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钻真实事件(控制血钻是一个长期进化的过程)
本文的起源
写这篇文章的起源,是因为看到了约翰·杰菲(John Jeffay)近期发表的一份备忘录。在备忘录中,杰菲着重谈到了“碧昂斯佩戴血钻”的舆论事件,并认为这就是“由媒体掀起的、无脑的舆论争端”。
具体的情况我在之前的那篇文章中(见文末)已经说过了:
回顾——
碧昂斯和她老公Jay-Z给Tiffany做了一期广告,但是很快就有媒体指出,碧昂斯佩戴的那颗128.54克拉的“蒂芙尼钻石”(Tiffany Diamond)是1877年左右从南非金伯利矿区挖出来的。那时的南非正处于殖民主义横行、到处雇佣黑工的时代。于是大量媒体迅速带起节奏,谴责这颗钻石是“血钻”,甚至认为碧昂斯和Tiffany的这个宣传太不道德。
我还是坚持之前的那个观点:“碧昂斯血钻事件”之所以能一下子流行,主要说明了民众对于血钻的厌恶态度,这是有积极意义的。至于媒体是否过度解读了这一事件,那也是完全可能的。
正如杰菲在其备忘录开头就指出的那样,现在的媒体普遍有两个特点:
1)只会说一部分对自己有利的真话;
2)喜欢把小事扩大化,以博取流量和关注,引发社会舆论的冲突。
这两个特性会长期存在,因为哪个国家都不缺键盘侠。键盘侠们就是“肥沃的土壤”,培育着一波又一波必要或非必要的社会舆论。
另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条消息也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津巴布韦自然资源管理中心(CNRG:Centre for Natural Resource Governance )创办人法莱·马古乌(Farai Maguwu)发表了一份文章,公开指责著名的“血钻控制组织”——金伯利进程(KP)正在为津巴布韦马兰吉矿区(Marange)的冲突钻石“洗白”。
小贴士:
津巴布韦是全球最重要的钻石产地之一,马兰吉算得上是津巴布韦最贫穷的地区之一,钻石产量占了津巴布韦总量的1/7左右。
马古乌认为,马兰吉的矿区普遍存在着暴力冲突事件,并且制度上缺乏透明度,甚至其国有钻石企业ZCDC也参与了走私钻石的行为。然而根据KP对于“血钻”(即“冲突钻石”)的定义,马兰吉的钻石依然属于“非冲突”的行列。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可笑的现象”:KP虽然声称自己实现了让全球“冲突钻石”比例低于1%,但类似马兰吉这样的地方却依旧在暴力常态中瑟瑟发抖。
国际反响
马古乌的文章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世界钻石协会 (WDC) 主席爱德华·阿斯切(Edward Asscher)立刻发表了一篇博文回应。如果耐心看完他写的那满满两页的文章,可以感受到其实阿斯切是部分同意马古乌的。
为什么说是“部分同意”?因为阿斯切一直觉得(也可参考他之前的很多文章),金伯利进程需要扩张对于“血钻”/“冲突钻石”的定义,不能仅限于之前的那句“用于资助对抗合法政府的战争的毛坯钻”。毕竟时代不同了,很多东西都要与时俱进。
事实上WDC方面也一直在敦促实现这个目标,只不过前前后后争论了很久还是没有结果,至少KP官方没有任何的改变。里边的原因非常多,但我个人认为利益平衡的需求还是首当其冲的。
但KP毕竟不是傻子,马兰吉的状况他们肯定了解,为什么还是会将其定义为“非冲突钻石产地”呢?
原因大概有两个:
1)津巴布韦的暴力冲突并不属于“反叛组织对抗合法政府”,因此KP目前没有管控的理由(和权力);
2)矿区发生的暴力冲突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针对的是那些喜欢偷采钻石的“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
关于偷采钻石这个事情,我查过一些资料,大概情况是这样的:
矿企在得到政府批文之后,会根据授权划定一块开采的区域,并且在区域的边界处设下标识(有的会用铁丝网)。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会有一些当地民众(俗称“手工采矿者”)偷偷越过矿企设定的开采边界(比如暴力破坏铁丝网)私自开采钻石。
与此同时,矿区的安保工作一般都会委托给第三方来执行(也就是那些收费的安保公司),因为对于矿企而言这样的管理成本最合理。毕竟不能要求所有的矿企都自己配备安保队,不然只有那些巨头能做得到——而此时媒体又要渲染“垄断”了。
安保公司面对这些不受管束的偷采者时,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苦口婆心的劝说会不会有效?要知道乌合之众的愚昧和贪婪是很可怕的,有时候引起暴力冲突的是他们自己。另外一种情况是,安保公司里的一些人也会被收买,所以最终矿企会直接实施“接管”。
还记得Petra今年年初在坦桑尼亚的“威廉姆森矿暴力事件”吗?就属于这样的情况。我在5月16号的文章中说过这个事件,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
总之,上述的情况都是可以查到的“公开的秘密”。
所以整个局面变得有些可笑起来:暴力冲突发生了,但冲突的构成却十分复杂。
只不过媒体不愿意看到,也不愿意讲清楚这些事,而是喜欢用一个笼统的“暴力冲突”来激发舆论、引起憎恨。
那么,谁是真正的乌合之众呢?偷采的人群?符合“杰菲标准”的媒体?还是那些只爱看标题、躲在屏幕后面敲打键盘的“有识之士”?
消灭血钻是长期工程
假如你有耐心看到这里,基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
1)血钻是一定要消灭的,这对于行业、对于社会而言都是不可否认的趋势。
2)KP对于血钻的定义是需要扩展的,需要覆盖劳工权益、暴力冲突管制等多项内容。
3)媒体需要更加客观地面对血钻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带节奏、引发无脑舆论。
4)民众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键盘盖起来,把文章读到底,别以为看了个标题心中就有了天地。
总之,大家都沉下心来,客观地看待血钻的问题,这样才是真的对行业、对社会有好处。
往期推荐
碧昂斯被骂佩戴血钻,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杠精的狂欢?
佩特拉的巨额赔款给钻石行业提了个醒
—
独立观察,及时分享
钻石观察Diamond Spectator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20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