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双鱼玉佩事件(建国后最大疑案)
2007年6月2日,四名探险爱好者
在哈密大南湖戈壁与罗布泊相交处,发现了一具干尸。
据现场人员预测,其遇难时间已经超过二十五年。
一个令全中国都揪心的名字,赫然浮现在众人的脑海中:
这是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失踪的科学家,彭加木?
人迹罕至的罗布泊干尸、带有神秘传说的双鱼玉佩,
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四次搜寻皆无结果的彭加木,
究竟身处何方,是生是死?
今天的泼墨挥历史,即将为您揭晓答案,
新来的朋友如果觉得内容还不错,
不妨点击关注按钮,方便浏览往期视频,又不会错过最新的资讯分享。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罗布泊,
既是“地球之耳”也是“死亡之海”,
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强干扰磁场,
深入其中的探险者往往殒命于此,
但时至今日,一批批冒险者仍前赴后继,
执意前往此地,一探究竟。
除了当地堪称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外,
传说中埋于地下,数以万计的楼兰宝藏,也是关键因素。
1980年5月3日,一组由九人组成的科考队,
也浩浩荡荡地向罗布泊进军,
但他们此行的目的,并不是地下的金银财宝。
一、初入罗布泊
小队队长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副院长,彭加木,
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和植物病毒研究,
其余几人也都是经验丰富的科考人员。
他们一行人很快抵达了马兰基地,
在完成了基本的物质补给后,
对罗布泊的综合考察之旅,正式开始。
队内有水文地质学家、化学家和动植物学家,
以及三名驾驶员和一名配枪的行政总管兼保卫员。
为了保证安全,马兰基地专门为其配备了电台联络站,
虽然大家都是业内的佼佼者,
可这种临时拼凑起来的团队,
难免会存在分歧和摩擦。
冲突在车队出发的第一天,就爆发了:
在驶出720电报转接点不到18公里处,
载有报务员和发报机的吉普车,
因驾驶员陈大发拐错了方向,而脱离了大部队。
与彭加木同乘一车的王万轩提出,
不妨暂时放慢速度,在原地等候掉队的同志,
但着急赶路的彭加木却不愿接受这个提议。
一番争执之下,沙尘暴悄然来临,
众人只能沿西南方向的塔里木河故道出走,
就近返回720站点,进行休整和物资补给,
陈大发等人也终于追赶上了队伍。
第二次探索很快开始了,
当年的5月9日,在遍地灰白色的盐碱土中
科考队第一次来到了罗布泊的中心地带,
并逐渐向湖南端驶去,并有了重大发现:
此处的泥土中,全部都是块状的盐结晶。
6月5日,科考队从东格里克纵向穿出罗布泊,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涉足其核心地带,
队员从湖盆及周边环境采集的生物、土壤、矿石等,
都是了解和开发罗布泊亟需的一手资料。
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探索!
欢喜之余,队长彭加木提出的新要求,却让众人愣了神。
二、重返罗布泊
按照原定计划,考察罗布泊的任务应在六月底完成,
可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
这次的科考行动有如神助,进展相当顺利。
“不如趁胜追击,沿着古丝绸之路南线,
再入罗布泊东南角,一探究竟!”
对于科研有着极度热爱,
当时又罹患两种癌症的彭加木,
已经打定主意,准备为科研事业奉献一生,
但这一想法却遭到了同行者的否定。
罗布泊,其总面积曾达3100平方公里,
是我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内陆湖。
可因为环境变化和过度灌溉,在1970年,
这里已经由岸上草原变成沙尘废墟。
飞机失事、游人失踪的事情屡见不鲜,
好不容易从罗布泊中出来,
组织派给的任务也已顺利完成,
再去探寻一条全新的路线,具有极高的风险。
但彭加木执意如此,
再加上新疆分院的指令也已下达:
准许彭的提议,但一定要保证人身安全。
无奈,科考队只能硬着头皮前进,
出发前,他们和彭加木订下铁律:
无论行进到哪儿,一旦物资消耗不足以支撑剩下的路程,
就必须原路返回米兰农场,进行补给。
1980年6月11日,科考队第三次出发,
通过一份30年代前苏联绘制的军用地图可知,
在库木库都克有一处水井,如果水井干涸,
在附近的八一泉也能获得水源补给。
可理论和实际往往相差甚大,
车队行进的疏勒河故道阡陌纵横,
时不时袭来的沙尘暴和龙卷风更是雪上加霜,
科考队在三天时间里,只行进了不到两百公里,
水和汽油却已经消耗大半,仅凭现在的物资,
维护人员生命都相当困难,
更不用提完成开辟罗布泊新航道的壮举了。
按照约定,科考队要在这时返回农场,
但队长彭加木,却再一次迟疑了:
前面可能就是水源补给地,现在回去实在太过可惜。
终于,在6月16日傍晚,他们驾车来到了
距离库木库都克不到十公里之处。
油箱里的汽油已经消耗殆尽,
装在铁桶中的淡水也只剩十几公斤,
且因长达一周的高温曝晒,
颜色已和酱油相差无几,根本无法饮用。
小队就地扎营休息,几位小队成员先后出外寻找水源,
但都无功而返,生死攸关之际,
彭加木和小队队员的第三次分歧,爆发了:
关于是否向基地求援,动用直升机投递物资一事,
彭加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坚决不同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芝麻大饼只需三分钱,
而出动直升机投递物资,动辄就要花费上千块,
为了给国家节省开销,彭加木坚持自己寻找水源,
但最终拗不过大家的求生欲望,
一封标注了地址和时间的求援电报,被发送了出去。
基地同意救援的回信也很快发到了科考队手中,
信中要求所有人原地待命,
18日,救援飞机就会抵达罗布泊。
但彭加木仍然一副闷闷不乐的模样,
等待期间,他曾多次号召队员出外寻找水源,
忍饥挨饿数日的队员实在没有体力响应号召,
彭也只好坐在越野车内,反复查看地图。
三、意外发生
6月17日中午,驾驶员王万轩发现,
在彭加木经常翻看的地图册中,夹着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彭,6月17日10:30。”
发现纸条后,队员们并未将此事上报,
因为在 此前几天,彭加木也会独自一人外出,
其活动范围不会超过几公里,很快就回来了。
经过盘点,彭出门前,带走了四斤饮用水,
一包饼干,一个相机及其他野外工具,
但需要按时服用的抗癌药物却被留在了营地,
这让队友们放下了悬着的心。
当天下午三点,罗布泊刮起了沙尘暴,
在夜幕来临之时,彭加木仍未归队。
当地强大的磁场,会干扰指南针的方向,
再加上遍地黄沙的糟糕环境,即使是本地人,
也极易迷失方向,
更别提彭加木这个罹患癌症的半百老人了。
队员很快将车开到山坡上,并打开了双闪灯,
每隔半小时,就向天空发送一枚信号弹,
希望能给迷失方向的队长提供帮助。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彭加木却依旧音讯全无,
基地也在半夜两点,收到了这一噩耗。
6月18日,一架军用直升机抵达营地,
在投下五百公斤饮用水和汽油后,
以超低空飞行的模式,在罗布泊上空搜寻了四十分钟。
但一无所获。
另一边,由科考队驾驶员带领的队伍,
却在距离营地十公里左右,
东北方向的芦苇群中,有重大发现:
在一个规模排不大的小土包附近,有人休息的痕迹,
旁边还散落着彭最爱吃的椰味奶糖包装纸,
但沿着脚印继续向前,线索却戛然而止。
搜救当晚,龙卷风再次袭击了罗布泊,
科学家彭加木生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6月20日,联合搜救队队员的数量增至136人,
除此之外,还有9架直升机、3架安-2型飞机,
对营地附近60公里展开了地毯式搜寻,
在七天七夜不间断的搜救过程中
但仍然没有发现任何有效信息,
科考小组和救援队不得不宣告救援失败,退出罗布泊。
彭加木究竟去了哪里?生前绝笔为何有修改痕迹?
随后发生的两次大规模救援活动又是为何?
1980年10月11日香港《中报》刊登的,
彭加木在美现身的消息,又是真是假?
下期泼墨挥历史,我们将进一步为您揭晓答案。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21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