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读不厌

保时捷事件和红楼事件(闲话红楼)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说起红楼,思绪顿然飘回到小时候的电视剧。那时候年纪尚小,哪里懂什么情啊爱的,最多不过是和小伙伴争执哪个姑娘长的好看,又感叹贾宝玉为什么这么胖,还有便是跟着吟唱那首主题曲《枉凝眉》。

多么优美的歌词,多么凄美的旋律,就像烙印一般深深刻在那代人的心灵深处。这么多年过去了,早已不记得那群姑娘们的一颦一笑、一嗔一怒,总以为挥之不去的只剩下那首歌了。

闲话红楼:别小瞧了小人物,大佬落难,全靠她救助

前不久,一位朋友和我谈起了他的老板,不禁又勾起了我对红楼梦的另一段回忆:刘姥姥进大观园。

这是刘姥姥第二次踏进荣国府,她带来了一些土特产,回报上次贾府对她的接济。谁知王熙凤心生一计,然后刘姥姥便被引到贾母的跟前。刘姥姥的粗鄙举止引起了一众养尊处优的夫人小姐们的兴致,刘姥姥配合得也不错,得到了众人的赏赐,总之是皆大欢喜。可就在临走前夕,王熙凤的爱女病倒了。

闲话红楼:别小瞧了小人物,大佬落难,全靠她救助

刘姥姥道:“大姐儿只怕不大进园子,生地方儿,小人儿家原不该去。比不得我们的孩子,会走了,那个坟圈子里不跑去?一则风扑了也是有的,二则只怕他身上干净,眼睛又净,或是见什么神了。依我说,给他瞧瞧祟书本子,仔细撞客着了。”

刘姥姥的一句话提醒了王熙凤,便依计行事,不久小丫头便安稳睡了。王熙凤便请刘姥姥给小丫头起个名字。刘姥姥便为其取名为“巧姐”,寓意遇难成祥,逢凶化吉。

闲话红楼:别小瞧了小人物,大佬落难,全靠她救助

后来贾府家道中落,贾母去世,王熙凤落难。刘姥姥闻讯赶来,王熙凤临终前将巧姐托付于她,刘姥姥二话无说,解救巧姐于水火之中。

我将这段情节讲与他听,他笑道:“两件事情虽风马牛不相及,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他的老板是什么样的人呢?先听听朋友怎么说。

这位朋友的老板对待自己的下属十分严厉,可用苛刻来形容。有一天,他去茶水间打水,远远地听见里面传出了他老板的欢笑声,这是太阳从东边出来了么?他赶紧凑近茶水间,原来他老板正与一个其他部门的同事相谈甚欢,更不可思议的是,那位同事还是刚加入公司不久的小文员,不过是负责员工的考勤而已。

闲话红楼:别小瞧了小人物,大佬落难,全靠她救助

朋友就有点纳闷了,平时看起来不言苟笑的老板为什么要对这么个小人物笑脸相迎呢?而坐在他老板办公室隔壁的另一位部门经理做法就截然不同,其他部门小文员和他擦肩而过,别人和他打招呼,他从来都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模样。

月底快到了,那个小文员主动来到了朋友老板的办公室,告诉他下属的考勤问题。因为是新系统,他老板还不知道如何操作,那小文员便手把手地教他,直到学会为止。于是,他老板很快便完成了系统更新。

闲话红楼:别小瞧了小人物,大佬落难,全靠她救助

月底时,就听隔壁的部门经理在大声嚷嚷:“什么破系统?你们部门的那个小文员拽得要命,我打电话找了他几次,理都不理我!我要投诉!”原来是在投诉那个小文员呢!当然他的问题最后终于解决了,不过是拖到下班后。自那时起,每到月底,他的办公室便会准时地响起各种埋怨。

闲话红楼:别小瞧了小人物,大佬落难,全靠她救助

一个是粗陋不堪的刘姥姥,一个是初来乍到的小文员,他们的际遇和处事方法竟会如此相似,到底是为什么呢?

01 尊重需要

每当谈到这种话题,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似乎是绕不开的弯。上次已经细述过了,这里便不再展开。而尊重则是该理论体系中的第四层需要。

定义

指人们自尊的需要,受别人尊重的需要,包括上级的赏识、表扬、荣誉、地位、晋升等。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都受到了哪些礼遇。

① 物质奖励

青纱一匹,一个实地子月白纱,两个茧绸,两匹绸子,一盒子点心,两斗御田粳米,园子里果子和各样干果子,一百零八两银子,衣服若干等。

② 精神奖励

贾母留宿,并亲自陪同其参观大观园;给王熙凤爱女取名。

闲话红楼:别小瞧了小人物,大佬落难,全靠她救助

刘姥姥虽然千恩万谢地离去,然而真正让她感动的并不是那些身外之物。

昨日又听说老太太没有了,我在地里打豆子,听见了这话,唬得连豆子都拿不起来了,就在地里狠狠的哭了一大场。我和女婿说,我也顾不得你们了,不管真话谎话,我是要进城瞧瞧去的。

刘姥姥听闻贾母过世,在地里便放声大哭。如果是虚情假意,就该赶到贾府痛哭才是。况且那时贾府家道中落,平常人都避之不及,就算前去惺惺作态,也未必能得到任何打赏。从刘姥姥几次出场的表现可知,她虽然为一介乡野老妪,但却深谙世故,善于交际。那么,她此番前来必是为了报恩,报答贾母上次的厚遇之恩,报答贾母对她的尊重之恩。

刘姥姥一入贾府,便直奔王熙凤处而来。虽然王熙凤为人嚣张跋扈,但对她却是不同,从一开始为讨好贾母而留宿刘姥姥,到后来让刘姥姥为其女取名,王熙凤对刘姥姥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便是从取乐到尊重。

试想,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乡野村妇,另一个是在贾府里能呼风唤雨的少奶奶,刘姥姥何德何能敢为王熙凤的独生女儿取名呢?看似曹雪芹漫不经心的一笔带过,其实,这里道出了王熙凤内心深处的顾虑,王熙凤高处不胜寒,女儿便是她唯一的软肋。

闲话红楼:别小瞧了小人物,大佬落难,全靠她救助

其实,贾府上下人才济济,更有林黛玉的诗社,她若是开口求个好名字,必然是轻而易举,然而她却偏偏选择了粗人刘姥姥。在王熙凤看来,刘姥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洞察她的心事,的确不简单。而在刘姥姥看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任?又是什么样的荣誉?从那一刻起,身份悬殊的两个人便心灵相通了。

所以,当王熙凤病重、刘姥姥前来探望之时,王熙凤犹如在一片黑暗之中看见一丝光亮一般,迫不及待将女儿巧姐相托。王熙凤死后,刘姥姥果然不负所托,竭尽全力将巧姐救出。

其实,当初给刘姥姥赏赐的人有很多,但她唯独对贾母和王熙凤念念不忘,不就是她们给予其人格上的尊重吗?身外之物固然重要,但是自身勤快些也可以获得,然而得到富贵阶层的尊重却是她这辈子做梦都不敢想的,也许在她心里,王熙凤便是难得的知己,所以才会如此报恩吧!

闲话红楼:别小瞧了小人物,大佬落难,全靠她救助

朋友所提及的小文员也是如此,对他老板来说只不过是不经意的一个微笑,但小文员收获的却是一种满满的尊重,相信不少新人都有此体会吧!

02 跨级尊重激励更大

当然此规律同样适用于上两个例子,不再展开。那不妨跟着我来看看历史上都有哪些真实的案例呢?

① 秦穆公丢马

秦穆公得知300个农民偷吃了他的马后,非但不惩罚,而是赐酒为他们排毒。几年后,秦晋交恶,秦穆公深陷绝境,此时一群人纵马而来,奋不顾身救下穆公,而他们正是当年那些农民。

闲话红楼:别小瞧了小人物,大佬落难,全靠她救助

② 赵盾的一饭之恩

晋灵公设计加害赵盾,当赵盾命悬一线之际,晋灵公的一位卫兵突然倒戈,奋力救下赵盾,而此人仅仅吃过赵盾的一顿饭而已。

③ 知遇之恩

豫让为了报答智伯的厚遇,不惜毁容甚至是牺牲生命,三番几次欲刺杀赵襄子。豫让之前曾效命于范氏和中行氏,智伯灭了他们,便改投智伯。赵襄子呵斥其为何不刺杀智伯给范氏、中行氏报仇,而非要刺杀他为智伯报仇?豫让却回答智伯把他看做最优秀的人才。

闲话红楼:别小瞧了小人物,大佬落难,全靠她救助

同样,聂政为了报答严仲子的知遇之恩,独闯虎穴,杀掉韩相侠累后,毁容剖腹而死。是什么驱使他毅然赴死?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卑贱的屠夫,而严仲子是尊贵的卿相,严仲子愿意礼贤下士,聂政便心甘情愿豁出性命来报答其知遇之恩。

从秦穆公和三百农民、赵盾和卫兵、智伯和豫让,到严仲子和聂政,两者无不是身份悬殊,但当后者受到这种毕生都难以企及的尊重时,便视前者为恩人,愿意为他赴汤蹈火,哪怕是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为什么?不就是跨级尊重的激励作用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可能都经历过此种情形。

许多优秀企业都会定期召开员工沟通大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员工是指普通办公人员,甚至是一线操作人员。会上,最高层领导会分享企业的以往业绩、将来的发展愿景等等。

其实,这么专业的报告没有一定的财务背景或管理知识,普通员工不一定就能听得懂,而优秀的领导往往会用最接地气的口吻将信息尽可能地传递给他们。如果员工有建议或者想得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当场咨询最高管理层。

闲话红楼:别小瞧了小人物,大佬落难,全靠她救助

分享公司的最新动态、领导层的现场互动,难道不是对普通员工的最大认可和尊重吗?员工大会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普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乐意将来更好地为公司奉献。虽然没有升职加薪实惠,但却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许多大公司屡试不爽。

结语: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其实,我认为除了物质上的资助,精神上的尊重更具有激励作用。也许你的一个微笑,或者一次小小的善举,并不能改变别人的生活,但是他们却因此收获了最为难得的尊重。特别是那些身份高高在上者,他们不经意的一个小举动,可能就会被地位低微者视为其一辈子的荣誉,所以便有了士为知己者死。

闲话红楼:别小瞧了小人物,大佬落难,全靠她救助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斯言诚哉!学会尊重别人,谁都可能遭遇厄运,而那时,别人可能便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反观前几日轰动全国的保时捷女事件,那便是最好的反例了。

一个是简单的微笑,一个是恶语相向,结果可能就相差十万八千里,您会如何选择呢?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只有那歌声在耳畔萦绕,依然。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参考资料:《红楼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史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15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