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蝴蝶大厦灵异事件(网红长沙三十年)
长沙,曾经中国存在感最低的省会城市,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火遍全国的“网红城市”。临近国庆黄金周,长沙不仅首次跻身国庆酒店预订量全国前十,在铁路客流上也位居第五,仅次于北上广深。所谓网红,本身就是文化娱乐消费的产物。事实上,虽不如吴晓波《激荡中国三十年》中的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大潮之外的长沙,文化娱乐产业却一直都是她的底色。网红长沙的故事,要从三十年前开始说起...
在互联网时代的长沙火起来之前,还没有“网红城市”概念,也没有文和友小龙虾和茶颜悦色,然而,在那个时候,长沙便已经名声在外,很多人慕名从外地前来。初到长沙,当地的朋友肯定会告诉你长沙的“四个一工程”:听一次歌,洗一次脚,泡一次吧,吃一次夜宵。城市烟火气,很早便是长沙夜生活常态。
歌舞长沙
“那时候的观众好像什么都不搞,就是听歌。每晚9点,花上60至200元,找好位置坐下,捧杯茶,无论你白天多么郁闷木讷,到了歌厅,就只剩下笑了。”著名歌厅主持人欧阳胖胖回忆。
上个世纪90年代长沙歌厅文化的崛起,从1988年蝴蝶大厦的航天歌厅开始,长沙的歌厅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每当夜幕降临,歌舞厅里人头攒动,歌舞升平,各种各样的特色表演往往长达数小时,有时甚至持续到凌晨一两点钟,观众才尽兴而散。湖南广电主持人马可对那段岁月记忆犹新:“我非常喜欢歌厅的表演,我记得那时候最火的歌厅有航空、蝴蝶、罗曼等等,那时候的票好俏呢,我托这个朋友托那个朋友,可就是搞不到票。”
如果说最初的歌厅文化还只是长沙人自己的狂欢,那么随着红太阳、琴岛、田汉等第二代歌舞厅的出现,让歌厅文化真正成为了当年长沙的网红标签。如今坐落于中山路红色剧院的琴岛算是“后起之秀”,诞生于1993年,见证了上世纪90年代长沙歌厅文化最辉煌的顶峰。
的哥李师傅就曾“躬逢其盛”,他回忆道:“那时晚上没客的时候就开到湘江宾馆的琴岛歌厅转一圈,没几分钟准有人上车。”在歌厅门口上车的客人来自天南海北,讲着五湖四海的方言,长沙人把去歌厅听歌当作是招待贵客的必上的“节目”,外地人也把去歌厅当作是来长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区别于90年代初歌舞厅的单调和晦暗,这一时期的歌厅的节目类型更为丰富,更加上得了台面。节目以歌舞为主,穿插相声小品、魔术杂技、互动节目等,一些歌厅更引进了国外一些小型的艺术表演团队,以欧阳胖胖为代表的歌厅主持人,风格自然幽默,还不时用长沙话和观众插科打诨。
不仅节目风格特色鲜明,歌厅的舞台布场也打造得更辉煌华丽。1999年诞生的长沙红太阳演艺中心,占据了田汉大剧院的“风水宝地”,经营面积有两层,座位数量近千个,大型演出设备也有了用武之地,对室内净高有要求的空中杂技也出现在节目单上。那个时代,某个歌厅花费百万打造舞台都不算是新鲜事。
电视长沙
“当年湖南卫视新创的一个名为「快乐大本营」的综艺节目,把歌厅那套好玩的东西搬到电视里,一下子就火了21年。我非常反感湖南卫视说是“借鉴”歌厅文化,其实就是“照搬”。”曾经在歌厅成长的某艺人如是说
上世纪90年代初,还未上星的湖南台还是个平平无奇,每天播放猪饲料广告的地方台,台里甚至会为了创收将编导们放出去开办餐馆和砖厂。而这一时期长沙火爆的歌厅文化,深深影响了湖南广电娱乐节目的改革和发展。一大批从歌厅成长起来的演员和节目,相继通过湖南广电的平台在全国大放异彩。
“外地人爱看湖南卫视,湖南人爱看湖南经视,长沙人当年要看娱乐节目,肯定要去歌厅。”直接推动湖南广电变革的湖南广电局前局长欧阳常林也认为,湖南广电的发展,深受长沙歌厅文化的启发。
奇志和大兵都是湖南人,大兵16岁开始向奇志学艺,两师徒奔走于长沙各类娱乐场所表演相声,每天晚上都要赶好几个场子。后来,湖南经视创办“幸运3721”栏目,这对师徒被请进了演播室。节目内容很简单,一个相声,一个双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节目播出后观众好评如潮,这对师徒后来也登上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成了家喻户晓的“网红”。
在长沙有同样经历的还有笑星兼主持李清德和何晶晶,他们两人都曾是航天歌厅极力推出的演艺新人。2000年,有“湖南四大天王”之称的奇志、大兵、杨五六和周卫星还被湖南电视台召集起来,弄了台“四大名嘴”的电视晚会。
在1997年湖南卫视成功上星后,其综艺娱乐节目的王牌模式广受欢迎,从《快乐大本营》到“快男超女”,从《还珠格格》到《一起来看流星雨》,湖南卫视成为了全国观众家喻户晓的卫视频道。湖南广电也走出了这片湘楚之地,而他们所扎根的这座城市,长沙,也成为了中部地区冉冉升起的娱乐名片。
《纽约时报》曾报道,2000年时北京的一些酒店甚至挂出了“我们开通了湖南卫视”的广告牌,用以招揽客人。新华社也曾经如此评价湖南卫视:“这个地方电视台在过去10年间迅速崛起,依靠一批先声夺人广受欢迎的娱乐节目,成为中国内地电视媒体的成功案例。”
脚都长沙
“拿张北京地图,用针插三下,可能点中一个厅局级单位;拿张上海地图,也用针插三下,可能点中一个世界前五百强公司;而拿张长沙地图,还用针插三下,居然戳中了三个洗脚城!”长沙市井曾经流传这么一个笑话
每晚10点多,当北京大多数店铺关门歇业,与之相隔一千多公里的长沙,却刚刚开启她的夜生活模式。酒足饭饱尽兴后,三五好友一起洗个脚,大概就是长沙人最喜爱的休闲方式之一。2006年,长沙市作协主席于建初的小说《脚都》,描写的就是当年长沙足浴产业兴旺发达的盛况,长沙也因此在民间被冠以“脚都”之称。
话语虽然夸张,却生动描述了足浴按摩业到了何其火爆的程度。再早些年,长沙本土笑星奇志、大兵的经典双簧《金盆洗脚城》,通过湖南电视台的传播,更是笑翻了全国各地不少的男女老少,也打响了“脚都”长沙的名声。
一身居家便服,踩着双塑料拖鞋,不必特意找寻,随便在家附近一家足浴店里洗个脚,就感觉人生到达了巅峰……似乎带着那么点儿朋克和不羁的味道。和首都北京的谐音“手都”巧合地形成呼应,“脚都”长沙在诙谐的自嘲中,当年已然成了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外省甚至国外的朋友来长沙旅游时,都会慕名光临长沙的洗脚城,享受盲人技师的足浴按摩,津津乐道一番,如果没能去成,也会引以为憾。在当年,长沙足浴休闲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和有正规注册的足浴按摩店的数量,其规模几乎超过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的总和。
2016年,美团大众点评发布的《中国健康养生大数据报告》显示,武汉的足疗店总共有近4000家,是长沙的近两倍。到了2019年,在洗脚城数量上曾被长沙碾压的北京抢过了宝座,稳居全国第一。
“脚都”标签的没落伴随着城市新符号的崛起,随着长沙足浴按摩行业朝着中医保健和一站式健康管理方向的升级,长沙当地人也不再倾向于用“脚都”这个听上去不怎么文雅的名字来称呼所在的城市,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输出成了新的城市名片。
吃货长沙
“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德园的包子真好呷!”,“火宫殿,样样有,饭菜小吃热甜酒”。老长沙小吃民谣
在上世纪90年代,80后的长沙人,不再像祖辈那样为吃饱肚子而发愁,一条小吃街,串起一整个童年。这条街,就是黄兴路。以五一路为轴,往南往北几里路的街道两边,集中了长沙最有名的美食店,很多80后能清楚地说出它们的名字。
由北往南依次有红梅冷饮店、半雅亭面馆、向群锅饺、玉楼东,接着是当时湖南最大的茶餐厅银苑,再往南有主营混沌的桂香斋、甘长顺,再下来是坡子街火宫殿。一路向南来到道门口,还有德园包子、双燕楼混沌、黄春和米粉……
千禧年后,80后记忆中的小吃美食随着岁月的流淌逐渐逝去,长沙的夜宵江湖却从不曾平息。如果你和长沙的朋友聊天,问哪里的夜宵好吃,冬瓜山的肉肠和猪油拌粉必定会被推荐。在油锅中翻炸的香肠散发着阵阵焦香,出锅后刷几遍油辣椒,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
要说冬瓜山排第一,南门口文庙坪会第一个不服。文庙坪的炸炸炸,经历过油炸与翻炒之后,口感会非常酥脆,最后再淋上秘制的酱汁与辣椒油,那就是正宗老长沙的味道。除此之外,还有坡子街的热卤四合一,公交新村的盖码粉,河西大学城的梅菜扣肉饼等等。
或许小街小巷中的小吃美食,才是长沙人心目中的人间,它代表了我们记忆中充满了故事和人情味的地方。近年来,随着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曝光,这些隐匿在市井间的长沙小吃也成了外地吃货们来长沙的打卡圣地。
长沙,一座在文夕大火中消失的城市,她没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脱颖而出,却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成为了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长沙也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市,网红城市的底色之上,从“制造”长沙到“智造”长沙,硬实力的提升让长沙更有底气。正如易中天在《读城记》一书中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或许长沙人火辣热情的性格,正是网红长沙三十年的写照。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13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