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事件(那些年我们犯的错)
作者:覃汉、王佳雯
2018年的复盘与反思
2018年债市主线是中美贸易战+融资收缩,全年大牛市。累计来看,以中债估值计,10年期国债收益率年初为3.90%,年末收于3.23%,累计下行幅度67bp。年内有两波牛市回调,4月份降准后,资金面波动导致的止盈盘集中抛售;7月下旬开始,宽信用预期升温导致的年内第二波集中抛售。
2018年我们对市场的误判主要发生在以下三个阶段:最大的失误在于,7月底翻空后,有些“意气用事”没有能及时再翻多。另外两个小错误涉及到精准择时,2017年12月初翻多,没有料到2018年初还有一波惯性上冲;以及3月份翻多之后,在4月份降准前过早提示风险。
具体来说,
第一个犯的错,也是过去5年中,我们在利率波段研判方面犯的最大的错,整整看错方向长达一个季度的时间。7月底翻空后,有些“意气用事”没有能及时再翻多。
2018年7月底因为认识到政策转向而翻空。初始,国债期货一个大阴线(7.20),随后一直跌到9月下旬,即便资金面整体上偏宽松。从技术面来说,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年初到7月底涨了5块钱,而这一波下跌则跌去了60%,技术面上看,牛市大概率结束了。以上两个信号,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看空的判断。
然而,十一长假期间央行紧急降准,叠加股市持续下跌,债市走出了一波非常凌厉的上涨行情。但我们认为降准是为了宽信用,而宽货币+宽信用的环境更利好股市。对于债市,则定性为又一轮“抢跑”行情,不可“贪杯”。也因此错过了年内最流畅的一波利率下行行情。
第二个和第三个犯的错,主要涉及到精准择时,2017年12月初翻多,没有料到2018年初还有一波惯性上冲;以及3月份翻多之后,在4月份降准前过早提示风险。
2017年12月初被“窗口指导”后,我们就没有特别看空了。但是定位还只是“熊市反弹”,可以越跌越买。但是因为2018年1月份利率延续调整,10年国开利率最高上行至5.1314%,当时市场基本上没人敢看多。
虽然事后来看,这被证明是“黎明前的黑暗”,而确实有不少机构敢于在2018年1月份做多。
类似的错误还发生在2018年3~4月,在3月初,我们就明确写到“最大的风险是踏空风险”,这和2021年我们做相同提示有点像。但是之后利率下行太快,我们反而有些不自信了。因此在4月初开始提示风险,而错过了“417”降准之后的波澜壮阔的行情。
结合2018年复盘,我们有以下三点反思:
记得初心“赚什么钱”很重要,但也要记得“因时而变”,随着行情的演进不断提高认知能力。
反思我们犯的最大的错,主要是2018年前三季度的几个波段一直看对,反而为四季度彻底踏空埋下伏笔。在投资中,我们一直强调钱要一波一波赚,每个波段都有自身的驱动逻辑,要记得“初心”,即自己当初建立仓位到底是为了赚什么钱。
更深一层来看,很多时候,趋势的形成是几个波段的加成。我们的立意没有问题,从波段开始做起,因为趋势本身非常难以预测,主导趋势的中长期市场一致预期甚至很多时候都是模糊的。但这个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自己对行情的认知,而并不仅满足于自己已经“做对”的部分。
遵守交易纪律,用纪律约束情绪并提高客观性;看多看错和看空看错,需采用不同的纠偏机制。
其实18年十一长假后,对债市利好频出,我们内心也隐隐觉得债市应该跌不动了。但由于情绪上碍于面子不肯翻多,有些“意气用事”。总觉得利率下这么快,至少会有一波反弹,等回调之后再提示做多也来得及。但行情就是如此超预期,债市几乎天天涨,整整3个月都没有像样的回调。就如此踏空了一个季度的行情,非常可惜。
另外,坦白说,在当前国内债券市场,看多看错了和看空看错了,对于卖方来说应对策略还是不同的。这也是我们吸取教训之后的体会。因为,债券天然有票息收入,只要拿的够久,对买方而言最后没有亏钱只是亏时间。所以看多看错了可以相对“扛”的久一点。但是如果看空,还建议机构减仓,如果又不巧碰上行情走的非常流畅,那么“被套”的压力是远远抵不上“踏空”的难受程度的。
对于基本面和情绪面增量信号的把握,需要第一时间追踪到并且进行正确的解读,以提高波段择时的精准度。
首先,在2017年三季度市场尝试做多后,因为四季度又一波严监管落地,导致多头的信心几近崩溃。而一般次年开年行情,在没有更多增量信息的情况下,市场极有可能延续前一年末的趋势运行。
彼时,虽然我们接受到市场的情绪是非常悲观的,但没有意识到这还会导致最后一波调整。根本上,还是对情绪面的把握不够透彻,对一致预期如此之强有些忽视,也没有足够耐心等待打破僵局的信号出现。
其次,7月下旬翻空后,我们就开始提示风险。如果细究起来,债市跌了3个交易日后又反弹了8个交易日,从择时精准角度来看,还差点意思。回过头去看,最好的提示看空的时点应该是央行和财政部打“嘴炮官司”的时候,节奏上比市场领先或落后半拍才行。但是等到市场已经暴跌一天之后,事件冲击被一定程度上消化,反而没必要着急去减仓,可以等一等再操作。
2017年的复盘与反思
2017年债市债市主线是金融严监管,全年大熊市。累计来看,以中债估值计,10年期国债收益率年初为3.11%,年末收于3.88%,累计上行幅度77bp。年内有两波熊市反弹,2月份市场预期两会前维稳,定向降准可期;5月下旬~6月中旬,严监管边际放缓。
2017年我们对市场的误判主要有两个,皆是因为对利率波段的认知不足。总的来看,我们把握住了两个贯穿全年的主要矛盾:基本面和监管,站在2017年年初的时点,就判断出来2017年全年不可能重回牛市。事后来看,虽然我们对部分细节判断并非完全准确,但是相比于执着于经济破位、政策缓和,熊市延续显然是阻力更小的方向。
犯错主要是因为对利率波段的认知不足,当时的我们甚至都不知道“熊市反弹”或“牛市回调”这些概念。上半年没有博弈利率波段的意识,而下半年在8月份投机性的提示熊市反弹机会,节奏上就错了。
总体上,还是没有从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遵循传统的卖方的一般“套路”——看对一个大方向,全年要么“死多”要么“死空”。当然,这也和自身在利率研判的“钻研”时间不够长有关。也正是因为17年的这些经历,使得我们从18年开始,在利率研判的波段节奏上,变得非常灵活。
具体来说,
第一个犯的错,上半年被思维定式固化,没有及时提示利率波段机会。
2017年2份错过了债市第一波熊市反弹。当时最大的认知问题在于,对熊市反弹和牛市回调没有概念。因为卖方的一般思路是把握一个大方向,至少半年到一年时间。而从逻辑上来说,严监管的大环境还在,金融机构负债端收缩的问题也还没有解决。但债市天然是多头,既然资金面很宽松,那不妨先“嗨”一波再说。
4月份“三三四十”监管密集落地,10年国债利率一口气上了50bp。其实,从5月下旬部委领导对于严监管的“口风”趋于缓和之后,市场开始反弹。但我们还纠结于利率曲线很平,如果短端利率下不动,长端利率不太可能倒挂,这不符合常识。但事实上,曲线可以走成“一”字型,甚至短期倒挂,打破了基于统计规律的“常识”。
第二个犯的错,因为对波段研究不够透彻,下半年提示波段机会但节奏没把握好。
错过两次熊市反弹之后,我们痛定思痛,看空不宜有执念,为客户赚到钱才是根本。但作为年内唯一一次提示利率波段机会,节奏却是错的。8~9月份利率虽然下了,但幅度不到20bp,并且十一之后行情就很快逆转。虽然我们也及时翻空了,但这是基于看空的执念。坦白说,四季度债市进入暴跌模式,其实下半年一直看空就是最好的策略,8~9月份翻多有些“多此一举”。
结合2017年复盘,我们有以下两点反思:
关注投资者的实际需求和情绪变化,顺市场之“势”而为,而不是固执于自身的“执念”。拒绝卖方研究的通病—“穿越视角”和“上帝视角”,以为自己啥都懂,啥都专业,甚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017年我们新团队刚搭建完成,对利率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对熊市中抓波段赚钱也没有概念。这个问题不在于能力,而是根本上没有这种意识,属于认知上的缺陷。反过来说,遵循卖方的一般“套路”,试图把握大级别方向和趋势,看对很多时候需要运气加持,而这个过程中,容易犯下“穿越视角”和“上帝视角”的错。
由于对看空有执念,选择性忽视积极信号,而错过熊市反弹的机会。事后来看,这种“执念”可能来自两方面:没有真正的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以及,没能“放空”自己,顾虑太多。
首先,从卖方研究的角度,我们大可以说博取熊市反弹性价比一般,但是对于客户来说,承担风险是每天交易中都在做的。换句话说,既然熊市中机会有限,那么也许一轮熊市反弹,对于账户净值的提升,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因此,作为卖方,还是应该更加“客观”的评价熊市反弹,对于行情的可能性和性价比做充分的提示,具体的决策还是应该由投资者自己来做。
另外,卖方的观点就如同买方的仓位一样,一旦形成会容易“屁股决定脑袋”而影响投资的判断。“空头”的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分析判断。很多时候,我们担心,作为“新人”,过多提示反弹是不是会给市场留下“墙头草”的印象。但这种担心颇有点“人设负担”的意味,实际上并没有必要,有点自作多情。
对于观点的拿捏不是“非黑即白”,“不看空”不等于“要看多”。风物长宜放眼量,错过的行情需要“放下”,而不是始终“耿耿于怀”。
在错过两次反弹行情后,抓“熊市反弹”有些成为了我们的心病,特别是在意识到看空一直看对但是买方似乎并不太买账之后。因此8月中旬的提示新一轮“抢跑”,事后来看有些“着急”。在提示翻多之后,最多被套15bp,虽然后面又解套了。但拉长时间维度来看,预期中的反弹行情幅度并不大,市场整体还是处于一个震荡的状态。
对于这次提示反弹的“铩羽而归”,我们开始意识到,“不看空”不等于“要看多”,震荡也是一种状态。反思我们推演看多的几条逻辑,也有了新的认知:
①利空出尽本身,只能作为阶段性利率顶部的逻辑,而无法支撑利率下行。利空出尽,实际上说的是债市收益率向上的方向已经被“锁死”,但是是否下行,还需要其它的增量逻辑配合。这类似于股票已经足够便宜,但是上涨还需要催化因素。
②熊市反弹的机会大概率是跌出来的,这才是符合情绪面和技术面特征。较大的下跌才有可能配合利空出尽带来修复行情,只有调整出足够的安全边际,才有可能腾出更多的资金“库存”。达到类似于“欠配”的状态,市场才有加久期和加杠杆的空间。(完)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20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