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读不厌

十大军事原则(你肯定想不到)

在上篇“人民战争思想”一文中我们讲到,中国共产党依靠对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最终将敌人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清楚,战争光靠人多就能打赢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它还必须建立在一种于己有利的战略战术原则之上。那么,本篇文章将着重向大家介绍的就是“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你肯定想不到,毛泽东的游击战原则,竟然来自井冈山土匪的一句话

毛泽东

“既要会打圈,也要会打仗”

对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毛泽东和朱德所制定的“游击战法”,但在游击战之前,或者说游击战的原型是什么,却很少有人知道。

毛泽东初到井冈山时,还没有“游击战”这个概念,他对红军的要求是:“既要会打圈,也要会打仗。”而这句话最初则是来源于井冈山上一个叫朱孔阳(之后成为了红军战士)的土匪。

朱孔阳的部队没有什么战斗力,但是国民党的正规军几次上井冈山想要剿灭他,都无功而返没有成功。原因在哪里呢?

朱孔阳有一段很自豪的话:“我的部队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

这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每当国民党正规军到井冈山来剿他的时候,朱孔阳就会依托井冈山高山峡谷的特殊地形,带着部队在大山里头转圈圈。他们凭着两只脚板,不费一枪一弹,就使这些正规军,既追不上也打不着,等国民党的军队一走,朱孔阳的部队就在井冈山重新安营扎寨。

这就是朱孔阳的生存之道。真是群众里面有高人!

毛泽东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刻就将“打圈”定为红军在井冈山最初的生存原则,也就是最低军事原则,这实际也就是毛泽东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雏形。

但是,红军上井冈山不是为了占山为王当“绿林好汉”,而是要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所以,毛泽东才说:“红军不仅会‘打圈’,还要会打仗。”

从此,“打圈”有了两个目的:第一是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第二是解决创造战机的问题。

你肯定想不到,毛泽东的游击战原则,竟然来自井冈山土匪的一句话

红军时期的毛泽东与朱德

运用“打圈”,赢得战争胜利

在“打圈”的同时,寻找战机并消灭敌人,最为经典的战例就是红军的第一次反“围剿”,它是“打圈”与打仗有机结合的典范。

1930年10月5日,国民党10万大军向中央苏区发起了进攻,此时装备极差的4万红军根本不是这些国民党正规军的对手,于是开始全体出动,在井冈山的崇山峻岭间“打圈”。

“打圈”打到12月16日,近4万人的红军主力集中到了小布和黄皮地区,并在这个地方集结待命,其余部队继续和国民党的10万大军“打圈”。

到了12月30日,战机忽然出现了。国民党十八师的9000人在师长张辉瓒的带领下冒进到了龙岗地区。

9000人的敌军靠近了4万人的主力红军,而且是在红军集结隐蔽待战的地方,针对这一有利战机,毛泽东果断决策出击。仅仅用了半天的时间,就使9000国民党军全军覆没。

在红军获得大胜的几天之后,又挥师北上歼敌3000余人,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就这样被打破了。

你肯定想不到,毛泽东的游击战原则,竟然来自井冈山土匪的一句话

左起:周恩来、毛泽东、朱德

放弃“打圈”,导致战争失败

如果“打圈”与打仗相违背,吃败仗就同样在所难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红军的力量虽说已经发展到了10万人,但这次敌军出动的兵力是100万,同样是敌强我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战术应该还是打仗与“打圈”的有机结合。

但是,当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占据了中央的领导地位,提出了一个“拒敌于国门之外”的荒唐思想。而在这一思想的控制下,其军事路线也就完全违背了毛泽东和朱德在前三次反“围剿”中已经形成的趋于成熟的适合红军作战的游击战法,而是选择了所谓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完全违背了当时红军实际情况的错误军事路线。

在第五次反“围剿”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的“以进攻对进攻”,导致红军屡屡受挫;第二阶段的“以堡垒对堡垒”,导致根据地越打越小;第三个阶的“搬家式大逃亡”,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仅湘江一战,就使红军损失了5万人。

当时,已经被剥夺了军权的毛泽东,向军委提出了一个中央红军应该转移到外线作战的建议,具体的路线是:从兴国方向突围,攻万安,渡赣江,经遂川北面的黄陂,沿井冈山南麓越过罗霄山脉中段,迅速进入湖南境内,在功攸县、茶陵,在衡山附近越过粤汉铁路,到达有农民运动基础的白果一带休整和补充,然后攻永丰、蓝田或宝庆。当调动敌人远离苏区后,再返回中央苏区所在地的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

毛泽东对红军这次的作战和行军路线画出了一个大圈,可惜的是,当时被博古李德所控制的中革军委对毛泽东的话基本就是油盐不进充耳不闻。否则的话,中央红军就可能会避免长征这条苦难之路了。

而通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又一次从反面的教训中证明,只有“打圈”与打仗有机结合,才是当时红军的生存之道、致胜之道。

你肯定想不到,毛泽东的游击战原则,竟然来自井冈山土匪的一句话

毛泽东与朱德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其实,我军在不同时期,对于贯彻这一思想精髓,都有其独到之处。

比如,在红军时期,就是著名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

十大军事原则是:

①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②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③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④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⑤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⑥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⑦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⑧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⑨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⑩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十大军事原则”和“十六字诀”的雷同之处,在于都体现了一个高度的、机动灵活的自主作战思想,他们都是通过对战争实践的逐步升华和总结,并最终达到了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战略战术的最高境界。

对于人民战争独特的战略战术,毛泽东曾总结说:“所谓战略战术者,说过来说过去无非就是这四句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走,你就打不着我;打,我就要打上你,打准你,吃掉你。”

你肯定想不到,毛泽东的游击战原则,竟然来自井冈山土匪的一句话

毛泽东与邓小平

邓小平同志也曾对此做过总结:“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其中,最独特的地方就是一个“活”字。

当代领导人对于我军的战术也做过明确的评价:“战争指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这就是人民战争独特战略战术的精髓所在。

由此可见,我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反对一成不变的本本主义,欲盖弥彰的形式主义,都是以“打得赢”作为第一军事原则,他们都是实事求是的典范。

然而,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还在固执地纠结于形式上的漂亮不漂亮?又有多少人在工作中不愿意结合当地的实际,甚至打着借鉴学习先进经验的幌子一味地照搬照抄劳民伤财呢?

所以,不论我们是做什么工作的,也不论我们的职务有多高,都要花上一定的时间,多学一学老人家的著作。

不知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这是本系列的最后一篇,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回看前两篇。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1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