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真实事件(看5遍)
在肖申克里,人是怎么活着的?
任何事都要打报告,包括尿一泡尿。
吃的饭里带蛆,也得大口吃下去,因为不吃就会饿肚子。
莫名其妙就会被狱警的警棍抡一顿,被同监区犯人殴打、侮辱更是家常便饭。
在这里,毫无人性可言,人只是生存,苟且的活着。
如果你被迫进入这样一个阳光照不到的角落,你会如何自处?
银行家安迪·杜弗伦,给大家上演了一个长达27年的“救赎”之路。
《肖申克的救赎》上映于1994年,虽然影片拍摄时间较早,手法平淡无奇,场景也略显单调呆板,但并不妨碍它被称为是一部“男人必看的电影”。
没有女主,没有特技,没有爱情,却直击心灵。
杜弗伦因涉嫌谋杀妻子及其情夫,被判入狱,在肖申克监狱服刑。
为了重获自由,从入狱一个月后,他就开始谋划实施越狱。
他仅用一把7英寸的小钉锤,耗费整整27年,挖穿了厚厚的监舍水泥墙。逃出监狱后,他还顺手扳倒了典狱长,最后逃离边境,隐居墨西哥边陲小岛,开始了新的生活。
那么,这样一个“越狱”的故事,为什么要叫“肖申克的救赎”?被救赎的到底是谁?
是为了自由不认命的杜弗伦?是他的那些早已习惯的狱友伙伴?还是偷税漏税靠职务作恶的典狱长?
曾经以为它都是,看了5遍之后才发现,被救赎的并不是影片里的某个角色,而是人。
梦想是最有价值的“启动资金”
杜弗伦在入狱一段时间后,获得了典狱长的信任,被授权可以帮他干活,有一天,他鬼使神差地走到监狱扩音设备前,放入了一张唱片,优美的音乐顿时回荡在肖申克的每一个角落。
曾经,通过这个喇叭出来的声音,永远都是训诫、警告和怒吼,此时音乐一起,所有的犯人都呆住了,那是怎样动听的声音,他们有的人几十年都不曾听过。
杜弗伦因私自播放唱片被关禁闭,出来后,他向狱友们讲了一段话: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是不受高墙束缚的。有一些东西,会深入你的内心,无人可以抵达,无人能够碰触。他们只属于你,那就是希望(hope)。
杜弗伦的越狱计划从入狱1个月就开始了,自他向瑞德购买小钉锤的那一刻起,始终没有停歇、没有半途而废,坚持了近20年,最终把看似不可能变为可能。
虽说这是影片的艺术化加工,但现实中类似的实例却有很多,它们均缘自伟大的梦想和坚定的信念。
莱特兄弟因有梦想,才实现了像鸟儿一样飞翔。
加加林因有梦想,才能飞入太空。阿姆斯特朗因有梦想登陆了月球。NASA因有梦想着陆了火星。
还有旅行者1号2号陆续飞出了太阳系,飞入星际空间。
红军因有梦想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有梦想,并努力为之奋斗,才有成功的希望。没梦想,或者不付诸行动,最终将一事无成。
一句半开玩笑的话:
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最浅显的道理往往是最难的
安迪.杜弗伦为了丰富狱友们的文化生活,打算扩建图书馆购买新书,为了申请到资金,他每周都给州议员写一封信,可一开始根本无人理睬,寄出的信还不如打水漂,连个回声都没有。
安迪.杜弗伦放弃了吗?当然没有。
他每周一封信,一直写,一直写,持续了六年多,终于换来了周议员的回复,然而这次回复并不算喜讯,因为他只得到了200美元和一些旧书,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
杜弗伦放下200美元,接着写信,每周两封,雷打不动,直至坚持到1959年(1947年入狱),最终,不懈的坚守和执着触动了议员,获得每年500美元的拨款,他们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图书馆。
坚持就是胜利,很浅显的道理,可真正能做到的寥寥无几,假如100步能成功,绝大多数人,都会在99步之前选择了放弃。
当然,也要看坚持的事情是否值得,在不值得的事情上硬要坚持,就成了迂腐、固执、冥顽不灵。
就好比最近第12次参加高考的广西学霸唐尚珺,人生有多少个12年呢?把人生浪费在不值得的事情上,一条道跑到黑,才是对生命的浪费。
习惯是可怕的敌人
布鲁斯是杜弗伦的狱友,他在监狱里待了50年,已经适应乃至喜欢和依赖了肖申克的生活。
可50年后的一天,他竟然被假释了,这一年,他已经80多岁,在监狱里善终成为深入他内心的结局,如今,一纸假释打破了这一切。
这让他惶恐无比,外面的世界对他来说才是未知的恐惧,获准假释后,布鲁斯一度试图制止自己被释放。
情急之下,他用刀子挟持了狱友海伍德,希望可以因为做了错事使假释中止。
但他还是被放出了监狱。
穿上几十年都没穿过的西装,提着公文包,一头白发步履蹒跚的布鲁斯,走在城市的街头,外面的汽车、人群、商店,不断地冲击着他。
即便是社会救助给了他一份超市的工作,他却因为自己对很多事情都不熟悉,做的笨手笨脚。
最终,对真实社会无法忍受的布鲁斯,在住所用一根绳子,结束了他80多年的生命。
这种现象在电影中被称为体制化,其实是一种趋同化,就像温水煮青蛙。
即便是一种恶劣的、危险的、有害的环境,待的时间久了,也就适应了、习惯了,甚至成了自己离不开、舍不掉、弃不了的一部分。
有个小笑话,说有一个大龄剩男去算卦,问何时能脱单。算卦的说:你四十岁以前会很孤单。剩男急问:那四十岁以后呢?回曰:你就适应了!
习惯是很可怕的敌人,他会打败你与无形,还让你认命的心甘情愿。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狱警哈德利残暴成性,活活打死了新入狱因害怕低声啜泣的小胖子(连名字也不知道,无人敢问),还打残了狱霸包格斯兄弟,最后伙同典狱长杀害了汤姆.威廉斯,只因为这个年轻小伙子了解杜弗伦案件实情。
典狱长呢?他贪污腐败,横征暴敛,贪得无厌,草菅人命。
虽然当时看似天衣无缝,但终究纸包不住火,被杜弗伦举报后,东窗事发,哈德利锒铛入狱,典狱长山谬引咎自杀。
俗语讲:为善最乐,为恶难逃。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出来混,欠的债迟早是要还的。
只有抱朴守正,谨言慎行,坚守道义,多行善举,才能行稳致远,得以善终。
万事皆有因果。
杜弗伦在连续关了两个月禁闭后,在监狱的高墙下,对瑞德说了一段话:我爱我的妻子,但我不懂得如何表达。虽然我没有扣动扳机,但我的冷漠把她推出了家门,这才是她真正的死因。
虽然他被控告杀害妻子和她的情人是诬陷,但20年的牢狱煎熬,却也让他想通了一件事:万事皆有因果。
这20年,就是对杜弗伦过错的救赎,这也是影片最想表达的主题。
马克思曾说:事物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有时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可能正是其中最主要的诱因。正如蝴蝶效应,在非洲的一只蝴蝶扇动一次翅膀,可能在美洲引起一场风暴。
特别是在婚姻家庭中,很多问题不是缘于表面,而是缘于深层,可能只是日常的鸡毛蒜皮、点点滴滴。如果每个人能多从自身找问题,少指责对方,婚姻家庭会幸福和谐的多。
“无所谓”哲学
艾利斯.鲍伊.瑞德,服刑40年,在这40年里,他曾多次提请假释,最后都被拒绝,直到第40个年头,假释评审终获批,但这一次被批准的原因也很滑稽。
在前三次评审中,他特别紧张,听证会上面对评委,他战战兢兢、挺直腰板,说话前思后想,许愿发誓,唯恐一个问题答得不对,会让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
但事情偏偏事与愿违。因为太在意,在前三次的评审中,他的真诚悔罪往往会被认为有各种掩饰和隐瞒。
越是想要得到,越会有更加积极的表现,言语、表情、动作会有夸张,真实的想法会被粉饰、掩盖和隐瞒,越不能获得对方的信任。
到了第四次,艾利斯对假释已经彻底无望,回答评审委问题时,他说:我他妈的无所谓了。
不仅如此,他还大肆批判对方,并略带绝望地表达了自己已经老去的事实。
可是,这一次的无所谓,从评审委看来,才是他当时最真实的想法。
因为越是表现的平淡、无所谓,越容易增加对方的信任感。
古语说:口蜜腹剑。越是甜言蜜语,越会包藏祸心。
当一个人嘴巴太甜,给出的条件太优、诱惑太大、回报太高,越要当心是否有诈。
凡是上当受骗的,绝大多数是轻信了骗子的甜言蜜语。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些事情,不必强求,顺其自然,反而会达成所愿。
写在最后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其实很老套的选择了“自由”的梗,但却给了一个“救赎”的答案。
在N刷之后,你会发现,这场救赎表面讲的是安迪.杜弗伦对自由的追逐,但实际上,熬了40年才被假释的艾利斯更是不容忽视的主角。
因为安迪.杜弗伦不易复制,可我们每个人都是艾利斯。
这场救赎的主角,就是面对生活,不断遇到磨难,却依然充满不甘,为未来而战的每个人。
你我皆凡人,但正是因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希望,有信念,有坚持,有原则,才让生命充满力量。
有些鸟是关不住的,而这,正是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19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