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纪念堂灵异事件(只缘感君一回顾)
讲解员手中的钥匙普通之极,甚至拴钥匙的绳子都已经旧了,可是当这把不起眼的钥匙插入锁孔扭转之后,推门而入的却是另外一个世界。暗暗窄窄的时空隧道将我们带入到几千年前,满满的壁画和佛像冲入眼帘,让人有一种狂喜。
这,就是我们进入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的最大感受。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两千多年前,人们把最美的时光、最美的艺术封存在了大漠石窟中,为后人留下了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一个藏经洞,用“敦煌女儿”樊锦诗经常说的话是,“世界上就一个敦煌,如果没有了,很多中国古典的文化艺术就见不着了。”
在不少人心中,敦煌是此生一定要去的朝圣之地,这里的洞窟、石砖、藻井似乎是在向人昭显着时代久远的一份“傲娇”之感。然而,莫高窟并不是一座僵化而古老的壁画博物馆,这里的佛像、壁画,都是活灵活现、带着表情的,当投向他们的那束手电筒的光亮起,你会看到他们在对你笑对你怒,在给你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故事,讲“太阳底下无心事”的人生道理,甚至会有漂亮的女性向你秀秀她们姣好的妆容,摆弄下身上的石榴裙,仿佛在轻启朱唇调侃着:“21世纪的你们,并不比我们时尚喔。”
时尚的妆容、服饰、包包、“丝袜”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的断崖上。坐西朝东,面向三危山。洞窟密布在南北长约2公里的崖面上,高约40米至50米,岩质为酒泉系砾石岩层,由积沙与卵石沉淀粘结而成,沙层疏松,不适于雕刻,故石窟中以泥塑彩绘为主。莫高窟窟群全长1600余米,分南北两区,现存有壁画、塑像者共492窟,绝大多数开凿在南区。
公元366年,僧人乐僔杖锡林野,行至鸣沙山。忽见金光,状如千佛。遂造窟一龛,由此开始,又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分初、盛、中、晚四期)、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前后共十一个时代,十四个时期,历时千年,在武周(初唐)时已有“窟室千余”。莫高窟窟群最初仅仅是僧人修行的场所,里面的佛像也都是僧人自己修筑的,叫“供养”。开始建窟只是虔诚礼佛之心,但后来就有了“炫富”的意味,所以从大小不同的洞窟,精致或粗糙的壁画中,也可看到当年建窟人的经济实力。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不同人眼中,莫高窟和榆林窟留给他们的最深印象也不同,作为以女士居多的我们这个青睐寻访团,壁画佛像中透出的浓浓的时尚感让大家大开眼界,于是,洞窟内不时奏响女声咏叹调,“哇”声一片,惊叹连连。
大唐盛世,敦煌也在此时迎来辉煌,元宵灯会有“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之说,敦煌壁画中的唐朝女性真是摇曳生姿,开额、画眉、制蝉鬓、涂胭脂、点口脂、贴画钿等等,长安城中那些流行的化妆术、服饰,几乎都可以在敦煌壁画中看到。
比如我们在329窟,就能看到女供养人是细细的娥眉,而130窟的都督夫人和一家侍婢,则是宽而浓的短眉。此外,唐朝很多女子涂胭脂,多涂在面部的两颊,绘成蛋形,我们在莫高窟也看到了很多“红脸蛋”,虽然饱经千年风雨,不少颜色已经氧化,但仍能从中猜想当年的艳丽。
点口脂又叫点点唇,敦煌壁画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朱红点嘴唇,一种是口齿薄小,像138、144窟的女供养人,130窟都督夫人及其女儿,45窟《未生怨》中的妇女,都是樱桃小口;还有一种口唇厚圆,唇形突出,纯色鲜艳,如220窟的天女、159窟的女供养人等等,这些妆容在现在看来也非常时尚。
著名的藏经洞17窟是河西都僧统洪辩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八年开凿的,也就是公元851年到867年之间。他当时的职务是河西都僧统,是负责河西一代宗教的最高领袖,他过世以后,门人弟子就在这个地方开了一个纪念堂,叫做影窟,里面有洪辩和尚的塑像。
塑像旁边还有一个告身碑,可以看到唐朝政府颁给他河西都僧统的委任状。洪辩塑像是唐代原作,庄严祥和,可是有趣的是,在其背后有彩绘双树和两个侍女,其中一棵树上挂着一个现在看来非常时尚的布包,难怪人们说时尚就是一场轮回。
王圆箓功过让后人争议不休
从明代开始,敦煌就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乾隆年间重设敦煌郡,陆陆续续从内地迁了十几个州县的居民到敦煌去,然而在清代末年,莫高窟荒芜破败,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王圆箓,湖北麻城人,家贫,为衣食计,逃生四方。清光绪初入肃州巡防营为兵勇。奉道教,后离军到莫高窟。
关于藏经洞被发现的一个版本,讲述的是1900年,王圆箓在莫高窟一个地方扫沙子,因为莫高窟几百年没人管了,沙子扫了以后堆进洞,王道士的一个助手抽旱烟,点火把芨芨草插在缝里头,咦,怎么插不到底呀。他一敲是空的,就跟王道士去报告,王道士说你不要吭声。等晚上把那个空的地方打开一看,是一个木头门,木头门再一打开,也就3米见方,高也高不过3米,里头满满当当,全部堆的是文献,藏经洞就这么被发现了。里头有绢画、艺术品,还有很多宗教经典,佛教道教、波斯来的摩尼教、波斯来的拜火教、基督教等等,以及很多社会文书。
王圆箓发现藏经洞之后,逐级汇报给县令、肃州道台、甘肃学政,甚至还给“老佛爷”慈禧太后写信,结果却未受重视。而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等等却是闻风而来,拿走了很多宝贝,如今,藏经洞文献主要收藏在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后来也有一些在社会上收购的流散的敦煌文献,遍布世界各地。。
网上常见的那张王道士在莫高窟前的照片,在敦煌博物馆也能见到。那个个子不高的小道士一脸憨厚,面对着来自西洋的照相机微笑,他的善意和质朴,带来的却是过世后的非议。恐怕王道士绝对不会想到在恢弘的敦煌历史中,渺小的他却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在敦煌看青绿山水画不用“跑”
2017年一大文化热点就是为了看《千里江山图》,出现了久违的“故宫跑”。去了莫高窟和榆林窟,我们发现青绿山水画原来是莫高窟和榆林窟壁画的一大主流,在这里可以看到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青绿山水画的萌芽期,此时的山水大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不讲求比例,处于“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阶段。由于时间久远、战乱动荡,魏晋南北朝的绘画作品极少流传下来,从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山体是比较简单的三角形、波浪形,有的上青下绿,有的用白线勾出立体感,绘画技法古拙粗粝,稚气自然。
到了唐代,青绿山水画成为流行的一种画风,唐代的李思训被世人称为青绿山水画的始祖。李思训的真迹今已无存,然而莫高窟壁画中的青绿山水画却保存得很好,色彩如新,因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唐代敦煌壁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优美山水画,出现在盛唐时期。
217窟南壁绘制了《法华经变》。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它的通行译本为高僧鸠摩罗什所译,一共有七卷二十八品。所谓“品”,指的就是佛经的章节,一品为一章。第七品为“化城喻品”,讲述一群人去寻宝,途经一段漫长险峻的道路,有一位大智慧的导师,指引他们如何通过险境。但是很多人行至中途,内心惧怕,想要放弃前行,于是导师施神通法力,在前方幻化出一座城池,给人们以安心和希望。这些经变画,以生动直观的图画表现经文所叙述的内容。
因为壁画上的五台山,梁思成发现了佛光寺
从莫高窟中找寻到灵感的有无数人,梁思成也是其中之一。梁思成和林徽因就是根据敦煌壁画《五台山图》而找到了现实中的“大佛光寺”的。
莫高窟61窟称为 “文殊堂”,是为供奉文殊菩萨而修。文殊菩萨在佛国世界代表无穷的智慧,传说他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61窟西壁《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此图是根据唐代五台山的真实地理位置和现实生活所绘制,全图长13.4米、高3.4米。整幅画详细描绘了从山西太原途经五台山到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县)方圆250公里的地理形势,山川景色以及风土人情,图中的大小城廓、寺院、塔、草庵、建筑,共100多处,榜题195条,其间又有高僧说法、信徒巡礼、著名史迹,以及各种灵异观象,其中一些寺院,如:大佛光寺、大法化寺等等,在史籍中都有记载,有的佛寺至今尚存。
《五台山图》不同于其它经变画,它描绘的是当时五台山一带的社会生活场面,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也使我们看到了古代现实生活的一个方面,如推磨、舂米、拜佛者、送供者、牵驼者等,对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民俗等方面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图中描绘僧人、达官贵族、平民百姓、商人、樵夫、服刑者和衙吏等不同身份的世俗人物达100人。这些人物穿着不同的服装,是研究中国服饰的重要资料。所以这幅图不仅是内容丰富的佛教史迹画,一幅气势壮观的山水人物画,而且是一幅形象的历史地图、丰富的古代建筑图样、包罗万象的社会风情图,对研究唐代的佛教史、社会史、交通史、地理史和古代建筑史提供了极其丰富珍贵的形象资料。
日本学者曾经断言:“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想去看唐代的木构建筑只能去日本的京都、奈良。”而梁思成偶然在一本画册《敦煌石窟图录》中看到了唐代壁画“五台山图”,其中一座叫“大佛光寺”的庙宇引起他们的注意。于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等在1937年的战火中前往山西的群山峻岭中搜寻,终于探寻到了这座建造于公元857年,保存完好的唐代木构建筑。
爱敦煌保护敦煌
敦煌有种难言的魔力,让人对其牵挂难舍。1935年,画家常书鸿留学巴黎期间,一次塞纳河畔的傍晚散步,从此改变他未来的人生走向,常书鸿从此与敦煌不再分离,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保护。去世之后,子女按照父亲生前“死了也要厮守敦煌”的遗愿,将其部分骨灰埋在莫高窟旧居院内父亲种植的两棵梨树中间,他的墓碑正对着莫高窟大佛殿。墓碑上,刻着赵朴初送他的5个字“敦煌守护神”。
常书鸿并非唯一将敦煌视若生命的人,此次敦煌之行,无论是莫高窟、榆林窟的讲解员,还是敦煌研究院为我们讲座的专家,提及敦煌都充满真挚的感情,那种发自心底的热爱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他们对于敦煌的呵护与尊重。
历经千年磨难,敦煌莫高窟窟群的存在简直就是奇迹,此次寻访之后,爱上敦煌,保护敦煌也成为最为一致的感受。
来源:佛像雕塑艺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read/23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