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十大传统礼仪(感悟国学经典)
古时候小朋友在入学之前,会为他们举行重要的开蒙礼,也就是“拜师礼”。这是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也是人生四大礼之一。
在新学期开学之季,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服装,在嘉和书院老师们的带领下,庄重而神圣地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开蒙礼。
目的是让孩子们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感受先人留下来的传统习俗,弘扬尊师孝亲,崇德立志,仁爱处世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播撒“博学而笃志,积德行善,求知好学”的种子,做有德行有文化的人。
本次开蒙礼主要由师正衣冠、集体拜孔、击鼓明志、朱砂启智、开笔破蒙、诵读经典组成。
一,师正衣冠
弟子规里说“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古人也云: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正,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需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童蒙之学,始于衣冠,后明事理。“衣冠”不仅仅意味着遮羞,也能展现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对他人的尊重,也寓意着孩子们从此要学做一个干净整洁的人。今天我们师正衣冠是让我们忆起先祖那些优良品德的最好载体,也是让孩童们知书明理的第一步,那就是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二,集体拜孔
孔子是我华夏文化的集大成与传承者,对中国文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华夏文化的代表。入学拜圣贤原是中国传统习俗教育入学的礼教行为,学童入学之前要三拜孔圣人,拜老师,以示今后尊师孝道,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让我们借此机会了解孔子,走进圣贤。为了表达我们的尊敬和爱戴,礼拜圣贤,实质上是拜中华文化,这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根源 。今天我们拜孔子,目的是为了入其门,学其道,志与圣贤为伍,让中华文化的精神,从幼年就深植于每个孩童的内心。
整束衣冠,身端正,心恭敬,视勿移,向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行拜师礼。
三,击鼓明志,踏上求知路。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击鼓明志,就是大声说出自己的志向,自己的理想,一边说一边击打鸣志鼓,喊的声音越响亮,说明志向越远大,信心越坚定。希望孩子们茅塞顿开,创业建功。
鼓声震震,声音回荡,字字铿锵,直击心坎,传向天际,扎根心田。孩子们敲响的每一声鼓声,都孕育着一个崭新的希望,我们坚信在孩子们不懈的努力下,所有的理想都会开花结果。
四,朱砂启智
朱砂启智也称为点聪明,就是老师用毛笔蘸朱砂在孩子们额头正中点上红痣,即为聪明记,又称开天眼,红痣的痣通智慧的智,启智方知读诗书,明目而后明事理,让孩子们记住,用好眼睛和耳朵,专心致志,从此成为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的聪明孩子,聪就是会用耳朵专心听,明就是会用眼睛专心看。
俗话说,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好像没有点亮蜡烛的灯笼,所以说,开启智慧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朱砂一点红,点亮心中千盏灯,也祝福我们所有的小朋友们能够从此眼明心亮发奋读书。
五,开笔写字
人生聪明识字始,要学会做人,走好人生路,首先就要认识“人”字。
“人”字有两笔,虽然笔画简单,却意义深远。一撇写道德,一捺写学识;一撇顶天立地,一捺脚踏实地。一撇一捺,立于天下,识字习礼,正气浩大,一撇一捺,相互支撑,方能立稳,为人在世应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希望孩子们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知道做人首先要堂堂正正立身,要像人字那样顶天立地。
六,齐诵弟子规,百善孝为先,行拜父母礼。
通过诵读经典使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开发潜质,逐步完善品格,树立信心。
《弟子规》依据先贤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包含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行为规范。通过诵读讲解,在孩子们纯真心灵里播下文化的种子,善的动力,赋予孩子们更加坚强的抵抗力和辨别力,以此对抗成长路上形形色色的邪辟事的冲击和诱惑,帮助孩子们成就幸福美好的未来。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父母的呼唤。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行是本源,上下5000年,孝亲敬老的血脉精神代代承传,崇尚孝道是为人子女者处世之道,孩子们对父母有爱,对社会才有责任,让我们一起来拜谢我们的父母,感恩父母生我养我育我的恩德恩情。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开端,才能奠定幸福的基础。
短暂的相聚,庄严的仪式,让孩子们沐浴在传统文化的精华中,点亮了孩子们懵懂的智慧之灯,帮助孩子们开启人生第一课,祝福孩子们走好人生每一步。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2907.html