军第一师的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等职务,他领导全区实行了以游击战为中心的战略转变,制定了游击战和要点争夺相结合的方针。
1941年2月,国民党苏鲁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的副总指挥李长江竟然投靠日军。我军知道这件事后十分生气,要知道此时正是抗日的关键时期,而李长江却投敌叛国,尽管李长江不是我军的人,但他成为叛徒却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粟裕被任命为新四军讨逆军总指挥,他率部攻克泰州,歼灭日伪军5000多人,并争取到两个支队反正。后来粟裕领导苏中军民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对苏中区的三次大“扫荡”,歼灭大量日军。
为了掩护苏中根据地的建设,从而策应新四军军部的反“扫荡”作战,粟裕多次发动对日军的攻势作战,夺回大批重要的集镇。
1942年夏天,日军再次对苏中区进行“清剿”行动,粟裕得知后立刻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积极打击敌军,彻底粉碎日军的“清剿”计划。
除此之外粟裕还发动群众改造地形,设置水下障碍,从而限制日军的汽艇前进,组建了海防团,开展海上游击战,并在临江滨海等交通发达的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频频挫败日伪军的“扫荡”“清乡”和“清剿”行动。
刘少奇在某次扩大会议中指出:“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刘少奇还曾向毛主席推荐过粟裕,说他是一位擅长打硬仗的人物。
1944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粟裕审时度势,开始对日军发动局部的反攻,精心组织了著名的车桥战役。
战役结束后,我军歼灭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多人,其中俘虏日军24人,歼灭日伪军500多人,也创造了华中敌后歼灭战的范例,打通了苏北、淮北等根据地的联系。
车桥战役不仅是华中抗战史上对敌军震动最大的一次攻势作战,还标志着苏中敌我双方相持平的状态被打破,抗日斗争的形势从这以后走向转折。
在车桥战役中被俘虏的日军中尉曾这样说过:“这应该是你们新四军抗日以来,在江苏省和我们作战最大的一次胜利吧?”这名中尉顿了顿继续说:“你们的粟裕了不起!”
1945年2月,国民党命令第三战区的司令顾祝同向新四军部队发起进攻。
粟裕指挥战士们在天目山地区设下重重埋伏,诱敌深入,随后集中兵力,逐个击破,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三次自卫反击战,共歼灭敌军1.3万多人,也扩大了江南抗日阵地,率先实现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为之后的解放战争做了十分重要的准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粟裕领导苏浙军民消灭不肯投降的日伪军,先后收复长兴、句容等十多座县城,苏浙解放区的总面积高达10.87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增加到400多万人。
抗日战争时期,粟裕独立领导一个地区的全面工作,他的理论造诣和领导指挥艺术也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粟裕始终用战略眼光看全局,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进行改变,他重视对部队的教育和训练,并吸收大批的知识青年加入新四军,积极培养人才,提高干部队伍的军政素质。
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对粟裕也有高度的评价,并预言“粟裕同志将来是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的”!
从这里足以看出粟裕的能力,以及毛主席等国家领导对他的器重和信任。
解放战争时期,频频立下战功
1946年,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在3年全国解放战争中,在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领导指挥下,粟裕作为华东战场的主将,他率部南征北战、逐鹿中原。
1946年7月13日到8月31日,粟裕指挥了苏中战役,并获得七战七捷,首创一个战役歼灭5.3万余人的记录。
随后粟裕指挥莱芜、泰蒙、孟良崮等战役,歼灭敌军20多万人。其中孟良崮战役可是说是粟裕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作,全歼国民党王牌整编第74师,击毙敌军中将师长张灵甫,挫败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震撼了蒋家王朝。
1948年6月17日到7月6日,粟裕所率领的部队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发起豫东战役,成功歼灭敌军15.3万人。这场战役也打破了中原战场上的僵持局面,也令我军从战略进攻阶段到战略决战阶段。
粟裕作为豫东战役的主要指挥官,在豫东战役即将胜利的时候,他就准备策划另一场更大的战役,也就是比较著名的淮海战役。为了确保淮海战役的胜利,粟裕还向毛主席建议请陈毅和邓小平协助此次战役。
其实在粟裕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和国民党痛痛快快打一场仗,一战定输赢,从而彻底消灭国民党的有生力量。
1948年11月8日,粟裕联名其他解放军将领向毛主席发电报请示,毛主席也同意了粟裕的方案。
不久后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和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统筹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共60万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
这是一场十分重要的战役,于是毛主席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让粟裕等人先攻打国民党黄百韬团。
黄百韬是国民党军官中一位很能打仗的军官,他也是我军遇到的一块最硬的骨头之一。黄百韬是解放军的老对手了,他们对彼此都很熟悉,也知道这次是要小心再小心的。
粟裕想:“黄百韬生性多疑,如今我军向淮海靠近,我军每次军力部署,黄百韬都会高度警惕,这样是不是对自己不利?”
粟裕认为想要消灭黄百韬兵团,那就必须要切断国民党其他兵团的支援,只有让黄百韬兵团陷入困境,才能一举将其歼灭。
粟裕为了切断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对黄百韬的援助,便派出宋时轮等人前去阻击。
邱清泉在国军将领中有“邱疯子”的名号,也就是说他打起仗来是不要命的;而李弥则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毕业生,也是个擅长打仗的军官。
当我军团团包围住黄百韬兵团后,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刚准备向东进行营救,没想到却遭到了我军的阻击,他们一步也不能向前。不管是国民党军还是我军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保住黄百韬兵团就是保住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但我军是不会给敌军这个机会的。
蒋介石在得知黄百韬兵团被我军包围,而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又无法增援的时候,他气急败坏,最终派出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继续支援,不过非常可惜的是这两个兵团再次被我军阻击在安徽蚌埠以南。
如此一来,黄百韬兵团又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地步,由于援兵迟迟不来,他们又被我军包围,因此军心早已溃散,最终在我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
我军只用8天的时间就攻下了装备精良的黄百韬兵团。
攻下黄百韬兵团不久后,粟裕就提出攻打黄维兵团。黄维是一位去过德国深造的国民党军官,他勇于创新,对士兵的训练也是非常严格的,最重要的是他的手中有一套德国式的方法。
黄维兵团相比于黄百韬兵团来说也是毫不逊色的,两个兵团不分你我,黄维兵团甚至要比黄百韬兵团更强一些,因此黄维也可以称得上是蒋介石的主心骨了。
粟裕认为在消灭蒋介石的“主心骨”后,国民党军队必定会大乱,这对我军接下来的进攻是非常有利的。当粟裕将这一想法汇报给毛主席的时候,毛主席表示同意,而攻打黄维兵团也成为淮海战役的第二战。
虽然成功攻下黄百韬兵团,奠定了淮海战役的基础,但对于黄维兵团,粟裕也是不敢掉以轻心的,为了歼灭黄维兵团,粟裕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粟裕每天都在思考该由谁率部攻打黄维兵团,经过考虑后,他决定派陈士榘去。
陈士榘是从土地革命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位军官,不管是红军时期还是战争时期,他都立下了不少功劳,而陈士榘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司令员的职位。
陈士榘果然没有辜负粟裕对他的信任和器重,仅用7天的时间就将黄维兵团给拿下,更是取得了消灭敌军12万余人的好战绩。
黄百韬兵团被解放军消灭,这也令国民党军十分慌乱。当黄维兵团被我军包围的时候,蒋介石为了稳定军心,决定派出自己的心腹大将杜聿明前去支援。
杜聿明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是蒋介石的心腹大将,他在黄维兵团被我军包围的时候,率领30万大军前去救援。与此同时粟裕也接到前线的战报,随后下达命令:“一定要阻击并消灭杜聿明率领的30万大军!”
为了尽快消灭杜聿明的30万大军,粟裕调遣了11个纵队的兵力,迅速向前方赶去。我军利用尾追等方式,这才将杜聿明的部队分割成一块一块的,然后逐一歼灭。
杜聿明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自己的部队在支援黄维兵团的途中,会被我军率先歼灭。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到1949年1月10日结束,我军获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多人,缴获的枪支弹药更是不计其数的。
淮海战役也是我军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因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令解放战争从5年的时间缩短为3年。而淮海战役的最先提议者,粟裕将军则功不可没。
粟裕逝世后,一句绝无仅有的讣告
1955年解放军实行大授衔,中央根据各位将军的资历、战功等方面,授予他们不同的军衔。
资历、威望、战功是当时授予元帅和将军的主要依据,中央政治局考虑元帅和大将军衔,上将到少将的军衔则是由中央军委进行考虑的。
对于上将到少将的授衔问题,军委确定了一个授衔原则,其中规定:正兵团级在一般情况下被授予上将军衔,特殊情况也可以被评为中将和大将。
粟裕当时的行政级别是大军区级,比正兵团还要高上两级,和野战军司令员是一样的。因此粟裕的军衔自然不能放在正兵团这一级考虑,应该放在大将和元帅这一级别考虑。
粟裕的战功很大,是家喻户晓的存在,不光在党内和军内,连一些党外民主人士也认为应该授予粟裕元帅军衔。
按照粟裕的战功来看,他应该被授予元帅才对,就连毛主席都曾说:“不管是从哪个方面来看,粟裕都可以被评为元帅,在解放战争中,有谁不知华东粟裕。”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粟裕竟然主动请辞元帅,这一做法也令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有些震惊和欣赏,毕竟有很多将帅都因为肩膀上的这颗星而大哭大闹。
粟裕说:“能授予我大将军衔已经够高的了,我还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我现在的军衔高,并不嫌低。从今以后就不要再讨论这方面的问题了,没有什么意思。”
于是在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但不同的是,粟裕是第一大将!
粟裕除了不贪功、不贪权值得我们敬佩外,他的身上还有许多闪光点。
建国以来,物质条件逐渐得到改善,军队干部们的待遇也有了相关的规定。像粟裕这样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他是完全有条件过得更好一些的,但他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却大大出乎大家的意料。
常言道:美食美味,人皆求之。但粟裕向来都是粗茶淡饭,从来不挑剔吃喝。如果说粟裕最喜欢吃的东西,那么要数他母亲做的干饭锅巴和柚子皮糖了,对这两样东西粟裕是十分喜爱的,可以说是百吃不厌了。
粟裕不仅对吃食不挑剔,对住的地方更是不挑剔。进北京之前,管理部门还没有为粟裕挑选到一个合适的地方,于是他只好随便选一处宅院作为过渡,没想到一住就成了长期。
这处宅院虽说是房子,但其实就是由一条长走廊隔成的一个个小方块,各种设施都不完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住处,粟裕却接待过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还有那些骁勇善战的将军们。
当有关部门建议重新盖新房或者原址拆建的时候,粟裕却拒绝了。直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此处已经成为危房后粟裕才同意维修。最重要的是粟裕反复强调“只维修,不求舒适”,并将2万元的预算砍成500元,将省下来的钱还给国家。
不过粟裕也有大方的时候,1979年年底,军事科学院的政委袁升平来到北京军区担任政委、新疆军区的司令员刘震调往军事科学院担任副校长。粟裕知道这件事后当即开了一次欢送欢迎会,并招待他们吃一次便饭。
饭后军事科学院管理部门的同志正准备出去结账,没想到粟裕却将他叫住,并说:“这个钱应该我来出。”管理部的同志摇摇头,说:“首长,这是公事,应该报销的。”
粟裕坚决不同意:“这是我要邀请他们吃饭,理应我出钱。”“那您就出一半吧?”
粟裕不肯:“不行,全交!”随即拿出400元付了饭钱,而这400元是当时粟裕一个月的工资,也是他这个月的生活费。在场的人不禁被粟裕的做法所感动。
1981年2月1日,粟裕突发脑溢血,之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1984年2月5日下午4点33分,粟裕逝世,享年77岁。粟裕在去世前曾说过:“我死后不用举行遗体告别,不用举行追悼会,将我的骨灰撒在我曾战斗过的土地上……”
1984年2月10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等关于粟裕逝世的讣告,并称粟裕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
对粟裕的军事才干,讣告中说:“在长期革命战争中,粟裕同志始终战斗在最前线,他指挥过一些列重大的战役和战斗,尤其擅长组织大兵团作战,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讣告中的“尤其擅长组织大兵团作战”这句话可是连元帅都没有的,在军中更是绝无仅有的。
粟裕半生戎马,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许多,晚年虽然因病情不能为国效力,但他的功劳却永远被我们记在心中。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life/8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