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读不厌

汉芯事件(联想为什么不做芯片)

联想为什么不做芯片:从“汉芯骗局”到“方舟败局”之痛

徐冠华部长

我国政府和产业界对于没有自主操作系统和芯片的担忧是由来已久的。

2001年至2007年,在任的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曾说:"中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芯就是指芯片,魂就是指操作系统。


联想为什么不做芯片:从“汉芯骗局”到“方舟败局”之痛

陈进和造假的汉芯

汉芯骗局

关键人物陈进,汉芯骗局前的履历:

男,199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后赴美国留学。

陈进于1994年、1997年先后获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计算机工程硕士与博士学位。此后,他曾在美国IBM、摩托罗拉等公司担任高级主任工程师、芯片设计经理等职,主持系统芯片开发等工作。

2001年,陈进回到中国,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

其实在上面这个履历中忽略了陈进学习和职业生涯的一个细节:

之后在回国前的一个月,陈进在飞思卡尔无线通讯分部下属的模拟电路设计组学了一个月的模拟电路设计。请注意!他在这里学了一个月的电路设计。

他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飞思卡尔中国苏州分部工作。

在这里组建了一个模拟电路设计组,因为它毕竟没有专业的电路设计能力,一个月的突击学习是不可能掌握这门技术的。所以这个项目很快也就不了了之了,没过多久就离开了飞思卡尔。

此时陈进想进入复旦或上海交通大学,于是就在上海交大的一位计算机系主任的引荐之下,2000年5月陈进进入交大,并在2001年组建了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并开始负责国家863项目汉芯DSP芯片的研发。

因为我们国家对于"缺芯少魂"的忧患意识,当年对于半导体产业的支持力度也是空前的大。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政策给政策。

而善于投机的陈进也正是看透了这个形式,匆匆便上马芯片研发项目。

2003年2月26日,仅仅过了16个月,"汉芯一号"便宣布研发成功。

当时的发布会异常盛大,上海市新闻办公室主任亲自主持,并且还有信息产业部科技司、上海市副市长等领导参会站台。

专家组作出鉴定,认为汉芯一号的相关设计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芯片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我们在芯片领域终于不再受制于人,可以松一口气了。

各大媒体也是争相报道,陈进也成了芯片英雄。接着被授予科技创业领军人物称号,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上海交大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上海交大创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等等头衔和职位。

紧接着陈进就申请到更多的项目和研究经费,短时间内又推出了汉芯二号、三号和四号。

就在陈进和汉芯风光无量之际,2006年1月17日清华大学的BBS论坛上,出现了一篇公开指责"汉芯一号"造假的文章,并很快被媒体公开报道。

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2006年1月28日科技部、教育部会同上海市政府成立专家组开始调查。并在28日调查组宣布结论,汉芯一号造假基本属实:

原来的所谓"汉芯一号",就是陈进等把从美国购置的摩托罗拉DSP5685芯片,用砂纸把logo磨掉后,美化装饰而来。

这里面有一个笑话是:一开始磨完LOGO后,陈进发现上面有明显的磨痕,于是他就找到了当初给研究所装修的上海瀚基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让他们进行打磨。这家公司后来还在自己的公司网站上挂出"为上海交通大学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开发的汉芯一号提供了产品定义和造型设计服务"的项目案例说明。而后来,这家公司也证实这个造型设计其实就是指给芯片打磨。

打磨芯片的这个民工后来也成为了一个网络梗——"寻找21世纪最具创新精神的民工"。

就这样的"汉芯一号",在新闻发布会上,成功启动完成了各项演示。

而更加讽刺的是汉芯一号的参数中针脚数是208脚,而摩托罗拉芯片是144脚。这么明显的差别,一众鉴定专家愣是没发现,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于是陈进接下来就如法炮制了"汉芯二号、三号、四号"。东窗事发之时,陈进骗取的科研经费达到11个亿。

但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陈进身败名裂,却并没有被刑拘,相关的责任人,尤其是那些鉴定‬的专家,也并没有太多的追责?这成了一个谜。据说,至今陈进在国内还是成功的商人,过着人上人的生活……

当然被汉芯这么一闹,对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影响力非常巨大。在国家层面上,紧急叫停了国家芯片资金扶持。直到2010年才有国家芯片扶持基金下拨,中间整个中国芯片产业断粮4年!

在笔者看来,司马大V等,广大正义感爆棚的网友,如果真的是爱国,真的是有正义感,不仿都来关注和挖掘这段历史!


联想为什么不做芯片:从“汉芯骗局”到“方舟败局”之痛

方舟败局

关键人物李德磊的履历:

李德磊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980年留学加拿大,1982年获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计算机硕士学位,1986年获博士学位。

之后,李在加拿大约克(York)大学担任终身教授,同时担任加拿大国防部高级顾问。

1995年,李德磊加入美国Motorola公司,担任体系结构设计师;

1997年加入日立美国半导体公司,担任微处理器设计总监;

1999年创建北京中芯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后改名为方舟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裁。

1999年,失去日立项目的BBT公司面临解散。李德磊认为,公司的芯片技术团队培养起来不容易,就这么散了实在让人心疼。

正当李德磊无路可走之时,倪光南南也从联想退了出来,鼓着劲要做中国自主的芯片和操作系统。当李德磊找到倪光南,中芯微的技术团队让他眼睛一亮。

倪光南仿佛感觉自己“中国芯”的梦想,或许就能在这里实现。经过考察,倪认为这个队伍基本具备自主研发嵌入式CPU的技术能力。倪光南开始把自主创新的热情放在了中芯微,并协助后者寻找风险投资。

彼时倪光南也认识到,中国立刻研发高性能的CPU芯片技术难度大,市场推广难度更大。如果转做嵌入式芯片加上Linux操作系统,难度低了很多,倪光南认为这或许就是一个推动产业起跑的契机,契机的载体就是NC。

他以NC可能存在的巨大市场前景和自己的信誉打动了一位热心于“中国芯”的深圳民营企业家,后者立即拍板投资2000万元(另有说法是2700多万)

世纪之交,中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十五规划”。高科技产业,尤其是集成电路和软件,是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在这个背景下,国家出台了支持集成电路发展的“18号文”。

而方舟科技作为这段时期芯片行业的最耀眼明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据说,当时胡锦涛主席参观中关村,第一个见的便是李德磊。

倪光南不停四处奔走,中芯微的研发人员也在没日没夜地埋头苦干。2001年4月,中国第一片自己设计的,嵌入式芯片“方舟1号”,终于在中芯微横空出世。

2001年5月,倪光南以相当于战略市场部副总裁的身份加盟中芯微。2001年7月10日,国家几个部委召开了盛大新闻发布会,主办单位阵容豪华,北京市前副市长刘志华亲自主持,科技部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司、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分别各自作为部委代表出席。

技术鉴定委员会更是权威,由中国工程院出面,前任院长宋健、前任副院长朱高峰亲自担任鉴定委员会正、副主任。这在中国工程院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方舟1号”被推上了技术神坛。

接下来,为了配合内嵌方舟芯片的NC推广,北京市第一个吃螃蟹。刘志华专门把各个行业的头头召集起来,“逼着”他们支持推广NC。北京市政府更是直接掏腰包订购了几万台NC机,中关村管委会还以中关村软件园名义入股方舟5000万人民币。

对NC的支持不仅体现在北京市,中央决策高层直接对NC的支持也是前所未见。2002年10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科技部联合实施“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这场几乎动员了国务院众多部门、西部地方政府和科研单位的浩大行动,重点就是推广应用国产NC和基于Linux的软件产品。方舟芯片就是国产NC的核心。

中芯微成了很多厂商追捧的对象。最荒谬的是,神州数码刚刚宣布携手中芯微进军NC市场,连分管部门都还没有成立,北京海淀区政府的一万台订单已经追到了办公桌上。

政府对NC的巨大支持,使李德磊根本看不上市场上的厂商客户,他眼里只有政府采购,别的什么市场都不放在眼里。出于对倪的信任,北京 裕兴科技公司投入上百万元,弃英特尔投向方舟芯片阵营。可令倪光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德磊却拒绝供货。

电脑芯片很难更换,但一旦换了就几乎被套牢。李德磊拒绝供货令裕兴科技十分恼火,但因为相信倪光南,他们没有和方舟签署合同。倪光南也十分尴尬,因为自己在公司作不了主。到后来,陆续又有几个客户被方舟公司用同样的方式撵走。

但接下来的市场变化令李德磊无法预料。

一方面,采用了方舟芯片的NC是基于Linux工作环境,它联上互联网后同样需要服务器端的支持,而服务器端被微软和英特尔(WinTel)联盟把持,他们根本不支持NC内嵌的Linux工具软件。

因此NC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使用大受局限,这让早期狂热追捧NC的用户叫苦不迭。比如在重点推广NC的学校,一有领导来视察,这些校长就嚷嚷“NC不能用啊,让我们换PC吧”。

另一方面,虽有领导支持,政府市场推广也是困难重重。当时北京公安局干脆直接请了一帮清华专家做出NC不能用的鉴定,并扬言“管你什么司长不司长,就是不用”。有的地方政府采购负责人说,难得采购一次,还不赶紧买好的!

政府在NC上的失败,令跟风的国内企业马上停止和方舟合作。2004年,方舟科技几乎就要关门了事。李德磊当时对身边人士解释说,刚回国没有看清市场,天真的以为NC有市场,现在才算看清了市场。于是,李德磊被人指责又到处公开宣扬芯片无市场论,同时放弃了“方舟3号”的研发。“这是中关村都知道的,他说“‘方舟3号’是‘狗屎’”。

刚开始,“方舟1号”的成功也大大激励了国家对“方舟2号”芯片的信心,名目繁多的支持开始滚滚而来。比如中国科技史上最宏大的“863项目”、信产部最大的科研基金项目,出钱最多的记录都落在了方舟科技公司身上。

方舟芯片被视为“狗屎”后,李德磊不仅放弃了“方舟3号”的后续研发,他还向自己的员工鼓吹做小灵通。在2005年2月底的员工大会上说每年要卖上千万片,几年纯利就是上亿美金云云。很多人怀疑李德磊是否有科研实力拿到小灵通的芯片外包,而且那个时候做小灵通最出名的UT斯达康都快“黄”了。但有意思的是,方舟芯片在2005年开始有所起色,这没能挽回李德磊对方舟的信心。

对于方舟科技老员工指称李德磊主动放弃“方舟3号”之说,李德磊给出的辩解是:我们并没有放弃它的研发,方舟科技与科技部签订的合同要求是两款CPU的研发和流片,但是在研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款CPU已经为市场淘汰,而且研发的另外一款完全可以加以取代,所以放弃了对前一款的研发。

关于这一点,坊间传说的另一个版本是,“方舟3号”的确作出模拟版本的CPU,但还没有流片,不符合科技部的合同要求而放弃研发。

不管怎么说,接下来随着主管研发的刘强离开,方舟败局已定。

而倪光南则是在“方舟1号”刚刚通过鉴定不久就被李德磊赶了出来。因为方舟科技的很多客户都是冲着倪的面子而来,李德磊得罪了他们,令倪颜面扫地,不得已离开方舟科技。

接下来围绕方舟科技和李德磊的关于是否有挪用国家研发专项资金的纠纷我们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自己去百度脑补。


联想为什么不做芯片:从“汉芯骗局”到“方舟败局”之痛

2006年前后的"汉芯骗局"到"方舟败局",已过去15年,但却仍深刻影响着我国今天的半导体行业,包括舆论。

当年联想柳传志明确地拒绝参与到芯片行业中,至今被国人鄙夷痛骂。柳传志等当时认为,建一条芯片生产线要20亿美元,相当于联想不吃不喝要干十年以上。但是,摆在联想等PC企业面前更大的阻力却是我们在半导体产业链上的整体不足。这也是方舟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企业和产业分工的角度看,当年联想的主要竞争对手,也没有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芯片和操作系统上面。而大家的生死——企业的一大部分利润是英特尔和微软的上游厂商的"市场费用"的背景下,谁有这个能力去造他们的反?

这不是有没有国家情怀,有没有胆识和见识的问题!


我并不是什么"挺柳派",但我反对在不尊重历史的情况下,恶意的批评。联想的股权改造过程中是不是有问题,让法律来做当下的结论,让历史来做最后的总结陈词就好。

但是,从企业的发展来讲,联想和联想的管理团队,在同时期的企业里面已经做到了优秀。联想也许没有做成中国的英特尔和微软的基因,但是只要他能不断进步和迭代,哪怕他做成了中国的高盛,中国的沃尔玛,中国的可口可乐,不行吗?

在我们的改革开放历史上,因为时代认识的局限性,倒下的重要企业太多了。一切还是要慎重客观!

联想为什么不做芯片:从“汉芯骗局”到“方舟败局”之痛

时间会证明一切,一切自在未来的历史里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19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