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一中七仙女事件(1998年女高中生为爱殉情)
清晨6时,整所学校还笼罩在一片寂静之中。
这时,女生113寝室的门被缓缓推开,门后立着一个女孩,神情淡漠。她喜欢早起,在学校辟一处安静的角落,静静坐一会儿。这天也并没有什么不同,她沿着往常的路线,婷婷袅袅地出了门。
她离开后,113寝室的门虚掩着,地上隐约横着什么东西。
几分钟后,随着几声刺耳的闹钟声划破寂静,其他寝室的女孩们从睡梦中惊醒了,她们不满地嘟囔几声,便纷纷起床活动了起来。
可是今天的宿舍楼有些奇怪,整层楼弥漫着一股奇特的臭味,浓烈且刺鼻,污染了冬日清晨本该十分清冽的气息。女孩们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有几个好奇心重的,手拉手找起了臭味的来源。
就这样,她们循着气味,来到了113室门口。
看到虚掩的房门,为首的女孩想也没想,便一把推开,嘴里念叨着:“你们大清早的,搞什么鬼?”最后一个“鬼”字还没说出来,便被眼前的一幕惊回了肚子里,转而被一声尖叫替代。
其他几个女生不明所以,便凑上前去看,不约而同地,又是一声尖叫。此时已经门户大开的房内,横陈着七具女尸,死状极其惨烈。
有的蜷缩成团,口吐白沫;有的扒在地上,手指扣地,指尖满是血迹;还有的死命抓着手中的毛绒玩具,面容凄厉。她们的身上,呕吐物与排泄物混合在一起,连同弥散在整个屋子中的那股神秘的刺鼻气味,令人作呕。
高中宿舍为何惊现女尸?那股无法形容的刺鼻气味究竟是什么?
让我们回到1998年,来到天津静海一中,揭示真相。
静海一中惊现七具女尸
静海一中,是天津市静海县一所重点中学,以学风严谨、管理严格而出名,是天津市首批重点中学。凭着每年稳稳当当送出去的清华北大毕业生,静海一中,便成了附近乡村里,虽出身农村却向往“飞出去”的学子们的不二选择。
为了营造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将校址设在了郊区,还实行了封闭式管理制度,只允许孩子们一个月回一趟家。
文首所描述的案件发生在1998年年末。
那天是1998年12月23日,如上文所述,女生宿舍惊现命案后,校方便立刻报了警。警方迅速出动,赶往案发现场,几辆警车呼啸而过,不同寻常的警笛声打破了小县城以往的安静祥和。
为防引起恐慌,疏散学生后,警察便迅速在宿舍楼下拉开警戒线,同时要求命案现场发现者暂时不要说出实情。然而,知情人三缄其口,讳莫如深的态度,与那一片格外显眼的警戒线,只能激发学生们更加丰富的想象力。
办案人员首先来到命案现场进行观察、取证等环节。
甫一进入女生宿舍113室,一股浓烈而刺鼻的气味首先冲入鼻腔。多年的办案经验告诉警察叔叔们,这是农药制剂的特有气味。
接着,观察室内陈设。宿舍内桌子看上去有些杂乱,零零散散放着好几个水杯,还有梨和水果。水果有切过的痕迹,旁边便摆着一把水果刀。
而后,便是观察尸体的状况。极其惨烈的死状预示着,死者生前遭受着难以忍受的极大痛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警方查看了女孩们的眼部状况,果不其然,在场七人的眼部状况惊人地一致:瞳孔急剧收缩,成针尖大小。
再联系满地的呕吐物与排泄物,基本可以判断,这是一起急性药物中毒事件。这类事件的特点是,如果药物摄入量大,那么不超过10分钟便可夺取性命。从地上女孩们的分部位置看,她们连爬出宿舍门进行呼救的时间都没有,只来得及在地上翻滚挣扎。
最后,办案人员对呕吐物、指纹,以及水杯中的残留物进行采证取样,便离开了案发现场。
完成了物证分析,接着便是人证了。一位老手敏锐地发现,这是一间传统的八人寝室,可只有七具尸体,于是核对人员后,警、校双方便开始满学校地找那唯一的幸存者——孙亚宇。
见到这个女孩的第一面,办案的警察叔叔们吃了一惊——她也看上去太淡定了吧!
按照目击者的描述,这个叫做孙亚宇的女孩,是清晨才从宿舍里出来的,面对那一屋子横尸与恶臭,她居然不哭不闹不尖叫,反而一如往常,从容淡定地在校园里散步!
只是,讶异归讶异,警方将样本与孙亚宇打包带回警局,前者迅速送进化验室化验成分,后者被安置在了椅子上,准备接下来的隔离审查。
多方调查,证据指向唯一幸存者
孙亚宇看上去很平静,可是不论问及任何问题,她都一言不发。虽说平和是一种优点,可在这种非常状况下的淡然,只让人觉得极其冷漠,还十分恼火。
然而,即使这个女孩的表现再怎么诡异,现下都没有实证指向“孙亚宇就是凶手”这条路,警察叔叔没办法拿她怎么样,便只好从依托物证进行初步调查。
不负所托,物证检验果然将案件往破解方向推了一大步。
化验结果出来后,报告单显示:七名女尸均死于有机磷中毒。一方面是尸检,另一方面是小样化验,两条途径得出的结果重合——死者的肠胃、水杯以及呕吐物中均有剧毒农药甲拌磷的成分。
甲拌磷,民间俗称3911,是彼时一种常见的剧毒农药,用于杀虫除螨。这是一种油状液体,伴有臭味,只需要2mg便可放到一个成年人,不出10分钟,便可夺走一个年轻、具有活力的健康生命。
那么问题来了,农药怎么会好端端地出现在校园里呢?还是这样一所全封闭式学校。
死者肠胃中有农药成分,病从口入的道理大家都懂,首当其冲的便是食堂师傅了。可是,警方并没有从当日菜品中检验出农药成分,也没有113室宿舍之外的成员因农药中毒身亡,那么,食堂师傅的嫌疑便可初步排除了。
同一宿舍的女生竟在一夜之间同时离奇死亡,外部线索排除之后,范围缩小到了该幢宿舍楼。
这时,又衍生出好几个可能。是临近高考,学习压力太大,整个宿舍的女孩集体服毒自杀?还是有神秘杀人犯秘密闯入校园,以毒杀年轻女孩为乐?又或者,是女生之间出现口角纷争,朝夕相处的同学竟蓄意谋杀?
再或者,是那唯一一位幸存者,精心策划了一场“谋杀大戏”?
据老师与相熟同学的描述,该寝室内的几个女同学,性格都十分开朗乐观,日常并没有什么抑郁情绪,且统统没有自杀倾向。而据该栋宿舍楼的宿管证实,她向来十分尽职尽责,能够确保当天晚上没有任何本楼之外的人员进入楼内。
如此一来,前两条假设被排除,而这一整栋楼的女孩子们,都成了潜在嫌疑人。
这时,在尸检报告还原了死者死亡时间的情况下,通过走访调查,警方得到了这样一条消息——113寝室的唯一幸存者,居然与七具尸体共度一夜!
不说那骇人的惨状,就是那一屋子混合物体臭气熏天的味道,也足以让任何一个正常的花季少女退避三舍,更别提待一整个晚上了。孙亚宇的异常表现,再度引起了警方关注,办案人员决定,以宿舍内部情况,以及孙亚宇为突破口。
接着,警方又得到了第二条重要消息——经过对113寝室桌上水杯的指纹提取与比对,发现多个杯子,以及水果刀上均沾有孙亚宇的指纹,而且死者的呕吐物中,含有苹果的成分。
有了实证之后,孙亚宇的疑点立刻加大了。
根据这些,我们可以进行合理假设:宿舍里的女孩服下农药后,为了掩盖其难闻的气味,或是为了缓解感官痛苦,便又吃了一些水果,而孙亚宇,似乎是为她们削水果的人。
终于,第三条决定性的消息被反映到了警局——据一位售货员的证词,曾有一名中学生模样的女生,在学校附近超市购买了一瓶重达0.5公斤的甲拌磷农药。
警方立刻带着孙亚宇前往那家超市,甫一露面,售货员便肯定地点了点头。证据确凿之下,这起离奇死亡案的调查范围再度缩小,框定到了113宿舍内部,或者更加准确地说,是框定到了孙亚宇的身上。
投毒室友,只因为情所困?
如此一来,人证物证确凿,若孙亚宇还是闭口不言,那自己是讨不到一丁点儿好处了。
于是,这一次,在面对警方的审讯时,孙亚宇说出了实情。
一切还要从1998年9月说起。当时,孙亚宇的一位室友,也是与她关系最好的一位,名叫刘姗姗的,同她交往刚满男朋友分手了。
孙亚宇是宿舍里唯一一个来自城市的女孩,因为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也因为农村与城市户口所造成的偏见,一直交不到什么朋友。直到她遇到了刘姗姗,两人很聊得来,很快便成了无话不谈的亲密朋友,互相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孙亚宇知道刘姗姗有多么看重那份感情,自然也知道,男朋友提出分手,对刘姗姗而言,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
分手事件不仅让刘姗姗对爱情失去了信心,也让她生命中的一切变得灰暗惨淡,再看不到半分光亮。她觉得,自己的心里住了一个巨大的黑洞,渐渐地,它吸走了自己生活中所有的温暖、温情,所有积极阳光的东西。
这样的日子是极度痛苦的,直到一个念头出现在了她脑海中,她觉得,那是拯救她的曙光——自杀。
女生之间的友情是十分微妙的,孙亚宇经历过被集体排除在外的日子,她明白那种孤独与困苦,自然,也能对彼时好友刘姗姗的心境有所感知。
她很能理解刘姗姗。
所以,当刘姗姗找到孙亚宇,恳求她帮自己买一瓶农药自杀时,孙亚宇犹豫再三,还是答应了。
可是,当孙亚宇带着那瓶重达0.5公斤的甲拌磷回到宿舍时,刘姗姗哭着道,她知道,于她而言,死掉才是解脱,可她仍旧害怕死亡。她抱着孙亚宇,道出了自己的第二个请求:毒死其他六个舍友吧,让她们在黄泉路上陪着自己。
对好友自杀的支持,或许是来源于内心深处真正的理解与共情,可令人惊异而不解的是,这个涉及到伤害别人性命的要求,孙亚宇居然一口答应了下来!
于是,1998年12月22日晚,两个女孩哄骗其他六个室友,喝下了兑入甲拌磷农药的水。
为了降低室友们的疑心,刘姗姗道,这水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药水,有治疗肺结核的功效,同时带头将水一饮而尽。至于孙亚宇,则向大家表明,因为二人关系好,早上便已经喝过药水了。
当时静海一中正处在肺结核病的高发期,有多名学生因生病而休学,故而,这个理由在当时极具说服力。再加上孙亚宇的一些语言暗示,如“这个药水的味道很刺鼻,大家忍一忍就好”,六名室友,竟无一人起疑心。
按照孙亚宇和刘姗姗的计划,孙亚宇负责安抚室友们的情绪,故而,在大家喝下刺鼻药水后,她还贴心地为大家切了水果去味儿。没过几分钟,药效便发作了,可看着在地上滚作一团的室友们,孙亚宇仍旧贴心地说着“这是药起作用了”。
奈何,室友们永远也等不到它起作用的那一天了。
而证明孙亚宇证词的,是散落床下的一纸遗书。遗书署名刘姗姗,而经警方核实,其上字迹确属刘姗姗无疑。
事后,痛失爱女的六对父母,一纸状书将孙亚宇、刘姗姗家庭告上法庭。由于涉案人员均属未成年,只追究孙亚宇的刑事责任,判处其无期徒刑。而主犯刘姗姗已经不在人世,由其家庭与孙亚宇家庭共同负担民事赔偿。
至此,静海一中“七仙女”投毒案告一段落。
虽已结案,可是此案至今仍旧疑点重重,比如,如何确定孙亚宇没有反社会人格呢?万一整个案件都是她一手策划,刘姗姗只是幌子呢?大家都是农村来的孩子,怎么会闻不出农药的味道呢?
只是,无论疑惑再多,此案早已盖棺定论,该受罚的人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只有借由此案,提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未成年人犯罪等问题的社会关注度,才是从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14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